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真的只是“圆的地方”吗?

这种说法很不负责任。中国有对天地的敬畏,也有人认为天是圆的,但他们始终知道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世界上第一个记录天象和星座的人是中国人。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哈雷彗星的人。每种历法都可以计算出太阳、地球和行星之间的关系。天是圆的,地是圆的,这种观点怎么能推导出来呢?只有那些好好读书的儒家人物才这么蠢。所以中国的历法一直是阴阳合历,而不是民间所说的阴历。它包含了太阳、月亮、地球和行星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黄道和黄道的计算极其复杂。

中国在古代建立了四门学科——天文学、数学、农学和医学,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体系。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有于提出的“岁差”概念、发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陈卓绘制的星图,是中国古代星图中星数最多的星图,使中国古代恒星系统趋于完整定型。

张衡第一个阐述了浑天说的观点。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始的混沌不可分割的生命力发展而来,这种生命力就是物质,不同品质的阴阳相互作用形成了今天的宇宙。这是一个原始的唯物主义的宇宙起源理论,一切都诞生了。在解释天体的结构和视运动时,浑天和盖天争论激烈。由于张衡的宣传,浑天说终于在古代占据了统治地位。张衡将无限宇宙的概念理论化。他说:“宇宙的表面是无限的,宇宙的尽头也是无限的。”(凌贤)

秦最初采用的是战国末期编撰的《颛顼历》,是“古六历”之一。也是四分历,即一个回归年是365.25天,一个新月是29.5天;以立春作为一年节气计算的起点。秦朝建立后,这种历法在全国颁布。

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04年),梁武帝下令编纂新历法,由公、胡燧、司马迁主持,并招募民间天文学家、罗、、、司马、参与。他们先后提出了18个方案,最后选定了邓萍(和落霞红)的方案,并命名为“太初历”。《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它规定回归年为365天,农历正月为29天,所以也被称为“81分钟历”。在太初历中,第一次列出了二十四个节气。所谓二十四节气,由12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12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寒)组成。这种设置闰的原则一直沿用至今。简而言之,这是十九年来的第七次飞跃。这个规律和节气的计算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一受惊吓就开始出现bugs没有同时到节气就不会有bug!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历法中都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些算法,而且由于太过精密复杂,一些专业人士还会出错,甚至有日历上算错节气和春节的笑话。因为亚洲国家也用阴历,所以计算出来的日期有时会相差一天,然后大家会去查哪个国家错了。

马王堆出土了三张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城市图。说明当时水陆交通的发展需要精确的地图。墓主人葬于西汉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据估计,这三幅地图绘制于西汉初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基于实测的地图。

这些地图被定义为南方和北方。比例尺为:地形图为1:180000,驻军图为1:80000或1:100000。

墓中出土的地形图主要覆盖当时长沙南部,即今天的潇水河流域一带,其精度相当高。图中的潇水及其支流的水道大部分接近今天的图。英普(今湖南道县)、南平(今蓝山县)、涪陵(今新田县)、冷道(今宁远县)等城市的位置也比较准确。九嶷山和都庞岭,以及整个流域的地形都画得很好。这是利用“重力差技术”(相似三角形与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测量距离、高度和城市大小,并有统一的图例:在地形图中,县用方框围起来,乡、村用圆方框围起来,九嶷山用类似于今天等高线的画法画出来。汉代的地图和今天的地图都很少,而且如果古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又怎么会画出球面展开图呢?而且当时还没有卫星,它们是如何精确获得各自的长、宽、高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西汉计算的地球原点在长安,与往年计算的原点相距仅2米,地球本身的偏转角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这个误差,和现代计算几乎一模一样。

这么多例子只能说明很多外国人贬低中华文明,很多中国人读书太少,听从别人的建议,不了解祖先的智力。不考虑天文地理,中国的人们已经非常了解一些自然规律,在数学、力学、科技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包括机械冶金方面的创新。如果你感兴趣,我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信息。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