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导游证的事告诉你的朋友,谢谢。

天坛导游词

我们现在在天坛的赵恒门,也就是现在的天坛南门。

天坛位于北京东南,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福的圣地,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 ~ 1420),与紫禁城同时建成。用时14年,历史580多年。它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比颐和园略小。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各有坛墙环绕。外坛墙总长度为6416米。原来只设置了西门,是天坛的正门,是皇帝来天坛祭祀时进出的大门。东门、南门和北门后来都打开了。内坛墙总长3292米,有东、南、西、北四个“天门”。明朝初年,这里举行祭天的地方,叫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北郊又建方泽坛(地坛)后,分别祭祀天地。此后一直供奉祭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历代封建帝王都非常重视祭天活动,每年都要去天坛两次。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在祈年殿举行谷物祈祷仪式,祭祀(si)“天上的神”,保佑五谷丰登。第二次是在冬季至日,球球祭坛告诉我谷物已经收获,感谢上帝的保佑。新中国成立后,天坛回到真正当家作主的人民手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我们从南门进去向北走时,首先看到的是赵恒门西边的三个高大的石台,它们被称为左台。戏台上有一根长杆,叫灯笼杆,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长九尺九寸。祭天时,三根灯杆上各挂一盏直径六尺,高八尺的大灯笼,特制,长四尺,厚一尺,铸有凸龙花旋。点燃了就不灭,油不流,蜡花不剪。可燃烧12小时,人称“盘龙通宵宝蜡”。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是球球祭坛,俗称祭台,是名副其实的天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为三层石锥台,四周白色石柱,高五米,明、清两代举行。每年冬天至日,皇帝都会去祭天。关于球球祭坛的建筑形式,有许多神奇而有趣的说法。这是中国古代人巧妙地运用几何原理设计的杰出建筑。所有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都极其精确,包括“九”的含义和应用,深受海内外游客的推崇和惊叹。

球球祭坛分为三层,每层四周有九个台阶。每层楼都被精雕细刻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环绕着。栏杆的数量都是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中层108,下层180。同时每层铺的扇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比如顶层的中心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称为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有9个第一环,18个第二环,81个第九环;中间层为十环90号地块至十八环162地块;下层从19环的171到27环的243,三层有378个“9”,也就是3402。同时,上径9丈(取19),中径15丈(取35),下径21丈(取37),既是9的倍数,又有“九五”之意。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原因如下:1。神话传说中,天上的神住在九的天空,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的天空,以表示至高无上、最伟大的天体。第二,在中国古代,奇数被视为正数,偶数被视为负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建造。而“九”被视为“极正数”,是最吉祥的数字。除了封建迷信之外,这种设计规定体现了当时工匠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实在令人惊叹。

从南门起,内墙南角有一个烧绿釉面砖的火炉,是祭天时烧松柏的地方,祭完后烧盘帛。烧焦的炉子旁边有一个土堆。祭祀结束后,捐献给整头牛的尾毛和血都埋在里面,表示祖先不会忘记吃它的毛,喝它的血。大家可以看到,焚烧炉前排有八个燃烧器,是专门用来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的。祭坛的东、西门也有一对。

现在我们来到有400多年历史的皇穹窿。寺庙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寺庙由八根檐柱支撑,顶部没有横梁。许多斗拱层层叠叠,天花板层层收缩,形成一个漂亮的穹顶形沉箱。殿中央的石台宝座,是放置天神的地方;宝座前左右两侧的石台,是放置历代皇帝祖宗牌位的地方。殿外物配殿,是供奉日月星辰及性、雨、风、雷之神的牌位。现在它被原样展示,上面有清朝祭祀上天的官员的蜡像。

现在我想给你介绍一下回音壁,它指的是环绕着皇家拱顶和东西配殿的高大圆形墙壁。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围墙高3.72米,厚0.9米。如果两个人站在院内东西附厅后面的墙下,都面朝北,对着墙低声说话,就能像打电话一样互相交谈,那是极其奇妙有趣的。这就是回音壁的由来。

下面是一颗迷人的中心石。在圆丘祭坛的上部中央有一个中心石,这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另一个奇妙的地方。当你站在中心石上轻声说话时,声音很大,有* * *响回音的感觉。但站在二三环外的人却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原来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祭坛表面非常光滑,声波到达周围等距离的石栅栏后,可以迅速反射回来。据一位声学专家测试,从发音到声波回到中心石的总时间只有0.07秒。说话人根本分不清它的原声和它的回声,所以站在中间石头上的人听起来它的* * *人声回声特别大。封建统治者将这种声学现象形容为“悬于天际的大象”,是天下所有民众对朝廷的无限归位和一致响应,同时被赋予了“万兆景从石”的美称。

我们从皇穹宇的西边出来,那里有一棵古柏,名叫九龙柏,树干弯弯曲曲,像九条盘绕的龙,故名。据说这棵古柏在祭坛建成之前就已经生长,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天坛内广泛种植松柏,树龄长、高大、常绿、郁郁葱葱。树海临洮,到处是茂密的森林,营造出“海阔天空”的广阔景象。

