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的主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第一,独特的地域性
焦作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现今焦作地区处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部的太行山,父亲般的大山,西北的吴王山(两山一脉,前者南北,后者东西)抵御西北风的猛烈吹袭,是“杨珊之地”;南部是母亲般的河流-黄河和邙山,所以它被称为"河阳之地"。
太行山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有很多名字,比如列子、淮南子和山海经,五星山和盘古山,隋书地理,王牧,还有太平全球记,黄木山和女娲山。《括号》载:“太多里,起于怀中,止于隐居,是世界之脊。”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它屹立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之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至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至华北平原,绵延400多公里。是山西东部和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分界山。该山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西翼与山西高原相连,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从华北平原向西望去,山势陡直,山高林密,形势十分险要。山西高原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山脉被沁河、拒马河、滹沱河、漳河切割,多横谷,当地人称之为“镞”。河南著名的“太行八龙”包括关、太行龙、白龙,自古以来就是河南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今天焦作的太行山区,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从源头上游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全长3472公里。河南郑州河口镇至桃花峪(北岸武陟县嘉应关乡鱼坝村正对面)为中游,河长1206km;桃花峪以下是下游,河长786公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众说纷纭,此处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伟人毛泽东说:“你可以藐视一切,但你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的民族。”可见黄河之伟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重要。
焦作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走出高原大山塑造的第一座城市。黄河流经焦作市孟州(最西端为西郭乡)、文县、武陟县市,全长98公里,年平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在焦作市,沁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沁河流经沁阳、艾博、温县和武陟县市,在武陟方志与黄河汇合),全长80公里。
太行山多山;母亲河历史悠久。焦作地区有美丽壮丽的自然风光。山川造就了焦作的山川氛围,成就了焦作文化的大势。
据史料记载,中原是指“三江”地区,即夏渡河以东、商都河内、周都河南。明明指的是洛阳黄河段的南、北、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西北部,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核心,焦作在这个核心里才刚刚开始。
第二,发展的根本原因
树有根,水有力量。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无论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中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地位一直是学术界不争的事实。河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鼻祖和母体的地位。
淮川,双阳之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得天独厚。这里良好的地域环境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
中国大地上的古人类长期活跃在太行山区,繁衍生息。无数的历史记载,1092处文物遗址,5万多件考古调查发现的文物,有力地证明了焦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三河文化(河东、河南、河内)的发祥地之一;无论是焦作市的城区,还是焦作辖区的边缘地带,焦作的历史文化都在延续和不断发展。目前,在四个地方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即平阳祖洞、艾博黑高城、六堆峪和济源吴王山,表明我们的祖先在5-3万年前就生活在这里。据1960《博爱县志》记载,在汉高城村西山发现一处面积超过1300平方米的旧石器遗址。曾经发现过石屑和化石。距今9-8千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有孟州子长、沁阳张妮和赵子、焦作九里山、济源长泉、袁绍,在国内同期考古文化中并不落后。遗址中出土了石耒、石铲和石磨盘。从这些工具来看,当时焦作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之后7-5千年前30多个仰韶文化遗址和更多龙山文化遗址的数量和水平与全国同期文化齐头并进。特别是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现的艾博金城龙山文化中期古城遗址,在全国独一无二。文县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堡,其面积之大、保存之完整、内容之丰富、造城技术之先进,在国内实属罕见。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城市等级与发展史、史前城市形态、中华文明起源、国家起源与形成、筑城技术、古代气候、古代环境、水利史(沁河、吉水变迁)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说明黄河和吉水孕育的文化已经率先进入了5000年前的文明时代。
