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创新小故事

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建造巨大宫殿的任务。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材,于是鲁班派弟子上山砍树。由于当时没有锯子,他的弟子们只能用斧子来切割,但效率非常低,工匠们每天早上都要辛苦劳作。我累死了,砍不了多少树,远远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项目期限越来越近,为鲁班着急。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看看砍树的情况。上山时,他不小心抓到山上长的一把杂草,却突然割破了手。鲁班想知道为什么一根草如此锋利。所以他摘了一片叶子,仔细观察它。他发现叶子的两边有许多小牙齿。当他轻轻地碰它时,这些小牙齿非常锋利。他明白他的手被这些小牙齿割伤了。后来,鲁班看见一只大蝗虫在一片草地上吃树叶。两个大模具非常锋利。它们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了一大块。这也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它牙齿的结构。他发现蝗虫的两个大板牙上也有许多小牙齿,蝗虫就是用这些小牙齿来咬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砍木头的工具是锯齿状的,那不是很锋利吗?砍树会容易得多。于是他用大竹子做了一根有很多小锯齿的竹子,然后去小树上做实验。结果真的很好。快速拉了几下,树皮被撕开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划出了一条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由于竹子柔软,强度差,不能长期使用。拉了一段时间,有些小锯齿断了,有些钝了,就要更换竹子了。这就影响了砍树的速度,而且竹片用多了也是很大的浪费。看来竹子并不适合作为制作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和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皮。于是他们马上下山,铁匠帮忙做小锯齿的铁片,然后上山继续修行。鲁班和徒弟各拉一头,在一棵树上拉起来。我看见他们来来往往,很快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子就发明了。在鲁班之前,一定有很多人被莫也砍了手。为什么只有鲁班受其启发,发明了锯子,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大多数人只是觉得这是生活中的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伤口愈合后,他们往往会忘记这件事。而鲁班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正确的想法。他非常注重观察、思考和钻研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甚至获得一些创造性的发明。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关注生活中很多琐碎的事情,认真思考,会增加很多智慧。发明了锯子之后,鲁班又发明了很多木工工具,这些在古籍中都有记载。

参考资料:

/gxsat/kjyy/kpcl/kjmr/20514 . shtml

小时候的比尔盖茨很好动,经常静不下心来。他最喜欢的就是坐在木马上晃来晃去。有意思的是,即使现在已经长大了,他有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抖!这成了他独特的小伎俩。& ltbr & gt牛顿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他的过人之处。当普通孩子喜欢和朋友一起跑来跑去玩耍的时候,他更喜欢一个人躲在屋子里,拿着锤子和钉子,敲打着木板,做着喜欢的小工艺品。

灯泡体积的巧妙计算

有一天,发明家爱迪生把一个灯泡递给他的助手阿普顿,他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爱迪生让他计算玻璃灯泡的体积。阿普顿拿着灯泡琢磨了半天,就用皮尺把灯泡左右上下测了一会,在纸上画了很多草图,填了各种大小,列了很多公式。还没有结果。爱迪生见他满头大汗,就对他说:“我的天啊:你还是用这个方法算吧!””他把灯泡装满水,递给阿普尔顿。他说:“把这个水倒进量杯,看一下它的体积,就是灯泡的体积。”听了这话,助手恍然大悟,于是赶紧算了出来。青少年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得生动,记得住,用得着。

王宠惠

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有一次参加了一个外交界的宴会。席间,一位英国女士问王宠惠:“我听说你们国家的男女都是媒妁之言结婚的,他们并没有相爱。真是个错误!和我们一样,都是经过了一段长期的恋爱和对彼此的深入了解才结婚的。多幸福啊!”王宠惠笑着回答:“这就像两壶水。我们的锅是冷水,在炉子上逐渐升温,然后烧开。所以中国的夫妻感情一开始很冷淡,后来逐渐变好,所以离婚后的事件很少。而你就像一壶开水。等你结婚后,慢慢就凉了。我听说英国有许多离婚案件。是这个原因吗?

