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自己的节日有哪些?习俗节日
1.苗年
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地区。苗年的日期因地而异,但都是在粟收入库后举行,即分别在农历九月、十月或十一月的辰(龙)、卯(兔)或丑(牛)日举行。苗年后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屋子,积极准备年货,比如做年糕,酿米酒,做豆腐,做豆芽,一般还会杀猪或者买猪肉。富裕的家庭要做香肠和血豆腐,给家人缝新衣服等等。苗族除夕之夜,全家人会在家里吃晚饭,直到半夜才开门放鞭炮欢迎龙进屋。天一亮,家家户户都由家里的长辈主持祭祖。早饭后,青壮年男子到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大年初二,家里有一些禁忌,比如:不要出去打水,不要上山砍柴割草;不要扫地;女人不做针线活;有些地区女性不做饭,由男性代替;男人不出门捡粪之类的。苗寨的男女通常在苗年结婚。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女还带着酒、肉、糯米糕等走亲访友。,或者正在家里忙着接待客人;一些青年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巡演”,男女对唱,倾吐爱意。活动前后,大概用了9天就结束了。这是苗族人最隆重的节日。
编辑第2段。春节
这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的传统节日。在黔东南苗族,春节被称为“娘娘腔”和传统的“娘娘腔”并存,与其他民族一起庆祝,特别是那些不庆祝苗年,但没有苗年那么隆重的苗族地区。懂汉字的苗族人也贴对联,贴门神,其余和苗年一样。也有人选择在春节期间结婚男女。湘西苗族人民庆祝春节,举行盛大的“耕牛场”活动。广西融水县苗族庆祝春节,举办芦笙舞,每年有上万人。
编辑第3段。端午节
这是苗族人在水面上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河两岸,以及流入此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贵州东部的苗语叫“qab娘x vongx”。平寨、辽东等六七十个苗寨,每家都有一两艘龙舟,用于赛艇比赛。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两岸的苗族人轮流举行盛大隆重的龙舟赛。湖南湘西的凤凰、芦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龙舟竞渡,分男子队、女子队、混合队。场面非常热闹。苗族的端午节虽然是以赛龙舟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也是民族文化娱乐、青年男女社交、中老年人走亲访友、谈年份、谈生产经验的节日。?
编辑第4段。4月8日。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桂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苗族英雄雅艺而产生的。节日期间,苗族同胞会用鲜花蒸米饭,并聚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唱情歌。现在,北京的苗族人也庆祝4月8日。?
编辑第5段。吃新的节日
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农历六七月,稻子在田里抽穗的时候,苗寨里家家户户都在第五天(有的在下午或上午)庆祝“吃年货节”。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煮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并把它们放在地上(有的放在桌上),从自家的稻田里摘7-9个米芽放在糯米碗边上,然后烧香烧纸,长辈们会捏一点鱼和糯米丢在地上,滴几滴酒表示敬意和祈求丰收,然后把摘下来的米芽撕下来挂两个在上面。第二天,各村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观看芦笙晚会,参加芦笙舞蹈,参加芦笙舞蹈。有的拉着马在赛马场比赛,有的带着水牛去斗牛场斗牛。这个节日通常持续两天。?
编辑第6段。芦笙节
流行于贵州凯里、麻江、丹寨三县交界处的周西地区。节日因地而异,一般在农历的正月、二月或三月;个别地区选举将于7月举行。主要是祭祖,庆祝丰收。一般来说,节日前会举行一个仪式。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同时,所有的家庭都自己祭拜祖先。然后各村的姑娘都盛装打扮,戴上银花银饰。男青年和芦笙手都自带芦笙,从四面八方来到芦笙会场。各村青年男女围成一圈,吹笙舞四五天。气氛很热烈,是一种融合的歌。?
编辑第7段。华山节
这个节日,又称“踩花山”、“跳花田”、“踩田”、“踩山”,流行于黔西北、川南、滇东南的苗族地区。因为苗族居住的地方不同,服饰也不同,所以苗族的花山节的日期不同,节日的名称也不同。有些在农历正月,有些在六月,有些在八月。在黔西北铁奎地区,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田,2月14日至16日跳桃田,7月16日至18日跳稻田。首先,选择花卉嫁接种子或花卉嫁接茎。所谓“种花”,就是用三匹马挂红,携带少量泥土到其他花田堆在新田里,以示种花;“花茎”由常青树制成,高三至四米,矗立在花田中央。这时候,四面八方的人都穿着古装来了,宗主宣布跳跃开始。男孩们吹着芦苇,女孩们围着花跳舞,互相比赛。花茎顶端挂着一条两米长的红绸子和一个装着小费的红色小布袋。谁能一边吹笙一边爬上花梗,把红绫(有的挂了一壶酒)和红布包拿下来,从吹笙的花梗顶上下来,谁就得奖。有些地方还举行赛马、射箭和连续麻针比赛。青年男女唱歌,演奏民族乐器,如芦笙,箫,长笛和口弦,恋人们互赠绣花手帕,腰带和其他东西。老人们趁机走亲访友,互相交谈,整天都有活动,甚至到深夜。?
