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中秋节习俗

8月13日至15日是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市场繁荣,到处都是泥兔摊。五月月圆之时庭院内设月光马,提供水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莲藕、西瓜等产品。只有月亮献上,男人才不拜。俗话说,“男人不拜月,女人不祭灶”。每到月底,家人会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喝酒赏月,这就是所谓的“团圆节”。还有,中秋节的月饼按人数分块,叫做“团圆饼”。

在老北京,中秋节要放三天假。13号到15号,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的“泥兔摊”,就是卖男妓的。前十年,北京中秋有兔子卖。现在很少见了。好像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是在这个月亮上献给兔子的。兔子是泥做的。兔子头披铠甲,背插旗帜,脸上涂满金泥,全身彩绘,或坐或立,或兜或骑兽,长着两只大耳朵,也是滑稽和谐。有首歌为证,“不提旧债又担心删,忘了时间又闲。”“突然,我很惊讶,佳节将至,满街都是兔山。中秋节的时候,家里放一个兔爷爷的雕像,真的很大气。

恰逢秋果上市的中秋节,格外丰盛。《采风》中有“中秋节,市场上到处摆水果摊,鸭梨(原味)、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还有带枝毛豆、水果莲藕、西瓜”。以前水果市场在前门东,8月13日、4月2日灯火通明如白昼。有的大喊:“今天是什么日子?算了,不买我的沙果苹果的香果,哎!现在,这些秋天的水果可以在街上买到。而且相比之下,今年的水果又多又便宜,是猴子变成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样的价格。难免会有老人声讨这个不合理的价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毛豆在过去的中秋节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台庄食杂店的月饼摊前,居然摆了一口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树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过去中秋节附近都有送礼。“中秋节,每个人都互赠礼物...,赏奴以钱,店家张榜公布,故逢节”。这两年,北京好像掀起了一场大的中秋送礼风。节前弄两辆车,装满月饼和水果,送货上门。当然,这里的家和住户指的是商务客户。送礼,自然是联络感情,结算生意。两年前做的时候想,现在真的在那里拜男妓了。今年这种趋势恐怕更盛。

如今,我们关注广式月饼。以前“中秋月饼最早是在京都上的,刚开始比较缺吃的。”月亮的月饼有一尺多长,画着月宫的蛤蟆和兔子的形状。有些人在祭祀后吃,有些人吃到除夕,这就是所谓的团圆饼。“能撑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月饼来自民间祭祀。同样,如果追根溯源,北京人常吃的小吃,有七八成来自民间祭祀或宗教供品。从制作工艺上看,油炸、蜜饯、烘焙是最好的防腐措施。甚至饺子也是春节后的食物。

其实不仅仅是吃,燕顺思想的普及,艺术的诞生(谨慎的人在这里会用到某些艺术门类的概念)也离不开民间祭祀。我还记得在学校的时候,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翻看河南、山东的一些考古资料,至今仍刺激我思绪的是山东日照出土的一件于夫。当然,于夫真的是看不见的,但光是这张照片就足够令人惊讶了。斧头薄到可以透光,但上面精美的夔文却很难单纯用“栩栩如生”两个字来形容。在石斧时代它的存在能意味着什么?

《于夫》与其说是一把斧头,不如说是一种语言,描述了硬菜刀与天堂的对话。或者叫它精灵,这是一个抛弃功利选择精神的精灵。所以顺其自然,艺术就这样出现了。更有甚者,人才完全脱落,成为人。

中秋节真好。还好让我想起了这些很久没有思考的问题。当然,节日是人们的精神节日,这个时候偶尔注意到月饼和煎饼的区别也就不足为奇了。你看,人就是这样。我自己做饭,也不把它当填饱肚子。包子几百年来从未改变,但只要有一点精神追求,就可以翻新。

