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习俗有哪些?

春分节气始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止于4月4日(或5日)。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春分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吗?这是什么?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

春分最重要的习俗是拜太阳,最早始于周朝。《礼记》说:“祭日坛。”到了唐代,孔立了一个短名:“又叫春分。”这种习俗代代相传。阿清朝人潘荣弼在《景帝岁时纪胜》中说:“春分秋分为国礼,士不可随意祀之。”

纪念日很重要,所以选址要慎重。日坛,这样一个地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以东,又称朝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具体时间定在石矛的春分,从早上5点到7点,这是太阳升起的时间。每年的甲、丙、戊、庚、任,皇帝都是一大早起来祭祀太阳,就像今天旗班的士兵一样。剩下的几年都是官员牺牲的。

春分习俗:祭祀天地的仪式虽然不如祭天,但仪式也相当隆重。

今天的祭坛在北京城内,古代在北京郊区。目前北京的这座祭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四周有方形外墙。每次祭祀前,天皇都会来到北坛门的戴夫厅休息,然后换上衣服去朝日坛祭祀。

朝日祭坛位于整个建筑的南面,面向东西。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们不得不站在西方向东方敬礼。祭坛呈圆形,1层,直径33.3米。四周矮墙环绕,东、南、北各有1星门。西面是正门,有三个星门以示区别。墙中间用白石筑成方形平台,称为祭台,高1.89米,周长64米。明朝建成后,祭坛由红色釉面砖制成,象征大明神的太阳。这本来是一种很浪漫的布置,但是到了清朝,就用方砖铺成了,祭坛就逊色了。

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祭地的仪式,但仪式也相当隆重。明朝皇帝祭祀日本人,要铺玉帛,献三礼,奏七曲,舞八曲,跪三拜九。清代皇帝祭祀太阳的仪式包括迎神、献玉帛、初祭、初祭、终祭、祈福、车行、送神、送流星等九项,也非常隆重。如今的神坛已经告别了拜太阳的时代,成为休闲娱乐的公园,但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拜太阳的氛围所感染。

在二月的春分,人们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节。扫墓前要在祠堂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宰杀猪羊,请鼓手演奏,礼生念祭文,引三颂。春分扫墓开始,首先是祭扫先人和远祖的坟墓,全家、全村都要大规模出动,队伍往往达到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开基祖坟和远祖祖坟扫墓后,再分房给每个房间的祖坟扫墓,最后各家给私家扫墓。在大多数客家地区,春季祭祖和扫墓从春分或更早开始,最迟必须在清明节结束。各地都有一种说法,清明过后墓门紧闭,先人的灵位就不用了。

春分马上就到了,到时候就会有一幅春牛挨家挨户送的画面。画面用红纸或黄纸印上一年四季的农历节气,还印有农民的耕田图案,称为“春牛图”。发图的都是民谣歌手,主要说春耕、吉祥之类不逆农时的话。每到一个房子,他们更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直到房主高兴给钱。虽然说出来的话很随意,但是每一句都押韵优美。俗称“春”,春人称为“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