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吴川的传统节日有什么特点?

春节;春节

春节,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俗称过年,是仡佬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从腊月最后一天(除夕)到正月十五。腊月三十(腊月二十九)叫“小年”,正月十四叫“小年”。

腊月,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杀猪,煮麻糖,煮米酒(也就是甜酒),整理年货。23号晚上给灶神送礼,第二天打扫灰尘,打扫庭院,整理杂物。那些离家在外的人陆续回家。30日有祭祀用纸、春联、门神、年画,或锦屏条幅。接近天黑,在祖坟前放鞭炮,点上坟灯,称为“上坟”(除夕至正月十五,每晚要点上坟灯);吃饭之前,我们有香、纸、帛、茶、酒和菜来祭拜我们的祖先和天地。祭祀结束后,我们吃团圆饭(也叫“团圆饭”)。有人用大米或盐水喂牛,以示“过年不忘牛的辛苦”;拜旧岁,人人洗脚,长辈给“压岁钱”,守老围火,塘火应旺,人丁兴旺;避免吹火、倒水、喝汤、吃剩的食物和打骂孩子。正月初一,你烧茶,敬天地祖宗,开门放鞭炮,叫“烧香”。一开门就读到“财富之门大开,财宝滚滚而来”;在井旁烧絮状磁纸祭拜“井神”,不如早些、快些挑水,早上叫“抢金银水”,吃稻种、汤圆,带着香纸前往附近的土地庙,祈求土地公菩萨保佑出行安全,还有的正月外出时在路上临时祭祀;忌搬铁、扫地、磨米。是盛装向长辈跪拜的日子;同行见面互道“恭喜发财”,亲朋好友互拜年。新婚夫妇都向四面八方的亲戚拜年,称之为“新宾拜年”,还要“送人”钱。送“银水”、“柴(财)”和“春邀”的,挨家挨户说“吉利”,要求“辞退”。很多村子玩卧龙,玩高台狮子,打鸡蛋,唱灯笼。

农历正月十四,年夜饭像除夕的“年夜饭”一样丰盛,饭前祭祀是过年期间最后一次祭祖,比上天还早,吃完天还没黑。晚饭后,有些地方的老人带着孩子去“喂树”,就是一个人用木刀在果树的树干上轻轻割下一点树皮,随口喊一句“会结果吗?”另一个人把一小块肉和一点豆腐放进切好的树皮里,回答说:“会结果吗?”;对方又问:“会掉(果)吗?”答:“不落(果)”;这一举动几乎是儿戏,却表达了他家人的一个心愿。在一些地方,孩子们让冬青叶烧“爆炸的跳蚤”,点燃一堆火,把冬青叶放在火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就像把“跳跳的跳蚤”放进火里烧一样,这意味着过去剩余的跳蚤将被烧掉,这样新的一年就不会再有跳蚤出现了。有些地方的孩子玩“打老鼠”的游戏,就是用绳子系上凉鞋,向后拖成“老鼠”(老鼠)。孩子们一边追着他们,一边问答:“中柱哥,燕柱哥,草鞋和鼻子都往后拖,问你们老鼠是不是掉进窝里了?”“别掉下去。.....别落窝了!”然后在一片喊叫声中拿着棍子追着草鞋跑,然后去主人家门口求巴巴,然后去隔壁家,一个接一个,跑遍了邻村。

三十夜的火,十四夜的光。到了晚上,道路、房屋、院落、谷仓、储粮仓库等地方,灯笼、蜡烛彻夜通明。这是一个好兆头,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收获将充满喜悦,牲畜将蓬勃发展,粮食将是丰富的。

第二,山地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山节”。该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祭祀山或树,所以它被称为“祭山节”或“祭树节”。

每年的这个下午,家里所有的男女老少(除了不能动的老人,连婴儿都要背在背上)带着活鸡、酒、肉、米、菜、筷子、桌椅板凳等物资从四面八方来到山上或山下的草坪上。下午两点左右,祭祀活动开始;祭祀时,将自然首领带来的十只活鸡(五只公鸡五只母鸡,每年由十家轮流提供)宰杀,将鸡血滴入酒中,制成鸡血酒。然后,长辈在前,晚辈在后,面对郁郁葱葱的树林,跪在草坪上祭拜“山神”和“苗地”,祈求上帝保佑。

仡佬族祭祀树木的活动起源于古老的树木崇拜。“仡佬族祖先走出山洞,在相邻的树间系上木筏,爬上离地几尺的楼梯,用树荫或茅草遮挡风雨……”(“仡佬的来源?吴川仡佬族民居的演变),仡佬族先民从窑洞走到树上,经受住了大自然的各种考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是树在关键时期给先人提供了庇护和温暖。在仡佬族的心目中,树是庄严神圣的图腾。