杨小楼

杨小楼(1877-1937)在北京第一次登台表演京剧《青石山》时扮演管平。周仓老搭档请假,临时换了另一个花脸。花脸男喝了点酒,上台的时候迷迷糊糊地上了台,忘了带必不可少的道具——胡子。当杨小楼看到不好的东西时,他认为演员犯了错误,观众被嘘了。我灵机一动,临时加了一句台词:“咳!谁站在你面前?”扮演周仓的花脸不解。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是周仓——”这时,学生们要做一个动作:修剪胡须。这个理由把演员吓醒了,但他变心了,说:“我的儿子!”杨小楼接过来说:“嗯,这对你来说没用。快下去给你爸打电话!”“去拿玉玺!”演员急忙下来,戴上胡子,再次上台。

胡氏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1891-1962)属兔,其妻江冬秀属虎。胡适经常开玩笑说“兔子怕老虎。”当时流传着胡适怕老婆的笑话。有一次,巴黎的一个朋友送给胡适十几枚法国古铜币。因为钱上有字母“PTT”,听起来就是“怕老婆”。胡适和几个怕老婆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成立怕老婆协会,这些铜钱就当会员的徽章。”胡适经常去大学讲学。有一次,在一所大学里,他经常在演讲中引用孔子、孟子和孙中山先生的话。引用时,他在黑板上写着:“孔子说”、“孟说”、“孙说”。最后,当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引起了一阵笑声。原来他写的都是“废话”。

郭沫若

1945,中国著名漫画家廖在渝展出漫画《猫国春秋》。当时,重庆的许多文化名人,如郭沫若(1892-1978)、宋云斌和王琦,都应邀出席了第一次展览的剪彩仪式。席间,郭沫若问廖熊兵:“你的名字怎么这么奇怪,还自称哥哥?”版画家王琦抢过话头解释道:“他姐姐叫冰,所以他叫冰哥哥。”郭沫若笑着说:“哦,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叫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丽。”一句话引起了满屋子客人的笑声。

名人短篇小说

哲学故事

有一次,英国首相丘吉尔参加一个题为“成功的秘诀”的讲座,只说了两句话:“我的成功秘诀是三个:第一,永不放弃;第二,永远,永远不要放弃;第三,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我的发言结束了。”

会上默哀一分钟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并持续了很长时间。

20世纪初,一位意大利裔美国人为人类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他的名字叫弗兰克。经过努力,他攒了一笔钱开了一家小银行,但一场抢劫导致了他的不平凡经历。他破产了,储户损失了存款。他决定尽力偿还储户的巨额存款。于是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孩子白手起家。大家都劝他:“这个你不负责。”他回答说:“我可能没有法律责任,但我有道德责任。我应该还钱。”

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当他发完最后一笔债,叹了口气,“我终于轻了。”他用一生的努力和汗水完成了自己的责任,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真正的财富。

美国“发明之王”爱迪生,12岁做报童。因为他花时间孜孜不倦地学习,在1000岁的时候发明了电话自动拨号机,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79岁时,他对客人说:“我是135。”这不是很奇怪吗?原来爱迪生每天工作超过18小时,延长了寿命。

美国出生的华裔儿子罗杰(Roger)在美国爱达荷州1983年5月6日举行的毕业典礼上领取了毕业证书,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的导师薄波说:“他读完了大学生应该上的所有课程。他在三年内完成了四门课程,因此他的名字被列入全国大学生记录。”

儒勒·凡尔纳,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相继被15出版社拒之门外。他又悲又怒,打算放火。他家里人拿着稿子鼓励他,他就想办法进了16出版社。经理迟哲儿看了之后,马上同意发表。之后,他同意发表。

电话是受电报发明的启发。但是从塞缪尔·莫尔斯在1837年发明电报到1876年发明电话用了差不多40年。

电报发明后,由于其传输速度快,很快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但电报需要提前拟好,有的还要翻译成代码,然后把手写或数字电报交给电报局,由报务员按顺序发出去。等回电的话,对方收到电报后也要按照同样的程序,就是先拟好回电的草稿,有一部分要翻译成代码再发回当地电报局。往返需要很长时间。因此,人们对电报并不满意。那时候要是有个交流的工具就好了!

电报发明后,许多人想发明电话。他们认为,既然电报可以通过通断电流来传输电报信号,那么是否可以利用通断电流的原理来传输人的声音呢?这个想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发明家实验都失败了。

大约1860年,德国一个叫Les的发明家第一次用电流成功传输了一段旋律。虽然不是人声,但已经是伟大的发明了。他把自己发明的装置命名为“电话”,后来成为电话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 ~ 1922),电话的发明者,11847年3月3日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从事聋人教育。贝尔从小就受到影响,对声学和语言学产生了兴趣。长大后,他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学习,研究人类语言的生理学。从65438年到0873年,他成为波士顿大学的声音生理学教授。但他开始研究的项目不是电话,而是多路电报。

