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雨季多雨?

(1)梅雨早的基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发生得早,使得我国东半部的主降雨带突然从南岭以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像1971的梅雨是5月26日开始的,比正常梅雨早了半个多月。今年天气的转折点始于热带地区。5月下旬,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上发生了3个台风。这些台风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南侧,向西北方向移动。这种活动就像副热带高压被向北推,使得高压向北抬升。在这一变化时期,高空西风急流北移,长江中下游梅雨突然开始。需要注意的是,副热带高压提前北跳并不全是由热台风活动引起的,其他原因也可以导致其北跳提前发生。只要有副热带高压提前向华南沿海移动的稳定形势,就会造成“早梅雨”。(2)梅雨后期:某些年份初夏西风急流南支较强且稳定。6月,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的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中层维持较强的西风。它的存在抑制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使长江中下游雨带长期无法建立。就这样,造成了雨季姗姗来迟。比如1982,长江中下游的雨季是7月9日才开始的,就是这种情况。今年6月20日前,西风急流偏南,副热带高压也偏南。20日前后,沿我国东南沿海延伸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一度加强,并向北携带至华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三五天的阴雨天气。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是季节性的转折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并未北移,尤其是南支西风仍停留在北纬30度附近。在西风急流的影响下,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很快南撤。直到7月上旬和下旬,东亚上空的西风急流突然北退,导致中日东部沿海上空副热带高压明显北跳,梅雨才开始到来。(3)超长梅雨:超长梅雨的主要原因是“梅花”特别晚。比如1954的梅雨,直到7月底8月初才结束。梅雨久久不能结束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年,整个北半球的大气运动特征出现了许多异常。从亚洲和西北太平洋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1954的6-7月期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南很多。特别是7月,对流层中层东亚沿海地区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基本沿北纬18度,比常年偏南800公里左右。整整一个月的平均仓位与正常年份偏离这么大是非常罕见的。本来“小暑”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东南季风,天气晴朗炎热。但由于这种偏离,今年7月对流层低层暖湿的西南季风取代了东南季风,为梅雨锋留在长江流域提供了重要条件。第二,在今年的6月和7月期间,有一股强高压在东西伯利亚上空停留了很长时间。它像一座山,在高空“堵住”了西风带的通道,把西风急流分成了两个分支。——一个分支从它的北面穿过,另一个分支从它的南面向东扩散,南面的分支还很稳定。如前所述,梅雨时急流会移至北纬40-50度,但今年7月的南支急流仍沿江淮盆地延伸至日本列岛。在这个急流上,有从西向东移动的低压槽。每当有低压槽经过,就会与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西南气流汇合,造成大暴雨。直到8月初,这个“阻塞”高压突然消失,急流北移,副热带高压也随之北跳,梅雨结束。以上两个特征虽然以1954最典型,但都是龙梅雨之年的代表。雨季在7月下半月结束的年份大多都有这样的特点。这是因为进入“小夏”后,冷空气通常还没有入侵长江中下游地区。只有当西伯利亚上空有强大的高压“阻挡”,使急流分裂成两股,一股穿过比常年偏南很多的高压南部,冷空气才能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样,到那个时候,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南压的年份,雨带只能停留在长江流域。一旦这股高压加强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那将是炎炎夏日。(4)“短梅”与“空梅”:“短梅”与“空梅”通常是副热带高压与北方冷空气活动不协调的结果。冷空气活动频繁时,副热带高压位于南方,冷暖空气在南岭山脉交汇。而当副热带高压北跳至华南沿海时,通常是长江中下游雨季开始时,高空西风急流很快再次北跳,冷空气活动突然减弱。它使副热带高压很快再次北跳,控制长江流域。这样,梅雨就短暂或不出现了。但有些年份“空梅”是大气运动异常的结果。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它北移控制长江中下游的时间比常年早得多,而且稳定,长时间停留在这一带。在这个“空梅”年,经常发生严重的干旱。(5)“倒黄梅”:“倒黄梅”的出现主要是由初夏到盛夏东亚上空大气运动的反复季节性变化造成的。具体来说,主要是因为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第二次北跳后向南撤退了一段时间。似乎两军对峙,战线推进后,阵地没有巩固,不得不暂时撤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东部的主要降雨带已经从黄淮盆地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过了一段时间,高空西风急流和副热带高压真的北移并稳定下来,雨带从此北移,结束了“黄梅”。(6)从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方面解释了异常梅雨的成因。但必须指出的是,梅雨异常的发生并非长江中下游地区孤立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某些严重年份,还与整个北半球乃至全球的大气活动异常联系在一起。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异常与海水温度异常变化(如厄尔尼诺、拉尼娜)、全球火山活动、太阳黑子活动等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