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有哪些难忘的风俗?我正赶着写一篇作文。

难忘威海风情!

威海节庆习俗。

春节:农历春节,门上贴春联,挂灯笼,穿好衣服,摆上酒菜,全家团聚。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它的夜晚叫元宵。这一天,人们纷纷用石头制作“面灯”。他们在灯的周围捏一至十二折以象征十二个月,并根据全家的十二生肖用脸捏“属”。蒸好后,每个“灯”“属”晚上点蜡烛看鼻烟,大门口挂灯笼,俗称“观光”,庆祝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传统的揉十二生肖的方法,民间称之为“揉属”,就是用黄豆粉作为揉十二生肖的材料。造型小巧精致,生肖动物的姿态或站、或卧、或跑、或飞,全靠即兴发挥,随心所欲。然而,无论如何,形状应该设计和安排一个蔬菜种子或叶子,以象征“五谷丰登”。每一个生肖的背上都带着一个灯碗,碗里面装满了油。然后插一根棉絮包裹的小棍,俗称“灯捻”灯碗形状的区别:马、猪抬“元宝碗”,求“金狗银猪抬宝”。其他生肖动物携带“十二瓣”灯碗,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

近几年把生肖揉成白面更好看,也能激起全家人的欢乐气氛,不用加灯加碗,不用点着做面食欣赏。

二月二日:俗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用彩纸剪出龙凤,在车站或窗户上放上鲜花,这就是所谓的“贴窗花”。在这一天,人们把花剪成正方形,并把它们串起来,这被称为“小龙尾巴”,挂在儿童和动物的头上。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据说寒食禁止焚烧,扫墓祭奠。威海只有少数人(枣步)庆祝这个节日。

清明:这一天,人们去墓地祭奠祖坟,妇女蒸面条以示春暖花开。

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吃鸡蛋、鸭蛋和褐色的种子,并在门上挂上艾叶、大蒜、桃枝、布比猴和儿童的手指和脚趾等五色线条,以驱除邪气和不祥。钟馗是端午节的神。

6月6日:这一天,人们吃更多的馒头。有句民谣叫“六月六,可以看一场麦片秀,一大碗包子一袋肉”。有钱人家经常在这里晒衣服,读书人也经常在这里晒书。

7月7日: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在天河相遇。这一天,人们烤面条和水果,妇女们在中央大厅设立香案,向织女乞求智慧,这被称为“乞求聪明”。

中原: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用来祭祀水果、小吃、死者和海上渔民。在这一天晚上会放海灯来吸引死者,商人将这一天视为“财神节”,以崇拜财神和寻求财富。

中秋节:在这一天,人们吃月饼团聚。晚饭后,人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又叫九重阳节,是古人蒸面饼,酿菊花酒,上山远足,虚怀若谷,长命百岁的日子。

十月半日: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许多同姓的子孙都去祖坟祭祀。

冬季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寒冬来了,说太多了。这个月,在家里祭拜祖先。

腊八节:腊月初八,是僧侣的节日,流传于民间。在这一天,人们吃用米、豆、枣和其他谷物煮的粥,这被称为“腊八粥”。

小年:农历12月23日,家家户户向灶神供奉麦芽糖和大枣,称为慈枣。祝灶神“天道好言,下界保平安”。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太阳之外的一天,除夕是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在半夜祭祀天地、鬼神、祖先。晚上到除夕,大晚上,大结束等等。除夕零点是两年的分水岭。除了这一天还有很多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放鞭炮;二是红色(贴春联);第三是火。下午把不在族谱上的人的名字挂起来,准备香炉、鼻烟、长毛线、纸表、鞭炮等东西。黄昏时,人们开始邀请祖先,晚上,人们开始包饺子。在这一天,饺子与我们通常吃的不同。在饺子馅中,人们故意在里面放硬币或枣子。如果谁在吃饭的时候吃了其中的任何一个,说明这个人很有福气,预示着今年的运气也很好。

这一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彻夜不眠,被称为“守岁”,父母也会给儿孙压岁钱。

立春:山东各地都有“咬春”、“品春”的习俗。在威海,我们一般称之为“打春”。农村人认为咬生萝卜可以消除春困。据说谁在立春的那一刻咬了萝卜,谁就能保持青春,长生不老。“尝春”和“咬春”差不多,只是吃的是春饼和春盘。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现代人用面条和饺子代替了春饼和春菜,称为“饺子中的春节”。

夏季至日:这一天,山东各地都普遍吃面条,俗称“过水”,还有一句谚语“冬至日饺子夏至日面”。

立秋:在立秋的这一天,胶东的妇女和儿童实际上收集了梓叶或桐叶并将其切成各种图案,或放在他们的太阳穴上或放在他们的胸前,所以立秋后,天气仍然很热,但一些地方的人们害怕在立秋当天洗澡,认为立秋那天洗澡不吉利,会导致痱子或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