1873年6月2日下午,贝尔和他的助手托马斯·沃森在两个房间里共同测试了他们的电报。沃森房间里电报上的一个簧片被磁铁粘住了。当沃森拉开簧片时,贝尔发现他房间里电报上的簧片在颤动,发出了声音。这一发现引起了这位有思想的学者的兴趣,并产生了新的想法。他认为,人们说话的声音是一种空气振动。如果你对着薄薄的铁振膜说话,会让振膜震动。如果在振膜后面放一块电磁铁,振膜振动会改变与电磁铁的距离,改变电磁铁的磁力线,在电磁铁线圈中感应出相应的变化电流。这个电流沿着导线传到同一个装置的电磁铁线圈,会改变电磁铁的磁力线,吸引前面的振膜,从而发出声音。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沃森。电气工程师沃森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于是他开始研发。6月3日,1875,终于做了一个“电话”。这种电话只能传送单音,不能传送人的完整话语。但是他们已经对最初的结果很满意了。后来,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他们终于取得了突破,并于2月1876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专利申请。3月7日,1876,专利局批准了贝尔的专利权,确认了他们的发明。1876 3月10日,当贝尔和沃森在两个房间联合测试他们的电话时,沃森第一次听到了贝尔完整的一句话:“沃森,请过来,我需要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电话传输的完整句子。

最初发明的电话很简单。这种电话只能单向传递信息。后来经过很多人的研究和改进,才逐渐完善。

四大发明——指南针

指南针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指南针是一种利用地球磁场中磁铁的南北极性制成的指向仪器。左图为钩型指针修复模型。磁铁的这一特性被古人用来制作导向工具。最早的导游工作者叫新浪,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它由天然磁铁制成,看起来像一把勺子。它的重心在底部中间,底盘光滑,四周刻有24个方向。使用时,将长勺放在底盘上,用手轻轻拨动,使其转动。当它停止时,长柄指向南方。东汉王充(论平衡?它的形状和用法被记录下来。(鬼谷子?文中),还说郑人去远方采玉,为避免迷路,带走了司南。此外,指南针的发明也将这种仪器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右图为南导车模,下图分别为南导鱼和新浪车模的假想图。

而天然磁铁做的新浪,成品低,磁性弱。到了宋代,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法,制作了导盲鱼和指南针,指南针更加简单实用。采用天然磁铁摩擦钢针,在地磁作用下保持导向性能;以后会装在方位盘上,叫做罗盘。这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

我还对指南针的放置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总结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并进行比较:一、水漂法。把罗盘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至于具体方法,沈括没有说明。到了北宋后期,药理学家寇宗宣的《本草衍义?原来在指南针上放灯芯就能让针浮起。水浮的缺点是磁针会随水摆动。二、指甲旋转法。把磁针放在钉子上可以灵活运转,缺点是容易滑下。三、碗唇旋转法。把磁针放在碗边上也能自由旋转,但也容易脱落。第四,挂线法。取一根新的棉丝,用少许蜡粘在磁针中央,挂在无风的地方指明方向。相比较而言,沈括认为这种方法最为理想。右图为沉没罗盘的四种实验性复原设计。

指南针在11世纪是一种常见的定向工具。指南针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极大地促进了航海的发展。据考证,指南针在11世纪末开始用于导航。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四大发明——造纸术

造纸是一个重要的化学过程。纸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传播和发展做出的非常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化学史上的一大成就。

在纸发明之前,甲骨文、竹简和丝绸是古代用来书写和记录的材料。但由于西汉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甲骨文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了书写工具的改进。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由丝绵制成的小纸片,因为考古学家于1933年在辛强的罗布淖尔发现了一张古代的纸。它是“大麻,白色,制成方形薄片,周围不完整,长约40厘米,宽100厘米。很粗糙不平整,纸面还有麻筋。然而,当封面最初被制成纸张时,大麻纤维和丝绵各有各的功能。如果作为造纸的原料,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很难迅速发展到满足文化生活对纸张的要求。

在新的客观形势要求下,蔡伦的出现给造纸术带来了新的突破。《东汉观》第二卷有记载:“蔡伦有才,忠厚慎微,每次歇一歇,闭门谢客,自曝田地。佳能更胜一筹,打算用树皮、布、渔网当纸。元兴元年,皇帝能力好,自然不需要。天下咸称蔡侯纸。从上面可以看出,蔡伦用树皮、破布和渔网造纸。