好像蛋糕、艺术品等很多东西真的是这样的。

古代习俗

古老的习俗

据《东京梦中华》(1147年序)卷八记载,中秋节前几天,宋朝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商店出售新酒,并重新装饰门前的彩色建筑。有石榴、梨、栗子、葡萄、彩橙等等。晚上,人们在餐馆里竞相赏月,丝竹笛子齐奏。巷子里的孩子通宵玩耍,夜市人头攒动。至于黎明。吴(生活在1270年左右)在《孟良禄》第四卷中也记录了南宋更多的人安排家庭聚餐和与子女团聚,以奖励节日。即使是穷街陋巷的穷人家也会典当衣服买酒庆祝中秋节。

金英之(生活在1126年前后)在新编辑的《醉翁笔记》第四卷中记录了当时人们从赏月到拜月的习俗:“首都的赏月会与其他郡的不同。全家人,不分贫富,可以自己去十二三个,都打扮成大人。爬楼梯或者在宫廷里烧香都有自己的时间。男人都愿意早点去蛤蟆宫爬仙桂。女人们希望自己长得像嫦娥,像干净的月亮一样圆。」

除了拜月,还有看灯笼的习俗。周觅(1232-1308)在《老武林》第三卷中记载了杭州的中秋之夜:“灯烛绚烂,夕乃止。”浙江也在中秋之夜摆上一种羊皮水灯“小红”。河面上挂满了成千上万的灯笼,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非常醒目。据说水灯是为了申江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观赏。

到了宋代,杭州还有一种特别的中秋景观,那就是钱塘观潮。由于钱塘江口的地形类似漏斗,每当潮水涌来,受逐渐变窄的地形影响,波浪重叠堆积成水墙,十分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人游府时,写过《中秋夜观潮》,描写观潮人数之多,潮涌之势:

我知道玉兔很圆,九月已霜寒。

寄语是不要锁门,夜潮留月。

万人鼓噪怕我侬,依旧像一个老男孩在河中飘荡。

要知道潮有多高,山在浪中浑。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话更具体地描述了那股惊天动地的薄势头:“远在海门时,只如一条银线。快到的时候就是禹城的雪山了,第二天就来了。响亮如雷,震撼鞭挞,吞天吞日,势极豪迈。”时至今日,钱塘观潮仍然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景点。

元朝虽然以异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但却被深深汉化了。大部分节日习俗也沿袭旧汉制度。明代赏月、祭月、吃月饼的习俗盛行。

田汝澄(1540年前后)的《游西湖笔记》和《乐在Xi潮》中记载,明代人送礼比中秋节多,取“团圆”之圆。晚上会摆酒席赏月,或者带酒带菜去湖海。刘东、俞懿正合著的《帝都风光略》第二卷(1635年)详细描述了中秋节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的,所供的水果必须切成莲花状的齿。市场上有月光纸出售,月光纸上画着一个偏月的菩萨,月光纸上画着一个满月的归殿,殿内站着一只兔子在捣药。节日过后,烧纸,给每个家庭成员分发水果蛋糕。中秋节也是团圆节,所以即使有女人回省亲,也一定会在这一天回婆家团聚。

至于明朝人赏月的盛会,还有张岱(1597-1671?)以其妙笔生花,为我们做了如下极其优雅的交代。《陶安梦忆》卷五虎秋之夜:

