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小报怎么做?
报纸两边(上、下、左、右)留2cm,中间画4cm的空间,如图:
-
| | | |
| | | |
| -
出版商写在主题的最下面,中间写关于春节的新闻或文摘。其他地方可以分为四个板块,主题可以是:嘻哈成就春节。
春节的来源:春节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结束。
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天,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春节原称“大年初一”,隋代杜太清在《五烛集》中说:“正月为月末,一日为元日,亦为云月。”“元”的本义是“头”,后来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是春天的第一天,也是正月初一,所以被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朝、月朝、日朝,所以也叫“三朝”;因为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叫“元朔”。宋和吴在《梦》中解释说:“正月初一叫元旦”。在《说文解字》中,“旦”字解释为“从太阳上看,从地上看。”意味着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意味着早晨。因为它分别意味着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和第一个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它被称为“元旦”和“郑丹”。
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被称为“开年”、“开年”、“香年”、“过年”,其中以“大年初一”最为常见,时间也最长。
由于不同朝代的历法不同,元旦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璧,要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所以在确定元旦的时候,首先要确定是在某个季节,然后选择接近这个季节的新月作为元旦。因为一岁不等于12农历并行,相差约11天,所以需要每三年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曾经想出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就是根据桶柄在傍晚的方向来确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筑。从北到东,地面分为12个方向。晚上方向桶柄指的是当月的月份,其子月、丑月、银月分别相当于十一月、十二月、一月。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民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确定了自己的元旦,即改“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皇帝和夏朝都以孟春的正月为元,即使用殷鉴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朝用的是建丑的阴历,以腊月初一为元旦。周朝使用周历,周历完成,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朝用的是建海的秦历,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初期,还在使用秦历。梁武帝太初元年(104),改为司马迁、罗创制的历,重新使用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了王莽、曾一度用阴历建丑,唐武帝、肃宗后用周历建子,历代都用夏历,直到清末。
“春节”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春天的第一个开始称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天称为“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适应农时”“便于统计”,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民间使用夏历,机关、厂矿、学校、团体实行公历,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然而,大多数人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公历年”,仍然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采用公历纪元,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因为第一个农历月的第一天通常是在立春前后,所以第一个农历月的第一天被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然而,在民间,传统的春节是指从腊祭在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祭祀仪式,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中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祈求丰收。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联的起源:春联起源于符涛。“符涛”是一个长方形的红木板,悬挂在门的两侧,在周代。据《后汉书·礼记》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写着“申屠”“雷宇”“二申”等字样。"正月初一,为这户人家做了一个桃符,称之为神仙木,所有的鬼都怕它。"所以清代的《燕京食隋记》说:“春联,即符涛也。”
五代时,西蜀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写对联。据《宋史·蜀家》记载,后蜀大师孟昶命学士张勋在红木板上题诗一首,曰:“非是职,故佯作事诗一首:‘新年,长春为甲节之数’”。这是中国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被称为“符涛”。王安石诗中有“家家最窄日,新桃总换旧桃”之说。到了宋代,桃符由红木板改为纸,称为“春贴”。
到了明代,符涛改名为“春联”。明代陈在《毛云楼杂画》中写道:“春联的确立始于”除夕前,帝都金陵突然颁布法令,官学之家门口要加一副春联,皇帝走路都会出现。朱元璋不仅微服出城亲自看笑场,还亲自写春联。他路过一户人家,看到门上还没贴春联。他去问,知道这是阉猪,还没有请人给他写。朱元璋专门为被阉割的猪侠写春联,上面写着“双手劈开生死之路,一刀斩断是非之根”。相关性和幽默。经过明太祖的倡导,春联从此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一:熬夜过年。
