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背影
(摄影/刘海勇)
在我童年的春天,其实是村子里传来的几声响亮的牛鞭声。
“啪啪”“夭夭”,牛开始迈着笨拙的步伐走在村里的大街上,在赶牛人的牛鞭声中,在不绝于耳的吆喝下,只有在太妃山附近的大汶河北岸我的村子里,春天才真正来了。
农历春节过后,虽然节气上是春天,但还是很冷。寒风带着荆棘吹得到处都是,村外地里的土地还冻得硬邦邦的。熬过寒冬的人都知道,温暖的天气还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到来。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打扫猪圈,垫上新鲜的黄土,为新的种植周期储备肥料。
农历二月初二过后,龙抬头,忙碌的春耕开始了,农村的春天正式拉开了序幕。
小时候的家乡还留有农耕社会的影子。在种植农作物之前,初级耕地、平地、疏松地主要靠牛来完成。当时牛是主要的生产工具,而且有登记,没有不治之症是不能随便宰杀的。每个生产团队都有两个“司机”。他们春天的主要任务是耕地。每个生产队也有两个保管员。他们与“司机”有明确的分工。饲养员只负责给动物喂食,而“司机”只负责照看动物。
村生产队牛棚里的牛由饲养员牵着,拴在牛棚外面的木牛栓上。饲养员用扫帚把牛扫了一遍又一遍,让它们接受阳光。人们聚集在饲养棚里,用大铁锅炒黄豆和黑豆,拌入饲料中。因为奶牛会开始努力工作,改善生活条件,为即将到来的强劳动做好充分准备。我长大的大村有几十个生产队,几乎都是,村外都能闻到炒豆子的香气。
那时,我家乡以外的土地分为山地、坡地和洼地。先耕哪块地,要看哪块地种什么作物。虽然农作物的生长期是先来后到的,但是成年人天生就是“农业专家”,似乎不用教他们都知道在哪个土地上种什么。
每个人家的墙上都挂着两条牛鞭子,一长一短,一粗一细。用大车拉粪、庄稼、粮食时,用长鞭赶牛,犁地时用短鞭。牛鞭是牛皮条做的,时间长了会变硬,扔不起来。这时候他们都会泡在水里,很快牛鞭就会变软,像刚出锅的面条一样耷拉着脑袋。
我和我家所在的生产队下过很多次田。一个生产队100多人,几十个家庭,基本都是自家人。虽然我和我家,我们生产队的“马夫”都姓刘,祖上也是从山西洪洞的老巢搬过来的,但是姓氏不同。不知怎么的,他儿子虽然只比我大一岁,却叫我“叔叔”。我从小就和他儿子玩。他经常跟着父亲种地,为的就是捡秋后没打扫干净的牛粪和红薯,这让我很羡慕。
有一次,他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一起玩。我正好没事,就回去跟我妈说了。我妈觉得总比一个人在街上瞎逛好,就特意给我找了个柳条筐,叫我捡点红薯和牛粪。那时候牛粪不是收集起来给土地施肥,而是带回家做饭。干牛粪炒菜锅里全是筐火苗,一点烟也没有。春天基本不下雨,这个时候牛粪最好。
我老家村北的耕地,大部分是靠近山根和山坡梯田的半山区,地块小,道路窄。老牛拉着一辆四四方方的拖车,上面有犁和耙子,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拖车摩擦坚硬的地面和石头,发出不同的声音。路的两边是腐烂的黄草,被风吹向一个方向。“马车司机”和牛呆在一起很久,好像把动物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骂个不停。如果牛走得慢了,偏离了,就会把鞭子举在肩上,往前就是一鞭,嘴里咒骂着“奶奶,你去哪!”“你就是知道吃,干活也懒!”
在土地的边缘,“赶马车的”给了牛一个好的耕作工具,把犁和牛连在一起,然后从土地的边缘找到合适的地方下了犁,开始犁地。犁刃很亮,比镜子还亮。犁尖掉进地里,泥土像波浪一样顺着犁卷起来。我带着“马车的车夫”一步一步跟着他。如果有红薯,我马上跑去篮子里捡。红薯在冬天被冷冻变质过,却有一种邪恶的甜味。但是地里剩下的红薯不多了,在其他地方找干牛粪就成了主要的事情。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站在高坡上东张西望。此时,我脚下的风景一览无余。远处的平原上,绿色的麦苗已经变绿,枯萎的干草中,根部又长出了新芽,田埂上的杨树也开始长出毛茸茸的杨树芒,悬崖上、山沟里的酸枣树的黄叶芽也开始向外生长。远远望去,田里有很多耕地,喊着牲口,犁着或耙着,在高低大小不一的地块里劳作。这是北方特有的春耕图。赶马车的人是村里最早进入田地的。他们一个一个地耕种,让地里的土壤看起来像面缸里的面粉。再过几天,这些耕过的玄土上就要种上棉花、豆子、红薯,整个荒凉的田野就变得绿油油的了。
当太阳落山时,那些“马夫”开始准备回家。这时候牛好像来了精神,干活也没那么不听话了,剩下的地也快耕完了。小时候,周末去田里割草的时候,经常会在山野的路上看到老牛回家的画面,“赶马车的”跟在后面。太阳即将在遥远西方的山顶落下,阳光变成明亮的橙红色,照耀在起伏的土垄上,仿佛镶上了一层金边。远处,天空中布谷鸟的叫声和某棵不知名的树上猫头鹰的叫声,在荒芜的田野里显得格外清脆清晰。“赶马车的人”和牛变成了影子,慢慢地走向那个开始冒烟的村庄...
这种画面一直到谷雨时节和麦绣穗才结束。这是我童年时春天的背影,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为黄色的记忆底片。
作者简介:刘德民,男,出生于1967,山东省农业银行东平县支行。2011创作出版大型通俗研究专著《关中故里谈水浒》(中国文化出版社),在各种报刊发表短篇小说8篇,诗歌20首,散文20篇,曲艺、电影短剧2部,其中短篇小说《退钱》获财经文学界散文三等奖,短篇小说《马借款》获山东。
一点好山东创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