在“祭树节”这一天,家庭成员在宗族长辈的带领下,携带香烛、纸钱、鞭炮、糍粑、餐桌等祭祀用品,在村庄附近的古树下进行祭祀。在树下行走时,要先摆好食物、酒、年糕、年糕等祭品,然后依次排队,匍匐前进。祭拜完毕,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在树的周围撒上食物和酒,然后除草,培土。向树木献上祭品后,他们回家,聚集在一起举行宴会。

第三,清明节

在一年的24个节气中,家人特别重视清明节。清明节这一天(或节前10至节后10),仡佬族都会去野外扫墓,挂青。“扫墓”就是整修祖坟,包括除草,培养新士。一方面,这种行为可以表达祭祀者的孝心和对死者的关爱。另一方面,在家族成员的信仰中,祖先的坟墓与后代的兴衰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扫墓是不可忽视的纪念内容。“挂青”就是把纸钱挂在竹(木)杆上,插在坟或墓里。这既是对逝去亲人的纪念,也是后继有人、子孙兴旺的象征。每一个被祭扫过的坟墓都飘扬着纸横幅,构成了清明前后一道独特的风景。没有纸币的,一般都是缺少继承人的孤坟。民谣《赌歌》唱道:“有孩子的坟头上飘着白纸,没孩子的坟头上长着青草绿”。在一些地方,当家人扫墓和挂花时,他们也会献祭。在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家人收集清明草,制作清明巴,祭拜他们的祖先并享受它。

第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吴川,端午节又称“端阳”,是一个家庭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当地有几个习俗,包粽子,插艾草,走亲戚。民间有句话叫“端阳不包粽子,这里疼那里疼”。人们在端午节前两天采摘粽子叶,浸泡糯米。在五月的第四天,我们一边包饺子,一边为节日做其他准备。五月初五,早上吃粽子,晚饭吃酒肉,祭祀天地和祖宗牌位。我们在每家每户的门上插上艾草、菖蒲和桃枝,为的是避毒辟邪,求好运。民间有“端阳百草皆药”的说法,也有家人在端午节采集菖蒲、艾叶、千里光、野葛等用水洗澡,预防疥疮。端午节后,人们带着鸡蛋、面条和其他素食礼物,开始走亲访友。这叫“送端阳”。“送端阳”从五月初六开始,一直持续到月底。所谓“以心寄端阳,不晚于六月”。

五、中秋节

农历七月十五,家人也叫“半月”、“鬼节”、“过半月”或“燃半月”。前半月是一个以祭祀为主的节日,其隆重程度仅次于“过年”。

七月半,鬼魂四处乱窜。根据传统,每年的7月15日,阎罗王都会打开冥府的大门,向死者释放已故的祖先,以享受后人供奉的祭品,同时向世人释放一群不被崇拜的孤魂野鬼。因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一场丰盛的宴会,准备足够的纸钱和钱,来迎接和招待这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和孤独的灵魂。

吴川仡佬族“半月”祭祀于7月14日晚举行。从7月10日开始,相关准备工作就开始了。家家户户打扫房子的前屋,打扫房子的外面。在祖宗牌位前,他们备好香案,献上薄酒素食,祭天迎祖。同时,一边炒小米磨豆腐,一边杀鸡鸭,组织盛宴;一边准备“富宝”(在一个纸袋里封上很多鬼纸,写上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以及对应的姓名)、纸钱等祭品。在此期间,家人不得喧哗,不得裸体。凡是在家里看到蛇,青蛙,蝴蝶,小鸟,都不能杀,还要烧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改的。14日晚,美味佳肴准备就绪,祭祀活动开始。摆好酒菜肉,全家按辈分依次走到案前。祭拜后,在屋外放鞭炮,焚烧“富宝”和纸钱。晚饭后(有些地方是半夜),我们要去家附近的路边烧钱,把掺了水的食物倒进燃烧的火里,供奉给那些没有主人的孤魂野鬼。家属称这个过程为“泼米”。

有些地方还有放水灯的习俗。所谓水灯,就是把灯绑在小木板上,多是用彩纸做成莲花形状。人们在水里(没有河流、池塘和稻田的地方)放水灯。然后用一个大木盆盛水,把灯放在盆里,照亮祖先。根据传统,水上灯引导祖先和鬼魂返回冥府。灯灭了,水上灯就完成了引导他们过奈何桥的使命。

