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是哪个朝代,谁提出的?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的24个特殊节日,表示季节的变化。它们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即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而制定的,每一个都对应着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某个位置。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就有了“天南地北”和“天南地北”的观念。随后,人们根据日月在月初和月中的运行位置、天气、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将一年分为24等份。并给每个等分取了一个专有名词,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末期,节气有八个名称: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春分、立冬和冬季至日。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标出季节的变化,明确划分一年的四季。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是:冬季至日、小寒、严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草、夏季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