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的习俗有哪些?

山东风俗破正月初五(农历),俗称“破五”节。在这一天,女人是不允许参观的,这是不吉利的。《清毕钞》载:“正月初五,女子不得出门。”在这一天,所有的家庭都吃饺子,这意味着用饺子包裹他们以求好运。如今,虽然人们不重视妇女的访问,但这一天吃饺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济南一年一度的灯会极为壮观。这个时候,公园、工厂、矿山、企业、街道上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入夜,宫灯、纱灯、鱼灯、篮灯、赛马灯,光芒四射,美不胜收。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灯会更是独一无二。各种花灯、鸟兽灯、灯笼灯、故事灯、谜语灯等。或雄伟壮丽,或古朴典雅,或匠心独具,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流行吃元宵。另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高跷、过山车、龙灯、狮子。人们将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强烈的爱恨情仇和美好的祝愿融入到这一富有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中,为节日增添了欢快的气氛。“龙抬头”是农历二月的第二天,即春节,俗称“龙抬头”,意思是它有利于下雨,风调雨顺。清代朱彝尊《孙旧闻考辨》云:“人皆称二月二为龙头。”这一天,市民早早起床,煎“蝎爪”(即豆子腌制后),以免虫子咬蝎子;老人小孩都有理发看灵避灾;在农村,流行用炉灰“砸”,祝丰收。这些习俗被人们延续至今。清明习俗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古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气,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习俗。在济南,有“踏青”、“扫墓”、“荡秋千”、“插柳”、“种树”。踏青,古代也叫远足或旅游,现在叫春游或郊游,是“清明”时节的主要习俗。在古代,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交朋友,扶老携幼,在春意盎然的郊外玩耍,然后围坐野餐,黄昏时分返回。济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每次去清明节,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人们参观南方的千佛寺和北方的胡明湖,游客很多。这种春游的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清明节扫墓,阳历四月初五、初六,市民带纸、香、供品到坟前祭奠先人,为坟添土,缅怀先人。据说这种习俗由来已久,从秦朝就开始了,汉朝对秦制的传承一直没有改变。直到唐代才在清明节举行扫墓活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赋》中写道:“秋遗址郭门外,谁哭寒食野?风吹旷野纸钱,古墓春草满。”这是形容农村扫墓的场景。宋代,人们在清明祭祖扫墓,京都人离开郊区,田野如城。今天,清明节已经成为人们纪念英雄和忘记死去亲人的日子。清明节期间,荡秋千的习俗仍然流行于济南城乡。在清明节的这一天,男女老少,穿着新衣,或者在街边的广场上,搭起一个木架,竖起一根横木,挂两根绳子,绳子下面横绑一块木板。人可以坐在板上,也可以站在板上,手里拿着两根绳子可以上下浮动,非常好玩。相传荡秋千最初是北方胡人的游戏。战国时期,刘欢公北上时,把这种游戏带到了汉族。自汉唐以来,多用于帝王的后宫和显贵贵族的园林,后逐渐流传到民间。清明插柳种树,正是“绿柳黄半未平”的季节。在济南的城乡,过去都有把柳树放在门里的习俗,妇女和孩子都戴着柳枝和柳球。据说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教人种庄稼”的创始人神农,后来发现是为了记取年份,表示长寿的美好愿望。如宋代诗人赵的《寒食记》诗中的柴门孤村,也教刘记住了岁月的词句;农村有句农业谚语“戴一朵花,生一百八,插一根,生一百九”。后来,戴柳的习俗逐渐被淘汰,而插柳、植柳盛行并流传,后演变为清明时期的植树造林。民国4年(1915),清明节定为植树节。