守岁是旧年最后一夜熬夜迎新年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忍年”。探究这一习俗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物散布在山林中。人们称他们为年。它的外表狰狞,本性凶残,专吃鸟兽和昆虫。它每天都在变口味,从磕头虫到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那就是每365天去人们集中聚居的地方品尝新鲜的食物,出没的时间是天黑以后,黎明时公鸡一叫,就回到山里。
确定了年肆虐的日期后,人们就把这个可怕的夜晚当成了一个关口,称为年,想出了一整套关闭大年初一的办法:家家户户在这一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饭,关好火,把炉子打扫干净,然后把所有的豇豆捆起来,把房子的前后门封好,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个晚饭是不确定的。除了要请全家人一起用餐,以示和谐团聚,还要在用餐前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平安度过一夜。吃完饭,谁也不敢睡,坐在一起聊天壮胆。渐渐养成了除夕不睡觉的习惯。
守岁之风兴起于南北朝,梁代不少文人都有守岁诗。“一夜连两年,五小时分两年。”人们点燃蜡烛或油灯,彻夜守夜,象征着赶走所有邪恶的疾病,期待新的一年好运。这种习俗代代相传。
春节传说2:万年造历论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万年的年轻人,看到当时的节日比较混乱,就有了一个精确设置的计划。但是他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在山上砍柴砍累了,就坐在树荫下。影子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日晷来测量一天的时间。后来悬崖上滴滴答答的泉水启发了他,他开始做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久而久之,他发现每三百六十天,四季会循环一次,天气的长短也会重复。
当时的国君叫祖逖,经常被变幻莫测的天气所困扰。知道了一万年后,他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帝,向祖逖解释了日月运行的真相。祖逖听后很高兴,觉得有道理。于是我离开万年,在天坛前建了日月亭,又建了日晷台和漏壶亭。我希望我能精确地测量太阳和月亮的规律,计算出早晚的准确时间,并创造出一种历法来造福世界人民。
有一次,祖逖去了解万年历的进展。当他登上日月神坛时,他看到天坛旁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360,从头再来。
草木分四季,一年有十二圈。
得知万年历被创造出来,我亲自登上日月阁探访万年历。万年指着天象对祖逖说:“现在十二个月了,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请为君造节。”祖逖说:“春天是一年的第一年,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经过多年的长期观察和精心计算,他算出了准确的阳历。当他向他的继任者展示阳历时,他被银须覆盖。君主深受感动。为了纪念一万年的功绩,他把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把它命名为日月寿星。以后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挂上寿星图,据说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第三个传说: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约1000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历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集》、《燕京岁时年谱》等著作,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符涛”。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有一个鬼世界,里面有一座山,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一鸣,夜游的鬼魂就会赶回鬼域。鬼域之门位于桃树区的东北方向。门边站着两个神,分别叫申屠和雷宇。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一些不自然的事情,申屠和雷宇会立即找到它,抓住它,用芒草做成的绳子绑起来,送给老虎。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于是人们把它们雕刻成桃木,放在家门口,以辟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刻在红木板上,认为这样做也能消灾。这种红木板后来被称为“符涛”。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红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杀煞之意,二则表达美好祝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他们还在象征幸福和好运的红纸上写对联,并在春节期间贴在门窗两侧,以表达人们对来年好运的良好祝愿。
为了祈求家族长寿,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持着贴门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了两个门神,所有的妖怪都会害怕。在民间,门神是正义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认为长相奇特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气质和非凡的技能。他们正直善良,捉鬼捉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钟馗,这个被人们推崇的捉鬼人,就是这样一副奇怪的样子。所以民间的门神总是怒目而视,面目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兵器,随时准备与胆敢上门的鬼怪作战。因为中国房子的门通常是两个相对的,所以门神总是成对的。
唐朝以后,除了和,人们还把唐朝的两位武将秦和尉迟恭当作守门人。相传唐太宗生病,听到外面鬼叫,彻夜不眠。于是他让两位将军手里拿着武器到袖手旁观门口,第二天晚上就没有鬼魂骚扰了。后来,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种习俗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