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导语: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有多老了?它有大约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这个传统节日已经经历了许多年,但许多人对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知之甚少。我们先搞清楚端午节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好好看看这个节气的来龙去脉。当我们庆祝端午节时,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庆祝它。

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端午节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端午节最早始于周朝,最初是古代长江流域百越人的图腾节日。百越人视龙为自己的图腾,视龙为自己的祖先和保护神,无限崇拜。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当时,这些龙的后代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用树叶包着扔进河里,供龙享用;同时,举行划独木舟比赛来象征他们的繁荣。此后,随着各民族的融合,端午节逐渐演变为全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民间传说:第一个传说被认为是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而推出的介子推。晋朝公子重耳逃亡他国时,介子推曾“断股奉君”,救过重耳一命。重耳回国后,被封为晋公,但介子推隐居深山,一次又一次找不到。晋文公试图通过释放火烧山来迫使他下山,但他试图推介子却葬身火海。晋文公痛哭流涕,于是下令全国人民在介子推逝世纪念日5月5日吃冷食,不准用火。二是纪念春秋时期吴国的伍子胥。吴王夫差大喜,刚愎自用。没有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反而逼他自杀。最终,吴国被越国所灭。相传伍子胥死后成神,五月五日是伍子胥祭神的纪念日。三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的父亲淹死了,找不到尸体,所以曹娥也淹死在河里。三天后,父女的尸体一起浮出水面。人们哀叹曹娥的孝心,并在他投水的那天举行了纪念仪式。四是祭祀“土蜡”。相传帝君掌管凡人的生活和命运。5月5日祭祀当地君主和祖先,可以减少罪恶,增加幸福和长寿。五是纪念战国时代的屈原博士。这种说法流传最广,深入人心。楚怀王被秦国使臣张仪所骗,拒绝了屈原三博士联合抗秦的主张。这样一来,楚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最后,连自己也落入了秦国的圈套,被软禁起来,最终羞愧而死。楚襄王继位后,继续偏袒党羽,排斥忠良。屈原屡谏不改,反而被贬流放。屈原在流放途中,听说秦国屡败楚国,掳掠土地数千里,国家命运危在旦夕。屈原忧国忧民,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楚人来打捞了。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不受鱼龙和水族的侵害,人们把大量的粽子、鸡蛋和雄黄酒扔进了河里。此后,楚人举行各种仪式来纪念端午节。

历代文人在端午节都有赞美屈原的诗词。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可谓佳作:“节分端午,古往今来盛传为屈原。楚江之空我能笑,直洗不了。”

因为人们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所以节日里的一系列活动大都与纪念屈原有关。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人因不忍圣人屈原之死,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每年5月5日划龙舟纪念,以驱散河中的鱼,防止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

2.挂艾草: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节日,气温在上升。是疾病多发期。人们经常在家里挂几株艾草。由于其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辟邪、防蚊、辟邪。同时,古人在一定程度上种植艾蒿、菖蒲,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用树叶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就成了广东酸水粽子。

4.木兰汤:午后沐浴的兰花汤是《大戴礼》中记载的古老习俗,但文中的兰花并非兰花,而是飞机草或菊科草本植物,有香味,可煮可浴。《五杂记》记载,明朝人中午用五色草洗澡,是因为“没有兰花汤”。后来一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药洗澡。

5、涂雄黄:端午节用雄黄涂小孩额头的习俗,云能驱走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在孩子额头上画“王”字,一是驱毒,二是虎压邪。除了额头、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涂,用意相同。这种习俗在城市里很少见。

7.躲端午节:躲端午节是指把新婚或出嫁的女儿接回家过节。习惯上把五月和五月五日作为不好的月份和日子,一切都需要避免,因为端午节有带女人回家躲的习俗。这种习俗似乎形成于宋代。陆游《封睢》诗中有一句“羊腔酒担接女,鼓龙舟送与神争”。《嘉靖隆庆志》也记载“嫁女唤回节”。

8.忌五毒:端午节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这种思想在民间信仰中流传下来,所以有各种求平安、解灾的习俗。其实这是因为夏天天气炎热干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传播,蛇虫容易滋生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这就形成了这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