现在,清明节前后,各地都在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绿柳不仅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也寄托了人们无限希望。浴佛的释放是一个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到了宋代,已经有了“玉佛社”。民间香药甜水互赠,佛寺烧香布施,称为“浴佛”。或者买鱼、龟、螺、蚌等水生动物放生。寺庙里有很多专门的放生池,供人们饲养动物。传说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济南有很多寺庙。过去,四月初八放佛也成为一种习惯。这一天,东岳庙和北极庙的和尚道士们都搭起了供台诵经,许多善男信女蜂拥至庙中争抢钱财。有的人还整天念诵放生咒,把买来的鱼、龟、螺、蚌等水生动物丢入水中,以表达对宗教的慈悲和虔诚。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古人也称五月为“午月”,常写初五为“午日”,“终”也有“始”之意,故五月初五称为“端午”;因“午”“午日”二字重复,端午节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将“午”视为“养”,故端午节又叫“端阳节”。自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以来,逐渐开始受到重视。济南人过端午节有以下特点:画门符。在端午节,人们用“五毒”(蝎子、蜈蚣、毒蛇、青蛙和壁虎)的形象制作剪纸,作为门的象征。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除“五毒”,预防瘟疫。插艾条,挂艾虎。端午节的早上,人们会在门上贴上艾条,或者将艾草编成“艾虎”,佩戴在门楣中间,以此来防虫避邪,保护身体健康。喝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早餐前,要先喝一杯雄黄酒,再吃糯米红枣包的粽子。喝黄酒据说是杀虫避邪,包粽子是为了向爱国诗人屈原致敬。戴上香包,系上彩色丝线。“香囊戴在翻领上,娃娃可爱”。给孩子戴香包,在手腕上系上五颜六色的丝线,也是济南端午节流行的习俗。这个香囊是用棉布和丝线绣成的。香囊中除了雄黄和苍术外,还装有草药制成的香料,戴在身上可以驱除昆虫和污秽。五彩线条象征五色龙,能制服妖怪。端午节,济南的一些名人在明湖上泛舟,聚会饮酒,一起吟诗作赋。其中一些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端午节插艾条、包粽子,这种习俗在今天的济南仍然非常盛行。喝蓝筒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荷花的使用上,济南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其中,最有趣的是蓝管饮料。据唐代人段在《酉阳杂记》中记载,在古代,当大明湖的荷花盛开时,一些官员和文人经常去湖中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荷叶剪下来,灌上酒,然后用发夹刺在荷叶的中心部位,使之与空心的莲茎相通。人们从莲茎的末端喝起酒来,那滋味,用当时经历过的文人的话说,就是“酒香混莲香,香比水冷。”这就是唐宋时文人雅士流传下来的美谈《碧通饮》。济南荷叶除了用来盛酒,还可以用来做很多特色美食。如新鲜翠绿的荷叶用热水略烫,煮粥时盖在粥上,煮好的粥凉后加糖,称为“荷叶粥”,是济南夏季著名的小吃;按照“米粉肉”或“蒸肉”的制作方法,先将猪肉切好,将米饭炒熟,拌上酱油,然后选用大明湖出产的嫩荷叶,洗净,将一块猪肉用适量的炒饭包在荷叶里,铺在碗里,放入蒸笼中,蒸熟即成“莲子肉”。吃就是和荷叶一起吃肉,有猪肉的鲜美,还有荷叶的清香,特别好吃。同理,也可以做出荷叶鸡、荷叶鱼等精品菜肴。此外,用荷叶包食物也是济南特有的习俗。以前食品店卖的包子、锅贴、熟肉、咸菜,很多都是用荷叶包的,既不透油又透水,味道清香,很受人们的喜爱。另外,济南人以前也吃莲蓬。其中“炒莲瓣”是济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将新鲜、完整、干净的莲花瓣洗净,挂一层薄薄的蛋糊,放入油锅炸熟,炸熟后撒上白糖,吃在嘴里。它们美味可口,令人回味无穷,深受人们的喜爱。“吃春”济南人喜欢吃香椿。香椿是一种树叶芳香可食的树。在清代,人们把春天采摘并食用香椿嫩叶称为“吃春”,意为迎接新年。济南郊区的仲宫地区盛产香椿。每年春天,香椿发芽长叶的时候,也是济南人“吃春”的时候。这时,农民们就把嫩紫色或浅绿色的嫩芽掰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卖;喜欢“吃春天”的人,争相买回家,品尝春天的甜蜜。