编辑第8段。赶上中秋节
流行于湖南湘西、贵州花桃等苗族地区,每年立秋之日举行,为期一天。对于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立秋”,年轻的男女聚集在村庄和山野唱歌跳舞,寻求合作伙伴。从那以后,它逐渐演变成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
编辑第9段。踩鼓。
流传于贵州凯里、丹寨、雷山三县苗族地区。在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养猪场日,年轻的苗族男女自动聚集在当地的歌场踩鼓。此鼓为实心楠木镂空,牛皮两头拉伸而成。届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会把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起搬进鼓场,使劲敲鼓。人们听到声音就会手舞足蹈,年轻人会趁机择偶。老人们也穿上新衣服,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蹈结束后,姑娘们拿出自己亲手编织的丝带,赠送给楠木鼓,以示感谢。人们尽情地唱着,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鼓主把楠木鼓扛回家,放在楼上。每逢节日还用鱼祭拜楠木鼓。?
编辑此段10。其他节日
除了上面提到的传统节日,苗族周围还有一些节日。比如湖南湘西的《望龙场》、《樱花会》;3月3日湖南城步的“春节”,9月初霜前的“破谷节”;贵州黔东南州凯里的“京桥”,3月15日台江、施秉的“吃姐妹饭”节,6月19日凯里举行的“爬香炉山”。从江农历四月初八种棉花;贵阳花溪的“七月稻花田”等等。有些是纪念性的,有些是青年男女的聚会,有些是祈祷。此外,在湘西凤凰,每年的六月初六,男女老少都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聚集在一个音乐厅,或吹唢呐,或打花鼓,或唱苗歌。唱歌跳舞纪念祖先。另外,我去过清明节,有扫墓自谦的传统。
在幼苗期
因地而异。农历十月初一、中旬,瓜丁区初一杀猪,初一杀鸡鸭。晚上守午夜,凌晨祭祖、祭牛、祭农具、放鞭炮,迎接新年。早上祭山神,拜水神。下午娶个女儿。并且知道各种集会,比如跳芦笙,踩铜鼓,斗牛等活动,一般是9天。唐凯地区第二天12月16日晚结婚,回门去找公婆。
吃年货节
瓜丁地区在农历六月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唐凯地区在6月16日的第二天,吴迪、翁乡、滨海和平乐在7月中旬。有的是七月半。节日期间会有3-5天的集会,包括旅游、跳芦笙、斗牛、赛马等。“吃年节”是春夏之交苗族人最隆重盛大的节日。它由古代祭祀演变而来,节日时间因地而异,一般在农历六月初至八月中旬。节日当天,受邀嘉宾身着节日盛装,拿起礼物,带着斗牛前来参观。祭祀完祖先后,主人和客人频频举杯祝丰收。第二天,进行斗牛、赛马和芦笙舞蹈。夜幕降临,屋里飘着老人们的酒歌,芦笙场上荡漾着青春的笑声和欢快的旋律。芦笙、酒歌、情歌、飞歌弥漫在苗寨的夜空。
嘈杂的结
它于农历二月十五日中午在唐雅钉耙山下举行。参加集会的人很多,有斗牛、唱二人转、跳芦笙。
攀爬节点
农历三月和正午分别在开怀虎块坡和葛冲别堆坡举行。农历六月底的香炉山登高节更是热闹非凡。登高一呼,四声附和。
油坊节
“油坊”又称“游坊”,是凯里市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男孩和女孩经常通过这样的活动交朋友,寻找伴侣或倾诉爱意。为了选择一个满意的人生伴侣,一些男青年经常要翻山越岭,跋涉几十里、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村庄去旅行。旅游一般在农闲季节(如秋收结束至次年插秧前)、传统节日(如苗年、吃年货节、芦笙节、斗牛节、登山节、翻鼓节、春节、对歌节等)进行。)和拉什的那一天。在苗寨,一般都有固定的“巡场”、“巡坡”或“巡评”。这些地方要么是寨子前后桥边的树下,要么是村子周围平缓的草坡上。为了参加巡回演出,姑娘们都穿着盛装,戴着银饰,插上一些花,脖子上戴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镯。他们用这个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才华,展示自己美丽的外表和体态,吸引年轻人的喜爱。
姐妹节
“姊妹节”又称“姊妹饭”,是清水江中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节日聚会。有些村庄在农历2月15日庆祝,有些则在农历3月15日庆祝,尤其是台江石洞地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很多红黄白黑绿糯米混在一起的“姐妹饭”来拜客拜友。白天,河边、路边、沙滩、草地都挤满了人。夜晚,在河边的沙滩和草原上,高亢的飞歌、丰富而简单的大曲、情歌交织在一起,在静谧的夜色中远远地传播开来。
藏族节日
是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动,13年祭祀一次。每届为期三年。“藏节”是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的最有特色的节日。活动包括庄严的祭祀和欢快的娱乐。是一项娱神娱人的活动。
周西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周西的苗族人。农历正月十六到二十是芦笙节。芦笙堂位于周西井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一大早,主持芦笙堂的几位老人带着芦笙来到荆坎,念着碑文说:“吹笙摘月,是苗族人流传千年的娱乐活动。正月初一,各地纷纷效仿,以娱乐方式庆祝新年,更是我苗族人民的自由结婚仪式……”看完后,我把葫芦里的米酒倒出来,在碑石上和芦笙堂正中喷了几口酒,大家又喝了一口,吹了第一首《芦竹曲》;这时,戴着银首饰、穿着五颜六色节日服装的女孩和男孩随着甜美的曲调翩翩起舞。男生向对的人要丝带,女生把丝带系在对的男生的芦管上。三天过去了,这对年轻男女找到了自己的伴侣。此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依然背着米酒,在石碑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在大厅中间放一个稻草标记。从此芦笙高挂,直到粮食回仓,农历的“苗年”才能取下来,直吹芦笙节。第四天,春天到了,年轻的情侣们无拘无束地聊天唱歌,交融感情,互赠信物。
