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立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与天气密切相关。立冬是一个节气,是中国古代农民冬季耕作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古代,农民会在冬天开始时储存谷物和燃料以备冬天使用,同时进行冬季耕作。带刺的昆虫容易蠕动,这意味着休眠的昆虫开始转入地下;冬天封闭意味着动物开始冬眠,植物开始冬眠;当水开始结冰时,水冰也开始结冰。
这些现象都是立冬节气的重要特征。立冬是中国24个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7日或8日庆祝。立冬是冬天的开始,也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冬的到来标志着气温和寒冷天气的逐渐下降,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季节。
初冬气象变化简介
初冬季节,太阳已经到达经度225度,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中午太阳高度将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将越来越少,但今年下半年储存在地表的热量仍有一些能量。由于地表仍有“积热”,初冬时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是在冬季至日之后。由于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因此具有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我国部分地区来说明显偏晚。
入冬后,气候由干燥的秋季转为多雨寒冷的冬季。在南方地区,从立冬到小雪,经常出现阳光明媚、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的说法,俗话说“八月暖九月暖,十月有小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