虎丘八月半,有原住民,有流动人口,有学者,有家属,有女乐师,有声乐艺妓,有名妓,有戏曲女,有民间女青年,有良家妇女,有幼童,有娈童者,有食客,有闲人,有少男少女。自公台诞生以来,千石、河间、剑池、神文定寺,下至石笏石一号、二号门,都坐在席子上仰视,如大雁落在平沙上,落在峡江上。在月亮的那一天,有几百个喇叭,吹嘘它,参加它,震动地球,打雷和尖叫,但没有听到呼叫。更肯定的是,鼓钹渐歇,丝竹繁盛,夹杂着歌声。都是“锦帆开胡成湖”,同场大歌,下蹲和锣丝竹之声,不分拍击与砸碎。更深的地方,人们渐渐散去,学者和他们的家人都下了船,在水里玩耍,他们被要求唱歌。大家把技术贡献给了南北,管弦乐队反复演奏。听者分辨出单词和短语,海藻就跟着来了。二鼓静,屏闻,洞是一缕愁,清而嫩,犹三四,更是如此。三鼓孤月无蚊蝇。一位女士出现在舞台上,高高地坐在石头上,不吹口哨也不拍打,发出丝般的声音,劈开石头穿过云层,拉起琴弦。字字句句,听者搜肠刮肚,心力交瘁。他不敢拍手,只是点点头。然而,此时仍有数百人坐在鹅旁。不在苏州,怎么求知识?

我们或许可以从这首《虎府秋夜》中窥见晚明人的生活情趣。

明朝在拜月使用的“月光纸”在清朝被改名为“月光马”。夫差·邓冲的《燕京时光》(1906)。有记载:“月光骑马人用纸画太阴星君,如菩萨像、月宫、带药的兔子。人站起来持杵,藻玲珑金碧辉煌,在市场上卖得多。年长的七八尺,矮的两三尺,顶上有两旗,红的,绿的,筐的,黄的,都是献给月亮的。烧香行礼,祭毕用千块元宝烧之。”

清朝还有一句话:“男人不去拜月,女人不乱跑”。因此,拜月成了女性的专利。拜月的家庭主妇很忙,孩子们无事可做。中秋节前几天,市场上会出售一种儿童月子用的“男妓”。男妓起源于明末。阿明王朝纪琨(生于1636年前后)在《花王亭遗稿》中写道:“京中中秋,多形似泥兔,衣似人形,儿拜之。”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经从祭月变成了儿童中秋玩具。制作越来越精美,有的装扮成身穿铠甲长袍的武将,有的背上打着纸旗或伞,或坐或站。坐,有麒麟,虎豹等等。还有扮成兔头的小贩,或剃头师傅,或缝鞋,卖馄饨和茶汤,等等。

当地风俗

当地风俗

[福建省]

浦城县的女人走过南浦大桥吃饭长寿。挂灯笼是建宁中秋夜习俗中为孩子问月宫的吉兆。上杭县,中秋节,当有比拜月更多的孩子,请访问你的阿姨。其方法是,以竹篮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灵降临,就会自己摇动竹篮,根据摇动的次数来预测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父母会把直径两三寸的圆饼控制在中央,让长辈吃,也就是说不能把秘密告诉晚辈。这一习俗来源于月饼中含有杀鞑子的反元消息的传说。在金门过中秋节之前,拜月应该去祭拜上帝。祭天,使之成桃红色,名曰“天宫”。拜月的红色做成猪和羊的形状,数量必须是九猪十六羊。

[广东省]

普光各地都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靼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了鞑靼人后,把他们的头祭给月亮,后来换成了芋头。直到现在,广东人剥芋头时,还叫“剥鬼皮”。

[山东省]

8月15日,普庆云县农民祭祀土谷神,称为“少年苗社”。诸城、临沂、即墨等地除了月亮还要祭奠祖先。冠县、莱阳、广饶、邮城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房客。即墨在中秋节吃一种叫做“麦箭”的时令食物。

[山西省]

普安中秋节请女婿。永宁中秋拜月星主。大同县月饼叫团圆饼,有两三尺大,有中秋夜守夜的习俗。石楼县中秋节祭拜城隍。

河北省

普万全县把中秋节叫做“小元旦”,月光纸上画着太阴邢俊和关帝晚上读春秋的图画。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如果中秋节下雨,那年的菜肯定难吃。

陕西

浦西县的中秋之夜,男人去划船,爬悬崖,女人也安排好酒席。无论贫富,都要吃西瓜。中秋节请个吹鼓手沿门传道,为的是要钱,端午除夕也是如此。在洛川县,家长带领学生带礼物祭奠丈夫,午餐比学校聚餐还多。

