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历法中的阴历和阳历
中国的农历,也叫阴历,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都是农历节日。但是,如果问农历的规矩,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知道初一是新月出现的日子,满月的日子在15左右。很多人也知道阳历二十四节气的大概日期。闰月之类的详细概念,大部分人都不是很懂。经过一番查找和阅读,我终于对农历的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在这里与你分享。
首先,农历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是从新月出现的那一天开始,直到下一个新月出现的前一天。因为月亮公转的周期在29到30天之间,农历的一个月距离新月出现的时间也是29或30天。大月亮30天,小月亮29天。与阳历不同,大小月份在不同年份并不固定。例如,春节的前一天通常被称为除夕,但在许多年,如2000年农历12月,只有29天。由于十二个月的周期大约比阳历年短11天,为了保持太阴年和阳历年的相对稳定,每隔两三年就要加上一个闰月。大约每隔十九年,就会加上七个闰月。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决定的。从一年一度的冬季至日开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的每个月都有大致固定的日期。在古代,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这就是为什么农历也被称为阴历。其中阳历后半段的十二节气也叫中气。气出现的时间和闰月的确定有直接关系。
中国农历计算有以下规则:
所有的新月和节气都是按照北京时间计算的。目前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是东八区的标准时间。但计算1929之前的农历时,以北京当地时间,即东经116度25分为准。这个规则是用来区分中国农历和其他类似的农历,如日本农历。
一天从晚上零点开始。虽然旧的子小时相当于今天的23: 00到1: 00,但子小时的最后四个小时属于前一天,接下来的四个小时属于新的一天,因此符合一天从零开始的定义。
新月出现的日子是一个月的第一天。如果某个节气出现在这一天,无论它是否晚于新月出现,都将被算作落入新月。
冬季至日总是出现在今年农历的11月。
从一年的冬季至日的第二天到下一年的冬季至日,如果有十三个新月,就会加上一个闰月。需要添加闰月的时候,第一个没有气的月份就是闰月。因为只有十二种中性气体,所以至少一个月没有中性气体,也有两个月没有中性气体的可能。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没有气的第一个月是闰月。当闰月的前一个月是一个月,它被称为闰月。
上面列出的农历计算规则,是清朝顺治年间,也就是公元1645年采用的。上述规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理论上完全基于天文观测,它们之间没有数学关系。这与完全由数学关系决定的阳历,即公历形成鲜明对比。当然,说到未来农历的计算,还是需要月球和地球运动的数学模型,而且高精度的数学模型相当复杂。如果没有电脑,普通人是不可能计算出准确的农历的。阳历的数学关系很简单,很容易算出是不是闰年。这形成了另一个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