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活动要实施什么?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 ~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全面落实的今天,如何真正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价值,如何提高一日活动的组织实施质量,是每个幼儿教师和研究者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现阶段幼儿园组织的教研活动,重点应该是引导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天的活动中真正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我们最近重点开展了相关培训,倡导在一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面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变化之一:从孩子适应活动到活动适应孩子。
幼儿园组织实施一日活动的训练过程首先是一个“发现孩子”的过程。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儿童独特的学习和发展特点,改变他们对儿童的固有看法,才能使一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真正符合儿童的体验和需求,而不是被动地让儿童适应教师事先的设计和安排。为了实现这种改变,我们提出了三点要求:让我们的眼睛跟着孩子的身影走,尽可能捕捉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让你的耳朵充满孩子的笑声,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听出孩子的真意。让心灵去思考孩子的故事,从而去尝试理解孩子的真诚。
当老师们带着这样的要求走进儿童节活动时,他们开始沉下心来仔细观察,发现每个孩子从一大早来到园里,到晚上离开园里,似乎都很忙碌。当老师真的跟随着孩子“忙”的身影,真的倾听他们“忙”的声音,老师会渐渐发现,他们的“忙”才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孩子不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不断成长发展的吗?因此,教师很容易理解儿童的整体性、生动性、游戏性和情境性的学习特征。
与此同时,老师对孩子的看法也悄然改变,变得尊重孩子。首先,老师觉得孩子既然是人,就具有人的一切特征,应该享有人的一切权利。孩子作为一个人在一天的活动中撒娇、贪玩、好动,难道不是孩子的权利吗?当然,老师们也意识到,孩子不同于成人,他们处于人生发展的独特阶段,还远未成熟,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出玩游戏、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多变的特点。此外,教师也意识到孩子是不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经验基础,不同的兴趣需求,不同的成长轨迹和发展可能性。所以老师自然明白,孩子具有发展性、新起点、不稳定性、不同年龄特征。
在“发现儿童”的基础上,试图改变以教师预设为主的幼儿园一日活动封闭的、高度控制的、统一的组织实施模式,让儿童在更多有自己空间的一日活动中可能有选择、构思、体验和表达的权利;在较低结构的一天活动中,你有权利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在更不一样的一天的活动中,自然有“漫步”和“舒展”的权利。我们的主要方法是:
一、增加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自由游戏时间,每天至少安排一小时的室内游戏活动和一小时的室外游戏活动。
第二,适当减少每天的集体教学活动量,中大班由每天两次集体教学活动减少为一次,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
第三。分配孩子的生活活动,满足孩子上厕所、喝水的个性化需求,把已经集中起来的晨间零食改为“自助零食”。
第四,正常提供活动室的各种材料,设置各种活动角,让孩子按需自由取物,自主选择活动,自然与环境互动,与同伴交流...
第二个变化:从简单的拼凑活动到精细的学习过程。
幼儿园组织实施一日活动的培训过程,也是一个“约妙”的过程。这种“约定”既是基于对儿童原有学习经验的把握和尊重,也是对儿童有效探究兴趣和成长发展的合理期待。在开始进行相关培训时,我们梳理了目前幼儿园一日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方面,内容的选择是重新预设的。一日活动的内容要充分考虑是否来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经验,是否来源于大多数孩子的共同兴趣和需求。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内容来自老师的预设,很少考虑孩子的真实需求。大量的老师只是简单的拼凑了一天的活动内容,很少考虑孩子学习的路径和自我建构的脉络。这就导致一天活动内容的选择出现严重偏差,导致孩子只能被动接受老师事先规定的内容。
第二,目标的制定比较简单。一日活动的目标应着眼于幼儿学业能力的整合和提高,即努力实现以态度为核心、以能力为关键、以知识为载体的发展目标,让幼儿在整合目标下学习和发展。但实际上,很多老师很少关注培养孩子学习品质的目标,导致孩子在一天的活动中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弱化和缺失,或者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这种单一的一天活动目标,缺乏深度整合,无疑会阻碍孩子的全面发展。
第三,流程的安排相对不灵活。一日活动的流程设计要科学掌控孩子复杂多变的学习情境和过程。既要为孩子创造充分的学习机会和适宜的发展空间,又要以恰当的行为和引导艺术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但目前很多一日活动过于死板,“标准化”的设计机械封闭,极大地限制了孩子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
第四,评价标准注重结果。一日活动的评价要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个方面,伴随活动的全过程,是一日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很欠缺,主要表现在评价只注重结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儿童在一日活动中自我建构过程的评价,真正关注儿童如何在一日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表达成长喜悦。
为了改变简单拼凑的慢性病,在一日活动的设计中,我们提出要努力做到以下三个“点”,精心安排孩子的学习过程,预约一天的精彩活动。
1.找到交汇点
当确定一天活动的目标时。要找到与孩子学习经验、兴趣、能力、需求的契合点。虽然儿童的生活经验还很有限,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但在目标的引导下,设计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一日活动,一定会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情感,便于教师帮助他们整理和完善经验,构建新的认知体系。比如,在确定了“尝试自己决定秋游地点”的一日活动目标后,结合孩子们对秋季所居住城市主要景点的特殊风景、特殊事件的经验储备,老师精心布置了“自愿分组设置景点、分组介绍景点特色、一票否决秋游地点”等一系列一日活动,让孩子们满足需求、表达意见、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找到链接点