蔡伦之前虽然有纸,但是原料有限,蔡伦新原料的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破布和渔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变成了废物,用作原料,对造纸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新原材料的使用必然会提出新技术的要求。但由于经典失传,实际操作一直缺乏记载,无从得知。但大概是先把一块布或网撕开或剪开,然后在水里泡很久,需要捣碎,才能做成浆。用树皮造纸更困难。除了后面的初步切捣,中间还要煮,还要加石灰浆之类的腐熟促进剂。下图为中国古代造纸工程(压帘)和(干烘和火烘)。

四大发明——火药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顾名思义,就是(上火的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密切相关,是古代炼丹师在炼丹时不经意配制的。左图为元代青铜器。

它是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前两项在汉代写成的中国第一部药理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重要药材。甚至火药本身也被归类为药物。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火药能治疮癣、杀虫、祛湿、瘟疫。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的结果,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唐朝末年,火药已经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率军围攻张羽,郑坤部(带兵发动飞火,焚龙沙门,引壮士先登城,急为棉被) <九国?郑坤传>。这里所说的(飞火)是指(火炮)和(火箭)。(火炮)就是把火药做成环形,点燃吊线,用投石机扔出去;(火箭)就是把粉球绑在箭下,点燃吊线,用弓射。到了宋代,纷争接连不断,加速了火药武器的发展。北魏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陆续制造出以燃烧性能为主的火药箭、火炮等武器,以及其他爆发力强(霹雳)和(霹雳)的武器。1259年,南威造了一把枪,以巨竹为枪管,内装火药。到了元代,又出现了青铜铸火制,称为(将军铜)。这些武器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动力,在斗争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右图为南威火枪。

12和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随后传入希腊、欧洲乃至全世界。它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推动了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直到14世纪中叶,美国和法国才有火药和火器的使用记录。左图为北方火药箭。

四大发明——印刷术

印章、拓印、印染和雕版印刷

印章在先秦时期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都是刻入反射,有阴阳之别。在纸出现之前,官方文件或信件写在竹简上。写好后用绳子绑起来,在结扎的地方放上粘稠的泥巴封住结子,把印章盖在泥巴上,就叫泥巴封。泥封是在泥上印刷,这在当时是一种保密的手段。纸出现后,泥印演变为纸印,盖在几个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据记载,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有人制作了一种用于加盖公文的大印章,很像一种小刻本。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铜印。

晋代著名方士葛洪(公元284-363年)在《抱朴子》一书中提到,道教曾用四寸见方(13.5×13.5),大木印120字。这已经是一个小街区了。

佛教徒为了让佛经更加生动,常常在佛经的卷首印上佛像。这种手工雕版印刷比手绘方便多了。

碑刻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石雕的发明历史悠久。唐初陕西凤翔发现十面石鼓。它们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秦的石雕。秦始皇出巡,七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石碑,20.9万字,刻在46块石碑上。用了8年,全部刻好。成为当时学者的经典。很多人竞相抄袭。后来,尤其是魏晋六朝时期,一些人趁人不备或无人看管,将经书印在纸上自用或出售。结果广为流传。

古人发现,在石碑上覆盖一张稍湿的纸,用软槌轻敲,使纸落入石碑的凹部。纸干了以后,用棉花包好,蘸上墨水,在纸上轻轻一敲,纸上就留下了和石碑一模一样的黑白大字。这种方法比手工抄写更简单可靠。于是拓印出现了。

摩擦是印刷技术的重要条件之一。

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印染就是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刷版分为浮雕版和镂空版两种。1972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印纱(公元前165年左右)是用雕版印刷的。这项技术可能早于秦汉,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纸发明以后,这种技术可能用在印刷上,只要把布变成纸,染料变成墨水,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了雕版印刷。在敦煌的石室里,有唐代印着凸盘和镂空盘的佛像。

篆刻、拓印、印染技术相互启发、相互交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

华佗《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伟大的内科医生和药理学家,为丰富和充实中国古代医学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的保健功能。有一次,华佗在书房里读书,看见一个小孩在来回摆动门闩。他马上想到古书“一家亲不慢,流水不腐。”为什么大家不像这样每天运动,让血液流动?后来沃伦参考“入门”(一种整体身体锻炼的方法),整理出一套身体锻炼的拳法,叫做“五禽戏”。这种运动是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动作的体操,可以拉伸全身的关节、背部、腰部和四肢。

华佗的弟子乌普做“五禽戏”已经几十年了,已经活到了90多岁。他仍然步履轻盈,耳朵明亮,牙齿坚固。由此可知,“五禽戏”是一种有效的健身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