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下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后来,人们根据月初和月中日月位置、天气、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将一年分为二十四等分。并给每个相等的部分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末期,节气有八个名称: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春分、立冬和冬季至日。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这八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变化,明确划分了一年的四季。后来《淮南子》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现代的一模一样。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原始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2011 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细的楼主可以看看百度百科的相关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