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送香包有什么意义?

每逢端午节,尤其是妇女和儿童,都要佩戴香包。追溯香囊的起源,早在先秦时期,妇女就在头上佩戴由五根线制成的饰物。南北朝时发展为香囊,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满香料的香丸。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它们的功能在古代被神化了。《封神榜》里哪吒的红肚皮有辟邪的作用。人们熟悉白蛇传,是因为受不了徐贤的劝说,喝了雄黄酒才露出本来面目。其实早在《抱朴子登社》中就有记载:“黄帝欲登园山,蛇多于其中。广成子教他戴雄黄,他的蛇都去了。”后来这个记录被美国人W Ai Berhard拿走了。在他编纂的《中国文化符号词典》中,对这一记载是这样解释的:“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我听说广擅长医疗,就派人去请教如何治愈瘟疫。广程子把它包在雄黄里,让他们戴上。结果,病治好了。”

端午节期间及之后,气候炎热,蚊蝇虫飞,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吃五谷杂粮,生诸病,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通过口鼻吸入。在与各种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喝雄黄酒、戴香囊可以驱邪解毒,有其医学原理。要说香囊先说雄黄和雄黄酒。雄黄在很多地方都很丰富,人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将雄黄制成雄黄酒。《贾青·鲁》记载:“研雄黄粉、碎蒲根,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中加入雄黄。雄黄,橙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酒。以前建宁几乎都是自己在家酿雄黄酒,不过大多都是男人喝,一些能喝的女人也喝一些。小孩子不能喝,大人就把手浸在酒里,让孩子的脸、耳朵、鼻子、手掌、脚都起泡沫。后来,人们在雄黄中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囊,供妇孺佩戴。

香囊,带有药味,通过口鼻吸入,达到疏通经络、祛邪强身的作用,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雄黄、艾草、熏草都挥发出一种奇怪的香味,而蛇、虫远远就闻到了,既减少了传染源,又起到了杀灭病菌、消除汗臭、提神醒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