五千多年前的时代,生动的历史剧在这里上演,留下了丰富的遗迹。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三大部落的活动区域,分别是济源太行山西段吴王和天坛山区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如黄帝祭天、蚩尤),山西高平市羊头山和河南沁阳市神农山以颜地为首的部落,河北太行山区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太行山是中华文明的始祖,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当黄河水经过大禹治理流入大海,济源、焦作的淮川土地逐渐干涸,人类祖先开始从山区向华北平原迁移定居。原始社会末期,这里的“文明”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数百个民族,这里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中心。
从中国文明史的源头来看,学术界认为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主要有原始农业、城市、金属器皿、文字乃至国家的雏形,而城市是社会组织演变的最好反映。中华文明溯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是以中原为重点。经过考古研究,发现"黄帝"创业活动的重点地区是现在的灵宝西坡遗址、"杜愚阳城"即现在的登封王成刚遗址、"夏柒故居"即现在的新密新砦遗址、夏中后期都城即现在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济源原城址等。焦作地区有新石器时代——汉代博爱县西晋城的龙山文化城,鲍旭文县的龙山文化城,商代早期的府城古城,夏商时期的文古城等等。这些证据证明,从黄帝开始的5000年文明史,是从中原开始的。大约在这个时候,生活在这里的先民首先摆脱了愚昧和野蛮,对农作物进行挑选、耕种、收获和加工,发展了原始农业;冶炼铜,制造工具,发明冶金术;用雕刻的符号、图片、文字记录意义,创造文字;开启了大规模城墙建筑整治的先河,建立了城池;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展现了文明的曙光。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起源来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要么诞生并迁居河南,要么建都河南。夏商周融合后,形成了华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中国人文始祖衍生出成千上万的姓氏,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姓氏大多起源于中原。据考证,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72个,其中起源于焦作的姓氏有46个。如:文、秦、苏、雍、鄂、禹、范、龚、苟、姜、卜、安、程、晁、陆等。就连日本的坂坂、大仓、原田三个姓氏都源自焦作,焦作是汉朝皇帝刘勰避难日本的后代发展出来的姓氏。
第三,文化的原创性
焦作的历史文化在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无论是古代神话、黄河水利文化,还是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文明,甚至是重大科技发明、中医药重大发现,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里是人类祖先和神话传说的发源地。盘古开天地,华夏始祖伏羲女娲出嫁,补天女神和轩辕黄帝祈求上天破蚩尤,* * *洪水,大禹治水都发源于此,流传甚广。
先民用石器“削木为舟”,创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禹曾“陆上提车,水上提船”。焦作是大禹治水成就的第一座丰碑;焦作,万里黄河长堤的第一头;焦作,黄河工人第一号手。黄河北岸,有一片马平川,草长莺飞,柳岸扬起。所以简单朴素,展现了古老神秘的黄河文化和水利文化。
黄河南岸的焦作地区和郑州-洛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大半个中国的水运中心。黄河、洛河、沁河、丹河、渭河、汴水等自然河流和隋唐大运河等人工河流在此交汇。发达的水路交通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谱写了无数华丽篇章。
这里是神农祭天、尝百草、药王孙思邈遗骨的地方,展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出土了许多陶瓷文物和当阳峪陶瓷遗址,说明淮川是陶瓷文化发达的根源。夏,最早由大禹颁布,是中国历的根。是以阴阳为魂的太极文化的发源地。它是“郑石·冯谖”的来源。这是商汤革命的起点;是武王切割的前沿基地;是后汉光绪中兴的大本营。太极拳的八极拳起源于陈家沟,月山寺和精英寺的猿猴拳证明焦作是中国武术的根。也是道教的中心,佛教的圣地。
第四,管辖权的一致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是其根本基础和主观因素。今焦作在夏朝禹分九州时为冀州之地。既是国家首都所在地,又是大本营,积极向外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商朝时,秦淮地区是其都城大陆,祖逖也是邢丘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文县。盘庚迁都殷后,该地区仍然是其政治和经济中心。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秦”这个地名。秦地是商王重要的狩猎场,甲骨文很多,如“贾:王琦在秦地”、“贾臣部:次日在秦地”等。《商·虞书公》说:“臣虑底绩,至于衡章。”意思是这个地方的治理范围到了横漳河。
