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里?a .长江流域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和确立“十二月施工”的特定节日,汉代用来指导农事。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代先民遵循农耕季节,通过观察天体运动,认识一年中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把太阳一年的运动轨迹分成24等份,每个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止于大寒,反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农历通过历史发展,吸收了干历的节气作为历法的补充,并通过“闰法”调整为符合回归年,形成了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成为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领域,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6 165438+10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的反射定律: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每年的视运动,所以公历中“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两者相差1-2天。地球每365天6: 09和10秒(正好)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自转一周。
由于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并不相同,而是保持一定的倾角,所以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一年四季都不一样。在北半球,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天文学上称之为夏季至日。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称为冬季至日。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赤道时,分别是春分和秋分;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时,分别是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方之间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是: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然后向北移动。
在夏季至日上,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太阳北到,昼长”),然后向南移动。秋分时,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为0°,然后继续南移。冬天的至日上,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太阳到南,白昼短”)。之后,它向北移动并重复。
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贯穿中国。北回归线代表了很多东西的分界线,它是一条温度带(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是太阳可以直射的最北的纬度线。当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时,也意味着北半球的夏季至日(此时水桶柄指向正午,太阳经度达到90°)。
北斗、太阳等天体运动所标志的节气与这条线密切相关。当季节交替时,许多物候现象和气候类型在这个北回归线附近逐渐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