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寒假社会实践报告,通过访谈、观察和参与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和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编写了当地(贵港
与其他强调“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不同,元宵节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视为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因为过了这一天,人们才真正进入新的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庆祝元宵节,祈求上帝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民俗。
这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流行于大江南北,在华侨聚居的地区也年年庆祝。元宵节期间,人们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灯笼和猜灯谜,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划船和敲舟山锣鼓...其中,许多习俗和活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出赏月、燃灯放火、赏灯谜、吃元宵、共庆佳节,让群众参与其中,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的审美记忆。
经历了100多年的欧风美雨,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了极大的侵蚀,元宵节也不例外。在一些当代大都市,元宵节民俗里似乎只剩下吃汤圆了。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为在相对悠闲的小城市和乡村,元宵节仍然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我们得把它放在春节。
春节,从除夕关门到元宵节,是人们不断扩大活动和人际关系的过程。第一天给父母拜年,第二天给父母拜年。以后会逐步把拜年的范围扩大到普通亲戚朋友。在此期间,人们的活动仅限于熟人之间。第五天是第五天,所以农活可以开始,商店可以开门营业。这期间,社会开始正常运转。正月十五,所有的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来。因此,元宵节具有确认所有社会成员(包括互不认识的人)之间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的全社会的“狂欢节”,平时被禁锢在家中的古代妇女可以自由外出游玩。当然也有一些有礼仪的人反对这种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宵夜的时候,他老婆打扮好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为什么家里点灯都要往外看?”女士回答:“我也想看游客。”司马光说:“有人(我)是鬼吗?!"这是不合理的。你总不能让你老婆一年到头看着他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老板娘的账,大部分女人还是玩的。元宵节让人们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为过于严格的礼仪制度设计的一个出口。一些年轻人借此机会遇到了合适的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昏黄的灯光里。”
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群众娱乐,但它的社会文化意义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宗教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太乙(太乙)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向他献祭,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土地神,保佑蚕的丰收。
元宵也是求子的节日。元宵节本来就是为了客观需要而点亮的,晚上活动一定要点亮。后来,为了娱乐和欣赏,点亮了灯。然而,它还有更深的含义:祈求生育。宋代陈的《岁书》卷十二《偷灯》解释当时人们为什么在元宵节偷灯时说:“一片云,谁偷灯,谁就是男人的吉兆。”这里“光”的谐音是“丁”,是男性。这样,偷灯就象征着生儿子。同理,看花灯也有寻子的意思。所以古代女性以这个理由出门看灯,是有道理的。直到民国时期,各地都有给无子女家庭送灯笼的习俗,希望他们多生孩子。清代有摸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摸着门钉生个儿子。一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饺子一种象征意义。在清朝,成都有一个习俗,在夜宵时偷神社提供的糯米球,以获得儿童。在清朝,湖北安陆的人们互相赠送元宵,包括像鹅蛋一样大的元宵。女性通过观察这种元宵的烹饪时间来预测生育能力。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乞讨儿童的活动已经很少见到了。现代人给了饺子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着阖家团圆,幸福美满。这样的解释有些平淡,却符合人们内心的希望。元宵节有了新的文化意义。
元宵是从古人的不断创造中发展起来的,也一定会在现代人的再创造中发展,因为我就是看不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