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节气知识的起源

七月,一年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这个时候温度让人难以忍受,而且还是湿热的,人的健康也会在这个时候受到影响。让我们来看看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天的起源:

(1)三伏天是按照中国古代历法的规律确定的。每年夏季至日后,第三个庚日(指树干和树枝上有“庚”字的那一天)是开始阶段,第四个庚日是中间阶段,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阶段,统称为三伏天。

俗话说,热度在三伏。三伏指的是初始、中间和最终电压的三个连续周期。夏季至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俯冲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俯冲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俯冲的最后一天,各为10天,但有些年份为20天,如2005年。

一般来说,三伏天中间的平均温度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计算方法有些不同,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一年四季各地的极端最高气温不一定出现在中间,甚至不一定出现在三伏。但无论如何,三伏天真的是酷暑,要注意防暑降温。

(2)秦汉时期,说五行相生相克。人们认为夏天最热的日子属于火,而庚属于金,金害怕被火熔化(火就像金),所以在庚日,金会被藏起来。所以古人规定:

从夏季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倒伏(10天),从夏季至日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间倒伏(有的年份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终倒伏,也称终倒伏(10天),总称为三伏。

每年住宿的时间不固定,住宿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需要通过查阅历书来计算。倒伏日期可以简单地用夏季至日后第三个庚日的四字公式表示,即初倒伏10天,中倒伏10天或20天,终倒伏10天。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历法,用60组不同名称配10天干和12地支来记录日期,循环使用。有"庚"字的日子叫做"庚日"。庚日的庚字是10天干中的第七个字,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季至日开始,按干枝日期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第一,第四个庚日居中,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最后。如果庚日发生在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则为10天,否则为20天,所以有些年份为30天,有些年份为40天,大部分为40天。三天30天的下一年是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