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手抄报五年级。
清明节手抄报5级图1
图二
图3
图4
图5
作为清明节的重要文化符号,清明柳在唐宋元明清之后从未衰落。这与寒食的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南宋都城,清明时节,屋檐下放柳已成惯例。
那时候大家都去西湖边折杨柳,甚至把湖边的杨柳都毁了。所以有诗人感叹:“不要把所有的绿花都折了,尤其是明朝。”
柳树属于杨柳科,是指柳属和柳属500多种植物。柳也有性别,可分为“柳男”和“柳女”。柳花花序由几朵小花组成,称为柳花花序。
Routi在古代常被比作女人的手,称赞其柔软光滑。《诗经》中有描述:“手是软的,皮肤是凝固的...美眸期待!”
古人对柳的喜爱,从柳花的比喻可见一斑。
每一朵小柳絮花成熟后,花中的小蒴果逐渐裂开,随着种子的白色柳絮飞舞满天。
柳树是中国的乡土树种。此外,它也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植物之一,“柳”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存在。
为什么古人会选择在清明节的时候在门上插柳枝?后世解释不一,差异很多。
Xx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人选择柳枝辟邪,主要是因为柳树是春天的好树,是春天的第一。田野辽阔时,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所以柳树经常被用作春天的标志。
另一种说法似乎更有说服力,也相当实际。据介绍,有的地方清明时在屋檐插柳条,用来预报天气。而这种说法正符合了古语“柳条绿了,雨下了;柳条枯,天高云淡。
更有趣的是,柳叶不输给柳条。夏秋时节,柳叶会在雨天来临前变白,客串“气象员”。
清明节,清明节与寒食节融合的习俗,起初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后来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早期节日。相传是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忠臣介休而设。事实上,从历史现实来看,禁止寒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改火习俗的遗存。
原始社会,先民钻木取火,火很难得。由于季节变化,用于生火的树种经常不断变化。所以改火换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大事。春天和三月是换火的季节,所以在新火到来之前,人们应该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一天不允许人们生火,晚上在宫中点燃蜡烛,火势蔓延到达官贵人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包括禁火寒食和祭祀扫墓,后来成为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中国的古人非常重视祭祀祖先。在古代,家里有人去世,只挖坟安葬,不建坟。祭祀主要在祠堂举行。后来挖坟坑的时候建了土堆,墓地里安排了祭祖,就有了物质上的支持。战国时期,墓葬祭祀之风渐盛。
秦汉时期,扫墓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颜延年这位大臣即使远在北京千里之外,也定期回到家乡祭奠墓地。到了唐代,无论是文人还是平民,都把寒食节的扫墓视为回归故里,追寻宗教的仪式性节日。因为清明节离寒食节很近,所以人们往往把扫墓的时间延长到清明节。诗人的作品往往是寒食和清明。如魏有诗曰:“清明好寒食,春园满花。”白居易也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鸡鸣树昏,清明寒食泣。”鉴于民间寒食和清明节都已成为一种习惯,朝廷以公文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节来了,可以和寒食节一起放假。这一规定距今已有1200多年,可见清明开始有了国家法定假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从附属于寒食节上升为取代寒食节。这不仅仅是餐桌上的扫墓仪式,寒食节原有的习俗和活动,比如冷食、蹴鞠、荡秋千,都被清明节接管了。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首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季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豆”的说法。农业谚语“植树不如清明”。后来,随着清明和寒食的日子临近,寒食是人们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成为清明的一种习俗。清明那天,不放烟花,只吃冷食。
有一个关于冷食的传说:
据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她的儿子继承王位,对王子下了毒手,申生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天谴而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遭受了屈辱。本来和他一起出去的朝臣,大部分都是陆续出去的。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跟着他。其中一个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昏了过去。为了救重耳,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中国,成为君主,也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上台后,除了介子推之外,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赏赐。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辩护。晋文公突然想起往事,感到内疚,立即派人要求介子推带朝廷受赏为官。然而,几趟下来,介子推不动了。晋文公不得不去讨好。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时,他看到门是关着的。介子推不愿见他,早已背着母亲躲在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去搜绵山,但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把火烧山放了,三面放火,留下一面,火烧起来介子自己就出来了。晋文公下令提升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扑灭后,介子终究没有被推出来。上山一看,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看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会儿。然后把尸体埋了,发现介子推的后背被一个柳树洞堵住了,好像有东西。抽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件裙子,上面有一首血诗:
我希望你的主人永远是清楚的。
与其陪你当劝谏者,不如当个鬼不见。
如果你的主人心里有我,记得我经常自省。
我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
晋文公把血书藏在袖子里。然后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埋在烧焦的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休,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休山”,并在山上修建祠堂,将火烧山获释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告诉全国每年这一天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冷食。
临走时,他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树,在宫里做了一双木屐。他天天看着它,叹息道:“真可惜。”“第一步”是古代人的下属在上级或同级之间互相尊重的称呼,据说就是由此而来。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他的大臣们穿着便衣去远足,以表达敬意和哀悼。走到坟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树复活了,有成千上万的绿枝,在风中起舞。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毕恭毕敬地走到他面前,慈爱地捏了一根树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祭祀结束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把它命名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经常随身带着一本血书作为纪念,鞭策自己掌权。他勤政清廉,努力把国家治理好。
从此晋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对功勋卓著、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十分怀念。在他去世的那天,禁止燃放烟花来纪念他。也是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的形状,用柳树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个东西叫“推燕子”(也叫中介的推)。从此,寒食和清明成为全国人民的盛大节日。每当有冷食,人们都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人们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如枣糕、麦糕等。南方多是绿球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节,人们就把柳条围成一个圈,把柳条枝放在屋前屋后,以示怀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