西周时是吉尔吉斯斯坦大陆,是王室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东周时期叫南阳,先在桂内,后在晋。当时大概指的是浚县以西到济源,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属魏、韩,分驻、文、赞茂、湘、淮、周、蒙、胡、宁、鄄等郡;秦实行县制,属三川郡,辖怀、武德、博、、周、文、合阳、、修武、、沁水等县。历代都有建制,郡县也差不多。东周至隋朝,怀县就设在这里。唐代至金代,淮州位于此;元明时期,设置怀蒙路、怀清路;清代设怀庆府。从行政建制和历史沿革来看,焦作地区自夏制建立以来,出现过多次县制。“淮”的制度是从郡到州,从路到府。从空间区域来看,管辖范围逐渐扩大,超出了现代焦作地区的范围,但焦作地区是其核心区域。因此,焦作历史文化的主要区域位于北部广阔的太行山,南部滔滔的黄河,西部蜿蜒的吴王山和东部广阔的华北平原。
动词 (verb的缩写)历史事实的重要性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战争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地。许多史实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司马光说“若问今昔,请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写照。在古代,焦作地区曾是洛阳王度的辖区;目前洛阳靠近焦作西南。五千年文明史,各路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决定朝代更迭的重大战役,也有奠定争霸大计的诸侯联盟;既有影响世界的治国方略,也有关乎兴亡的重大改革;这里不仅有儒释道的思想高峰,还有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政治统治的大运河。所有这些都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比如大禹临终前把自己的职位交给伯夷,他的儿子出兵杀了伯夷,建立了夏朝,开创了历代一家一姓统治的先例。退位制被世袭制取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两千多年来,从春秋战国到明清,这里战乱频仍。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蒙门,登太行山。齐桓公过去常挂一辆车,套一匹马。春秋末战国初,诸侯在此入盟,留下文郡盟书(沁阳盟书)。公元前263年,秦大败朝鲜,在太行山“决羊肠之危”,一举夺取荥阳。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在荥阳和高程之间。他听从李的建议,北夺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辛莽军队的合阳之战。东汉元年元初(公元114年),为了防止外敌入侵洛阳,汉武帝颁布法令,在太行山南端三十六处驻军。曹操威在临漳,袁尚轻松率军东出太行,结果被曹骏打败..晋太原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侵西燕,驻军临漳西南。西延慕容永下令全军封锁太行山口,慕容垂领兵入茅口,灭西延。隋末,与窦建德相争,入虎牢关,使窦不能过太行山。李乘机取上党,夺取河东之地。中唐时期的河阳战争。元朝十八年(公元1281),刘福通率领起义军翻越太行山,烧党。元将军察罕在井陉和杜太行坚守穆尔,以阻止起义军向北发展...
这些重要的历史事实对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不仅影响中原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对历史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不仅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而且推动了现代中国的发展,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它具有历史兴衰的转折性,既凸显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又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曲折演进。
第六,内容的丰富
优越的物候和区位条件,长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万千气象的折射镜,使中原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万花筒。焦作历史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特点。
焦作的历史文化包括人类的起源、物种的发生和社会的演变,以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标志性和关键性的重要内容。从远古人类到现代人类的进化与形成,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是人类进化的一个缩影;从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到将野生动物驯化成畜禽,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品种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区成功选育。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陶罐中存放的小麦,对于研究我国小麦的产生和传播路线,以及中原文明起源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夏朝建立前,善于养殖的雍人迁居焦作地区从事畜牧业生产;夏朝初年,擅长种植小麦的麦人迁居沁阳地区从事农业生产。井民在帝尧时代就开始过着“挖井饮水,耕田吃饭”的生活。夏末,他们迁居到怀地星丘,从事农耕生活,创造了灌溉农耕文化。殷商时期,焦作是商代重要的经济中心。周朝时秦淮地区为“邦内佃府”,“佃府”的“佃府”是指收取地租以提供衣食的土地。文献中也有“天子之乐园”的记载。所以秦淮地区是供给皇帝衣食和祭祀的地方,是周王室的主要经济支柱。焦作地区出土的西周铜犁头有力地证明了这里农业的发展水平。东周时期,这个地区夏天收小麦,秋天收小麦。一年中夏秋两季都有收获,说明土地过渡到了连作制,轮作复种制创立。轮作和复种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不仅如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品的日益丰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极为繁荣。春秋战国时期在焦作地区出土的铜柄铁剑和一些铜镜反映了当时这里的先进技术。《旧县志》说:“太行山北,沁水向东流,近黄河,远伊洛,通海陆。”《史记·货殖列传》说:“江河与经济之间,千树万树,坐地生财。”