我们脚下的这条路现在被称为单笔桥,它显然是一条笔直开阔的大道。为什么又叫“桥”?因为路下面有个券洞,正好和上面的大道形成立体交叉,所以叫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台大道。全长360米,宽约30米。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高度约1米,北端高度约3米。如此设计建造,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升天之意;第二,它意味着从地球到天堂的路很长。单笔桥是天坛内坛的主轴线,在连接穹顶南端和祈福坛北端两组建筑中起着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上的石板叫神道,神道左右两边的石板分别叫御道和国王道。天帝之神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祭祀门的入口就在我们的脚下——俗称“鬼门关”。为什么叫“鬼门关”?因为在祭祀日之前,外坛西南角祭祀场所的“牧”和“军”需要从这个洞门由西向东运送牛、羊、鹿、兔到宰杀亭进行宰杀。这个活动叫做“祭祀”。因为经过这道门的牲畜都被宰杀用来做祭品,所以被称为“鬼门关”。

沿着单笔桥向北走,现在我们的左边是服务平台,它位于单笔桥北段的东侧,是一个凸起的平台。这是皇帝去祈年殿拜谷时换加冕服(祭祀服)的地方。

西边是斋宫,位于松柏绿西天门内大街南侧的树丛中。这里原是封建帝王来天坛祈谷祭天之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斋宫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呈方形,有正殿、寝宫和钟楼。周围有两堵墙和一条护城河,建筑精美,守卫森严。进入斋宫正门,气势恢宏的正殿,红墙绿瓦,十分壮观。据说这种青瓦是用来表示皇帝至今不敢妄自尊大,只能“臣服于天”。大殿分为五间,呈拱券状,为砖结构。整个厅堂不用梁,也不用梁,所以又叫“无梁堂”。庙前的丹雍上有两座石亭子,右边较小的是放牌位的地方。左边那座方方正正,高高的,叫“斋戒铜人石亭”。据史料记载,皇帝斋戒期间,亭子里有几个方格,铺着黄云缎台布,上面还立着一尊高一尺五寸的铜像。铜人双手呈上一张简单的牌,上面刻着“斋戒”二字,以使皇帝“震慑,但(柯四声)恭敬而松懈。”意思是皇帝要提高警惕,不要忘了用心斋戒。清代铜人斋戒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唐代名臣魏徵的塑像,一种是明初乐官冷谦的塑像,一种是明代宦官冈兵的塑像。相传这三个人在历史上都以耿直勇敢著称。这一制度建立于明朝洪武十一年,清朝也沿用。按照规定,这里的铜像是冷谦的雕像。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祈年殿和祈年谷坛,它们是明清时期孟春皇帝祈年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院下坛的结构形式。三重屋檐层层聚拢成伞状。它矗立在三根白色石柱环绕的圆形祭坛上,高5.6米,面积5900平方米。它通常被称为没有横梁和钉子的祈年殿。整个建筑完全由28根擎天柱和无数檩条、木椽和螺栓支撑。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大四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为三檐圆厅,上下铺青黄绿瓦,改名大相厅。清乾隆十七年(175)改为现名,同时全部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寺毁于雷火,次年复原样。庙前陈列的青铜大锅,都是几百年前的文物。庙里的柱子数量据说是根据天象设置的。内层的四根镀金柱子称为“龙井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他们很难把彼此抱在一起,象征着四季。中间层的12朱红色柱子象征着一年中的12个月。外侧12檐柱象征一天的12小时。中间层的12金柱和外层的12檐柱加起来是24根柱子,象征一年24个节气。金柱、檐柱、龙井柱加起来是28颗,象征周日的28颗星。然后在殿宝鼎藻井周围加8根子柱,其中36根为* * *,象征36天犁。保定市中心的雷公柱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黄干殿,这里曾经是平时摆放天神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也被称为祈谷坛的寝宫。后来,在祭祀仪式中使用的旗帜、礼仪仪式、乐器和其他东西也存放在这里。里面有很多祭祀文物,现在照原样陈列,还有清朝皇帝祭天的蜡像,常年供游客观赏。

东、西配殿位于祈年殿台前庭院的东、西两侧,原是分别供奉日、月、星、陈及云、雨、风、雷神牌位的地方。现分置陈列古代宫廷祭天的音乐和礼仪,以及日月星辰和陈的牌位。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神厨”曾经是宰杀牲畜、祭祀祭祀的地方。你下面看到的是众神的金库,是收集祭品的仓库。现在它穿过一个“W”形的走廊,有72个房间,在连接为谷祈祷的祭坛、厨师、神库和运输祭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走廊的房间数量和72个妖精的数量完全一样。以前都说这里是妖精聚集的地方,楼道里灯笼形状的竖灯昏暗阴森。后来,窗台被拆除,因此长廊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人们玩耍的好地方。

天泉神库前有一口井,因其水清甜而得名。所有的祭品和祭饼都是用这种水做的。

现在在我们的左边是七星石,它位于长廊东南侧的空地上。有七块大石头和一块小石头。但为什么叫“七星石”呢?相传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时,想建一座供奉天地的祭坛和寺庙建筑,但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这时,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北斗七星落在这里,说天满意,解决了优柔寡断的困难,并降旨在此筑坛。据记载,七星石是明代嘉靖九年人工雕刻后放在这里的。嘉靖皇帝迷信道教,道长告诉他拜年殿东南太空,对他的皇位和长寿不利。于是他们在这里立七星石压制风水。七星石东北角还有一块小石头,据说是清朝统治者为纪念祖先功德而加的。它位于七星石的东北方,以示不忘本源之意。

这是天坛的东门,我就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坛。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