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的一日活动中,找到与幼儿自主建构的学习情境的链接点。每一天的活动安排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体现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的线索和发展轨迹。比如,孩子们在探索“小屁孩当家”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不同职业和成人劳动的经验。到了一定阶段,孩子自然会有模仿成人劳动的欲望。因此,扮演快递员、厨师、建筑工人等活动可以方便地出现在一天的活动中,既可以让孩子在了解成年人劳动的基础上,体验各种劳动的艰辛,又可以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收获“小孩子当家作主”的快乐,为接下来的一天活动埋下伏笔。
找到升华点
在实施一日活动的过程中,要寻找与幼儿的经验、表达和探索创造相匹配的升华点。比如,教师在设计一日活动时,要善于为幼儿搭建小台阶,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励和引导幼儿在递进的一日活动过程中与幼儿一起学习和完成意义建构。再比如,由于儿童的学习风格普遍无差别,他们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知识和感受,尤其喜欢参加有操作和动作表现机会的活动。教师可以设计更多能给孩子提供游戏和边唱边学、边读边做、边画边做的场景,不仅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表达情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再比如,教师要注意在一天的活动中给孩子预留一定的灵活空间,让一天活动的过程变得开放灵活,让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在与不同环境的互动中发展。
第三次转型:从“牵引”儿童学习到“手拉手”儿童学习
幼儿园组织实施一日活动的训练过程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这种“成长”不仅表现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和教师在“向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发展,还表现在教师与儿童在携手发展的过程中缔结新的教学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学会如何在一天的活动中,把自己“拉着”孩子学习的习惯,变成愿意“牵着”孩子一起成长,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着重提出两个“重点”。
1.强调“双主体”互动
首先是“孩子在前,老师在后”。在一天的活动中,老师总是把孩子推到前台,让孩子在一天的活动中的体验、探索、交流活动成为“亮线”;老师隐藏在后台,让老师对幼儿的支持和帮助成为“隐藏线”。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共同发展。例如,在为期一天的探索“秋天”的活动中,教师从上午的活动开始就组织孩子寻找、观察、记录秋天的秘密,通过主动操作和独立思考,引导孩子发现秋天的一些明显特征。当孩子拿着记录单、刷子、温度计、小篮子等。由老师准备,捡起逐渐变黄的叶子,测量逐日降低的温度,看节气里的菊花,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地进入了秋天的深处。
其次,“善于触发,学会等待”。儿童的日常活动会呈现出复杂的特点。教师要努力通过观察来解读孩子的各种表现,等待他们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支持并期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比如在“寻找秋天”的活动中,老师并不只是让孩子寻找有明显秋天特征的现象和事物,而是注意唤起孩子对秋天特征的持续观察。当孩子们坚持一天一天地测量和记录温度,一天一天地观察和记录他们选择的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时,他们都在庆幸自己真的发现了秋天的秘密。
再次是“相互主体性,携手共进。”在一日活动中,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教育的主体。两人都参加各种活动,共同发展。例如,在为期一天的探索中秋节的活动中,几个孩子在艺术区的角落里,通过富有想象力的绘画,试图将月亮变成别的东西。老师看到孩子们第一次加图时只注意到了“月亮”的变形,于是问:“变多了就一定变好吗?”这样,孩子的思维中心就转向了寻找与自己设定和构想的活动目标的差距,然后老师问:“怎样才能变得更多更好?”这样就可以引导孩子在添加图片前进行自我定位,思考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如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目标的达成。在这里,教师和孩子是教与学的主体。
2.强调“专业化”的引导
第一,教师在组织实施一日活动时,不仅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还要善于思考、理解和实施这些经验背后的理念。比如看到有的幼儿园把日常集体教学活动减少到一个后,有的幼儿园简单照搬后就产生了疑问:集体教学活动减少后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这说明他们不知道减少集体教学活动是为了在一天的活动中更好地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集体教学活动的减少,并不意味着那些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内容就不学了,而可能会安排在结构化程度较低的角落活动或个性化的‘游戏’中,这是一种尝试,以更适合孩子学习的方式开始教学,让孩子更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因此,要不断关注和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使一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我们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在一日活动的组织实施中,可以从偶尔的“新思路”入手,逐步体验自己的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比如在调整后的一天活动中,孩子们有很多户外自由玩耍的时间。如何保证孩子在户外玩耍时可以随时查阅资料,成为了老师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经过认真讨论,有老师提出在户外游戏场地附近建立半开放式“户外游戏素材库”的设想,被幼儿园采纳,解决了幼儿可以随时选择、使用、整理、整理资料的问题。
再次,一日活动中老师的引导是否恰当,要看是否真正符合幼儿的需求。比如,老师把孩子来园、晚饭后、起床、出园这些时间段列为“快乐一刻钟”,既避免了孩子机械等待、浪费时间的问题,又给了孩子更多与游戏环境互动的机会,可以基于3-6岁孩子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满足他们对生命活动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游戏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孩子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玩耍。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使一日活动的组织实施更适合幼儿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求,更自由地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教师只有优化设计,才能更好地基于“学习情境”开展当天的活动,支持儿童自觉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养,才能真正与儿童携手体验一天的活动,构建新型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从而实现儿童的真正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