《盐铁论·通幽》记载焦作:“富于冠海,皆天下名。”正因为如此,古焦作一度成为洛阳西北、东北与山西、河北相连接的区域性大都市。《史记·货殖列传》说:“以前唐人都在河东,殷人在河内,周人在河南。天下三条河,王者多活。”“三江”地带创造了中华文明。“三江”地带是国家的经济中心,“河内”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粮仓和国家经济中心。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为该地区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原地区首先进入了高级社会形态的大门。无论是政权更迭、制度创新,还是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产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艺术品种的丰富,重要军事战争的发生,军事理论的孕育,军事人才的成长;在中原地区可以找到典型的事件和代表,无论是科技发明、科技巨擘、官办教育机构、知名的私立书院,还是世人敬仰的教育家。
参观博物馆时,我们看到藏品的特点是“多、全、土”。“多”是品种的意思,收藏极其丰富;“全”是指涵盖所有发展阶段和朝代;“土”是当地挖掘最多的。很多博物馆和外地的博物馆不像焦作,藏品都是“本土”的。
七。广泛的包容性
通过经济交流、战争讨伐、人口迁徙、宗教交流等多种渠道,焦作历史文化。它吸收了周边各种文化的优秀元素,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和不断升华,形成了兼容一切善,融为一体的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融合加深。夏朝建立前,善于养殖的雍人迁居焦作地区从事畜牧业生产;夏朝初年,擅长种植小麦的麦人迁居沁阳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夏商周时期,洛阳成为国家的首都和权力中心,焦作成为连接陕西高原、罗易盆地和华北平原的通道和门户,是保卫洛都的屏障。太行山羊肠坂路上的天井关、白芨关和吴王山上官,黄河上的金梦渡口成了军事要塞。黄河、吉水、沁河、丹河(渭河上游)成为自然灾害,这一独特地理环境的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夏文化向北渡过金梦渡口,在沁河西岸建都元,积蓄力量,再经关喆、天京关进入晋南不断扩张的疆域。先商文化是从太行山东路南到新乡地区。商人见湍急的黄河水(当时黄河未改道)过不去,向西转到沁河东岸长期定居,与夏人隔沁河对峙时建立了商业军事重镇府城。商人们壮大实力后,西渡沁河、吉水,渡过黄河金梦渡口,南下进入罗易盆地灭夏。
商周之际,吴王从金梦进攻黄河,在焦作备战,焦作人民迎接侯明珠(候王)...至今,焦作的许多地名都见证了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自春秋战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一直通过蒙古高原和山西高原南迁,北部毗邻山西焦作,是北方少数民族到达平原的第一站。汉代,、、胡舞和美食传入这里,融入文化之中。
世界其他地方的宗教基本上是排外的,但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原后,被当地的儒道文化所接受,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的千载寺,北魏的精英寺,与白马寺一河之隔的月山寺、荣源寺、万山寺,都历经风雨,长盛不衰。
八、思想的基础
焦作历史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如老子在文县洞口悟道,和为后人所继承,孔子弟子()阐发仁学,汉魏以来形成的孝道思想(24孝中焦作占4例),魏晋南北朝形成的玄学等。,都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内容。焦作历史文化中的重大节气和民俗活动,如大年初一的节日,源远流长的婚丧习俗,都繁衍成为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比如,我国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植山茱萸、观菊花的悠久习俗,就起源于云台山茱萸峰一带,后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民间定为“孝亲节”。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说:中原之外的所有文化区域都接近或围绕着中原文化,很像一朵巨大的花。这些外围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断绽放,形成了中华文化灿烂的文明之花。
九、辐射的影响
焦作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汉献帝和杨珊巩留会的后代远涉重洋,在日本诞生了三姓。永济运河是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从焦作流向卓君(今北京),不仅通过商人、行人和船只,还通过思想文化部队和远征朝鲜。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在潮州生活不过七个多月,却因其捕杀鳄鱼、关心农桑、救赎奴婢、延缓学问发展等积极作为,赢得了当地士人的永久记忆。一代文豪失去了官名,潮州人甚至神化了韩愈。以韩愈命名的事物在潮州比比皆是。古有“寒山”“寒江”。在潮州昌黎路中段,潮州博物馆前,有一座巍峨的石牌楼,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上面镌刻着“昌黎旧治”、“凌海名国”等字样,展现了潮州人自古以来因文化名人韩愈治潮而产生的自豪感。在潮州西湖公园,涵碧楼后面的山坡上,有一座“韩晶亭”。亭主墙有“白鹦鹉赋”石碑,相传为韩愈所书,清潮知府龙所刻。潮州北郊大堤旁有“鳄鱼祭祀台”,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南宋惜春十六年(1189)迁至寒山的潮州韩文寺,是一座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寺庙。被潮州人视为潮州城市的象征。韩愈对潮汕文化影响很大。唐宋时期繁华的瓷都当阳峪,聚集了数万工匠。因为战乱,一些工匠在江西、湖南避难,他们的技艺逐渐在当地流传。兴盛于明清的“淮上”,无论走到哪里,都显示出它的精神面貌和经营理念,给世人留下了“十三帮,一大片,不如一座有淮岗的庙”和“南京到北京,不如淮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