第六,吃新节

“食新”也叫“尝新”。在吴川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中,“吃年节”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它的时间在农历七八月,以早稻成熟为标志。家族“吃新东西”的主要内涵有:一是纪念祖先“开荒清草”的功绩;二是前青峰收获的到来。“吃新东西”和祭祀,过去是以村为单位在长辈主持下进行的聚会活动,现在普遍以户为单位进行,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在“吃新节”这一天,第一项活动是:家庭主妇带领媳妇和女儿到附近的田地里采摘新粮和瓜果豆类。谷穗要饱满,瓜豆要挑长势最好的。无论挑谁家(包括外族),不仅不受干扰,还因为主人家种的粮食和蔬菜可以让“开荒”的仡佬族祖先得到祭祀,这是一种荣誉和吉祥的事情。挑回家后,男主人精心挑选出粒粒饱满的稻穗,捆成米捆,挂在大殿两侧,供奉在祖宗牌位前的桌案上。“吃新”餐主要是新大米,以及茄子、南瓜和豆荚等时令蔬菜和肉类。

有的地方把选好的谷穗放在蒸笼里连续蒸五到七天供奉,然后挂在家里的灶边,逐年积累,以示农耕的成果。有些人在“吃新东西”的那一天,带着新粮、新鲜瓜果豆等祭品到田埂上向祖先祈福。这时候我们要背一段长长的祷文,大意是:古代的人,你们穷的连犁耙都没有的时候,还能开垦土地,种庄稼,养牲畜。让我们今天过上好日子,后人会向你的开拓精神致敬,给你带来今年的新粮、好酒、好菜。慢慢享用,祝福来年丰收。

在“吃新食物”期间,这家的女婿会给张越家送一些新食物给她的父母品尝。一方面表示对长辈的孝心,另一方面公公婆婆也会借此机会试探一下女婿的庄稼种的怎么样。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讲究吃,在吃的内容上,不能有糯米糕;在吃的形式上,用“香面”(黄豆、花生、黑桃仁等的油炸、研磨面)吃是有用的。),而且要和蜂蜜(蜂蜜)一起吃。虽然家里人平时喜欢吃糯的,但是蜂蜜不容易弄到。要想同时吃到这两样东西,大概只有在每年的重阳节了。

重阳节,家家户户都要蒸糯米,做年糕。即使糯米收成不好,没有糯米,他们也要向邻居或亲戚朋友借一些,以确保当天的年糕。俗话说“重阳节不做年糕,老婆就要离开家。”糍粑不仅在家享用,还作为“重阳节”的特别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八、拜牛节

农历十月一日是吴川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有些地方还称之为“祭牛节”或“牛王节”。仡佬族对牛的崇敬由来已久。宋代朱复的《Xi满丛小》中有仡佬族视牛为神的记载。“牛节”的起源更早。据说早在仡佬族先民将野牛饲养成家牛时就形成了。因为野牛身强力壮,很难捕猎驯化,所以在捕捉前后,都要向牛王菩萨献祭,求其保佑捕捉驯服牛的好处。秋末是最适合捕捉野牛的时候。久而久之,人们把夏历的十月一日定为牛王菩萨的祭祀日,逐渐演变为牛的生日。

“牛节”当天,要在马棚前杀鸡备酒、点香、点蜡烛、烧纸钱。先拜牛王菩萨,祈求它保佑牛健壮无病无灾;二是给黄牛过生日,奖励他们对家庭的贡献。养牛的家庭在这一天要停止工作,让牛在家休息,打扫马厩,垫上厚厚的软草,用最好的草和饲料喂养它们。同时要用细糯米打两个糍粑,分别挂在牛的两个角上,然后把牛牵到水边(如果附近没有池塘、水田、水井,也要在你家门前放一盆水),让它从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摘下来给牛吃。在一些地方,会燃放一串鞭炮来表示对牛的祝贺。没有牛的小家庭也要准备酒、肉、香、蜡烛、纸钱等。,并到自己的田里或土里去祭祀牛王、菩萨,祈求它保佑他们早日从别人手里买牛或租牛并顺利使用,乖乖地听他们的命令,又快又好地耕种土地。

仡佬族认为养牛非常珍贵,不仅可以耕地,还可以运输、磨面等工作。这家人非常照顾这些牛。有的地方家属不吃牛肉,服役时也不鞭打。在镇南镇符涛村,有一块清代的“不杀牛碑”。

除上述节日外,吴川仡佬族还有其他传统节日,如“六月六晒衣”、“八月十五团圆”、“冬至日吃羊肉”等,但影响还不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