钓鱼节
钓鱼节是黔中杜牧和南明河两岸的苗族节日。杜牧发源于吴韵山,在贵州境内向北流入南明河,在尤里和福来交界处汇合,然后向北流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苗族人在播种和插秧需要水的时候在河边祈雨的雨节,但时间长了就逐渐演变成了捕鱼节。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宝寨苗族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农历六月的“信”(e)日(按历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族姑娘们会尽最大努力打扮一番,穿上花裙子,佩戴银饰,并“携带”节日礼物,回家看望父母和村民。节日期间,全村一片欢腾,鼓乐齐鸣,芦苇吹拂起舞,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吉崖山脚下,翁崖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打麻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的场地里,欢呼声此起彼伏。相爱的青年男女被邀请到树林里,在溪边唱着民歌,向对方倾吐爱意。
火星切割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的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民约。根据姓氏的不同,节日的时间也不同。大概7月,8月,9月27日。一年一次,按宗族户轮流值班,值班年负责召集大家讨论乡规民约及相关大事。然后值日年家人会备酒杀鸡,请大家喝“暖心酒”,并为下一个值日年敬酒。反过来轮流举行聚会,在谁家喝“知酒”才值得过年。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是春节。农历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不允许外人打扰。他们半掩着门放鞭炮,以示此时人不得入内。初一凌晨继续放鞭炮,祭祖消灾。人们用手拦牛拦羊,说:“赶牛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夜饭。在第二年的第二天,苗族家庭成员穿着盛装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将向客人们敬酒三次。每个家庭都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年轻的男女聚集在村庄旁边的草坪上,演奏芦笙、秦越,载歌载舞。有些地方还会举办“踩花山”“合并牛”等活动。
吊桥节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族乡寨头传统节日,又称“二月二”。相传寨头人最初居住在吴冶。因为寨头土地肥沃,所有寨头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会跟着走,但是石坪河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村里的古罗(长老)商量了一下,决定建一座桥把龙带走,因为龙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村里的十二栋房子都要连起来,所以这座桥建了十二个桥墩。这座桥修好后,被命名为“接龙桥”。这座桥是在农历二月初二建造的。为了纪念这一天,寨头苗家每年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姐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省东南部的苗族地区。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都会举行“姐妹节”和“姐妹餐”。节日的早晨,寨子里的姑娘们会去田里抓鱼,准备“姐妹餐”。无论他们去哪个领域钓鱼,都会受到欢迎。吃完“姐妹饭”,女人们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五颜六色的糯米饭,去油坊场找小伙子唱一首歌。小伙子要想吃糯米,就必须赢二重唱。除了唱歌,女人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结了婚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姐妹节”。
爬山节
苗族登山节,又称“爬节”,已形成千年。每年农历三月下旬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录日子),在农历三月十九日举行。那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的苗族人民将聚集在路祥,在那里他们将唱歌和打鸟。青年男女唱着歌,沿着蜿蜒的山路爬到了山顶。一路到鲁阁,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遍布山坡。第一个到达山顶的人被称为“登山英雄”,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得到女生的青睐。相传,香炉山登山节是为了纪念英俊的苗族青年阿布和玉帝的小女儿阿别。玉帝的小女儿阿蓓向往人间自由的生活,飞下山,嫁给了聪明能干、诚实善良的阿蓓,育有三女。一天拂晓,全家人正其乐融融的时候,突然公鸡第一次啼叫了。玉帝规定,一日鸡鸣三声,即为朝圣。如果阿北不能及时赶到,就会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焚的阿贝在山顶飞上天空的时候,一只脚从香炉顶上爬了六层楼。没有了香炉山顶,阿别再也不能下凡,玉皇大帝也因为没有香炉山顶而不能享用人间香火,于是惩罚了阿不,把它变成了烧香的香炉。为了纪念阿北和阿不布的忠贞爱情,苗族人在阿不布边香炉日有一年一度的登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