江苏省

普巫溪县中秋夜烧香。香桶四周有纱帛,画的是月宫里的风景。还有用线香织成的香烛,上面插着纸魁星和彩旗。上海人中秋宴配桂花蜂蜜酒。

[江西省]

在普吉县的中秋节晚上,每个村庄都用稻草烧瓦罐。瓦罐红了以后,把醋放进去。就这样,香味飘满了整个村子。忻城县的中秋节过后,从第十一天晚上开始在城市街道上悬挂草灯,用鼓乐迎接他们,直到第十七天。

[安徽省]

在普物苑的中秋节,孩子们用砖块建造一座空心宝塔。塔上挂着窗帘、匾额等饰物,塔前摆着一张桌子,陈列着供奉“塔神”的各种器皿。晚上里里外外点着灯和蜡烛,明亮可爱。鸡西中秋节的孩子们玩中秋鞭炮。中秋炮是用稻草扎成辫子,浸湿后捡起来砸石头,发出巨响,有游龙的习俗。火龙是用草做成的龙,里面插着香。当你参观龙的时候,有锣鼓队,他们在被送到河边之前在村庄里巡回演出。

[湖北省]

周浦中秋节,拿织布虫来打。

[四川省]

普嘉定县的中秋节,祭祀土地神,表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四川人在中秋节还会打架、杀鸭子、吃芝麻饼、蜂蜜饼等等。有些地方还会亮起橙色的灯。挖空橘子,点上蜡烛,挂在门口庆祝。还有小孩子在柚子上上香,沿街跳舞,叫做“舞动流星球”。

蒲的《乳源县志》也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疮。广东中秋节也有小孩提灯笼的习俗。灯的材料有用红柚皮雕刻的柚灯,用茉莉花制作的灯笼,还有散发着阵阵花果香味的明亮灯光,让人爱不释手。东莞未婚青年也在月下焚香点烛,求老人撮合。霞浦有中秋节拖石头的习俗。拖油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他用石头绑上绳子,沿街拖着,虚张声势吓唬敌人。

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就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把夜晚称为“晓”,所以他们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元朝的开始。在春回的夜晚,人们庆祝这个节日,庆祝春节的延续。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根据中国的民间传统,在这明亮的夜晚,人们点亮成千上万的灯笼来庆祝。出门赏月,点灯放火,赏灯谜,吃元宵,合家团圆,欢度佳节,都是享受。

元宵节也叫灯节。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繁荣。宫殿里和街道上到处都挂着灯,还建造了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代大诗人陆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写过元宵节燃灯的盛况,说“汉朝群星陨落,楼台如悬月。”

到了宋代,对元宵节更加重视,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持续了五天,花灯的样式更加丰富。在明代,元宵节将持续10天,是中国最长的元宵节。清代虽然只有三天的赏灯时间,但赏灯活动规模之大,盛况空前。除了烧灯笼,还放烟花来娱乐。

“灯谜”又称“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出现于宋代。南宋时,都城临安每到元宵节都会做灯谜,猜灯谜的人也很多。当初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在五颜六色的灯笼上让人猜。由于谜语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元宵节吃元宵的民俗。元宵是用糯米做的,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带馅的。馅有豆沙、糖、山楂、各种水果料等。,吃的时候可以煮、炒、蒸、炸。起初,人们称这种食物为“漂浮的紫苑”,后来他们称之为“汤团”或“汤圆”。这些名字“团圆”音相近,意为团圆,象征着全家团圆,和睦幸福,人们也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有些地方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也叫“烤百病”、“散百病”。大多数参与者是女性。他们结伴而行或靠墙而行,或过桥而行于郊外,为的是驱走疾病,消除灾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许多地方节日都增加了打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间表演。这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在海峡两岸流行,在华侨聚居的地区也年年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