香椿的吃法很多。而济南的“臭豆腐拌香椿芽”更是远近闻名。人们将香椿芽或嫩叶洗净,用盐腌制,揉搓,腌制一夜左右。使用时,将腌制好的香椿芽切成粉末,然后将蒸好的豆腐丁和香椿芽粉放入盘中,撒上精盐,滴入香油拌匀即可食用。还有一种方法是“炒香椿”——将嫩香椿洗净,沥干水分,加盐揉匀,然后均匀地蘸上调好的面糊,放入热油中炸熟,取出食用,又脆又香。因为整个香椿经过油炸后看起来像一条鱼,所以在济南也被称为“油炸香椿鱼”。济南普菜济南人爱吃普菜由来已久。蒲菜是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普菜,济南的绝美蔬菜,在国内早有名气。《济南快游》记载:“大明湖蒲菜,味如笋,为北方数省植物之宝。”山东通志及制品称蒲菜为“孙朴”,是济南人“日常蔬菜”的常见制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汤蒲菜”、“崩锅蒲菜”(凉菜)等。至于济南人最爱吃的普菜方便面汤圆和普菜扁食,也是大众化的食品。尝过这些美味菜肴的人都会赞不绝口。7月30日,济南燃放河灯。以前每天晚上7月30日,佛寺都会举行盆景会,传授佛经。有些人想在院子里的墙壁和甬道上焚烧大量的香烛,并将其贴在地上,以表达他们对地藏王的虔诚。还有的把死在河里的鬼以河灯的形式翻出来。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藏王菩萨出家的日子。当他成为一名道士时,他发誓要拯救所有罪孽深重的人。所以7月30日就成了给“死人”翻身的日子。河灯是用湿面条做的。晾干后,将豆油倒入灯碗中,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放入河中,任其顺流而下。这时,只见河面上灯火通明,闪闪烁烁,飘飘欲仙,河水映红。据说河里溺水的“鬼”见光就能超生。燃放河灯是佛教的迷信活动。当时济南大明湖北岸北极寺的道士也是在农历七月三十这一天超度死者。他们白天念经,招待来庙里烧香的“恩人”,找来装裱纸的工人和彩纸糊成大型“法船”,放在庙前的湖里,吸引游客。晚上,道士们穿上五颜六色、金碧辉煌的法衣,吹响钹,吹响笙笛,从北极寺起数十步一字排开,在法船前烧头。同时,他们烧毁了用彩纸绑着的法国大船。一时间,火光冲天,湖面灯火通明,轰动了整个济南城。于是乎,寺庙和湖边都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坏,“放河灯”等活动已经销声匿迹。饮食小吃鲁菜,又称鲁菜。它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但却是最默默无闻的一个,以其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而闻名中外。鲁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形成于秦汉时期。宋代以后,鲁菜成为“北方菜”的代表之一。从齐鲁到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力已经到达黄河流域和东北,在饮食上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鲁菜是中国最广泛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覆盖京津塘和东北三省。山东省地域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三大体系:沿海胶东菜(以海鲜为主)、内陆济南菜、自成体系的儒家菜。鲁菜讲究纯调味,味鲜于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点。非常注重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清鲜,奶汤白醇。鲁菜常用的烹饪技法有30多种,尤其是煎、烤的技法。爆破法讲究快火快炸;烧烤手法独创于鲁菜,原料腌制粘稠,双面煎,煨汁;烤出来的成品形状整齐,味道浓稠,汁烂。山东的特色小吃主要有:蒙阴焖兔头、沂水炒山牛、广饶窑驴肉、沂水豆油炒姜苗、临沂炒蝉蜕甲鱼、沂水大锅全羊、沂水塌煎饼、沂水炸白鳞鱼、清油丝煎饼、油漩、八批果、玫瑰糖炸糕、五仁包子、春饼、鸡丝馄饨等。景芝黄金面、单县和滕州羊肉汤、蛋花酥炒面、鱼水饺、豆汁粥、鸡丝逸夫面、鸡汤乐和、临猗散、枣庄散、朝天锅、荷叶粥、滕州菜、八宝茶汤、瓜喆、石纺饼、六国。德州扒鸡、禹城扒鸡、鲍店驴肉、乐陵金丝小枣、莱芜方火热豆腐、莱芜香肠、博山酥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