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含义和特点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天的第四个节气。斗指非合,太阳历达到0,每年公历3月19~22日举行节日。

春分时,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然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所以春分也叫“升分”。古代又称“日中”、“昼夜”、“仲春月”。

春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在天文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此后,太阳的直射位置继续从赤道向北半球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开始比黑夜长,南半球的白昼开始比黑夜短。

春分时节,中国除了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华北,都进入了明媚的春天。此时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1]

春分的意义,第一,指的是昼夜等分,各为12小时;二、春分在春天的中间(从立春到长夏),春天平分。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为四季的起点,以二分法和二分法为中点。比如春天,立春是起点,春分是中点,长夏是终点。

西方的四季划分以“二分法和二分法”作为四季的起点,如以春季为起点,以夏季至日为终点。西方国家地处较高纬度,远离黄池交汇处,以“平分至”作为四季的起点,实际上比“李思”更能反映当地的气候。西方以“二分法、二分法”划分的四季,比中国以“李思”划分的四季晚了一个半月。

阳光射线

春分那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世界几乎都是昼夜一样长。春分过后,太阳的直射点开始进入北半球,北半球各地开始白天变长,夜晚变短。春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不仅具有天文学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而且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春分时节,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外,中国已进入明媚春光。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飘香。

气压条件

春分节气期间,东亚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强。从蒙古到东北,经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运动导致冷空气南下,北方多大风扬沙天气。长波槽东移时,由于冷暖气团交汇,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寒冷天气。[4]

温度和降水

春分期间,除了常年冬季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地区外,中国各地的日平均气温都稳定上升到0℃以上。此时严寒已过,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沿江江南多雨地区同时上升到10℃以上,进入明媚春光。辽阔的大地上,柳绿岸边,飞影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花红,李白春来,华南一片晚春景象。根据气候规律,此时江南降水迅速增多,春季进入“桃花泛滥”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降水仍然很少,抵御春旱威胁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