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有哪些民俗?
食物习俗:
立冬有吃饺子的习俗。立冬了,包着饺子,味道和大白菜不一样,还要蘸着醋和烂蒜吃,就是别有一番滋味。
立冬吃饺子是因为我国以农业为基础,非常重视二十四节气,这是植被新的生长点。秋收冬储,这一天,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我们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吃瓜也是先祭”的说法。
迎接冬天:
立冬和立春、长夏、立秋一起,是古代社会的重要节日。过去是农耕社会。工作了一年后,我利用立冬的机会休息了一下,并回报了家人的辛勤工作。“立冬填冬,口空”这句谚语是最好的比喻。古时候,这一天天子有出门迎冬之礼,赐大臣冬衣,怜孤。后世大体如此。鲁《春秋》:“是月,以立冬为例。立冬三日,太师之子曰:“立冬一日,圣德在水。”天子是翟。立冬之日,天子亲自带领三公九卿大夫在北郊迎冬。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个奖励死亡和照顾孤独者的问题。高:“那些为了国家安全而牺牲的祖先将会得到他们后代的奖赏;如果有寡妇和孤儿,可怜他们吧。”《崔晋报·古今注》:“汉文帝,冬施宫人,以袄为衣。”还有,“大帽子就是百搭服,魏文帝官员冬天经常戴,叫保暖帽。”
何东:
贺冬,又名“拜冬”,汉代就有此习俗。东汉崔鼎《四人月令》:“冬至日之日,酒食奉上,尊老君之师,迎为艳阳天。”在宋代的这一天,人们换上新衣服,庆祝交流,就像元旦一样。清代“至日为冬至日,士大夫祭奠长辈,互相进贡。”精细的人,男人和女人,也将更新鲜的衣服向对方鞠躬,这被称为“崇拜冬天”(见《贾青·鲁》卷十一)。民国以来,河东的传统习俗似乎简化了。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具有普遍性。比如冬校,拜师活动都是在冬天举行。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它是根据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来确定的。
立冬不仅是隆重举行丰收祭和丰收宴的时候,也是寒风凛冽的季节。有“十月新月”、“秦岁守”、“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和活动。此时在北方是水结冰地面开始结冰的孟冬月份,而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立冬是十月的一个重大节日。汉魏时期,在这一天,天帝会亲自带领大臣们迎接冬天的天气,表彰和供养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属,请求逝者保命,鼓励人民反抗外敌或恶匪的掠夺和入侵。汉族中有祭祖、宴饮、预测祖先年龄等习俗,以此来履行后代的义务和责任,祈求来年老天给他们一个丰年,农民自己也能得到饮酒。
初冬的一些习俗被改变了,一些被传承至今。这一天,农夫来到龙首山询问来年的收成,并举行丰收宴会。一些村庄表演来感谢沈青的丰收。“立冬”通过杀鸡宰羊或补充其他营养物质,称为“补冬”。畲族爬山巡田,到庙里就叫“寻宝”。
在古代,立冬节气分为三个五天的时期,从而确定了三个时期:“冰始于水待;第二个等待的地方开始冻结;坐等洪水,是蟑螂。”这种太阳能水已经可以形成冰了;土地也开始冻结;第三阶段,雉鸡指的是类似雉鸡的大鸟,雉鸡是大蛤。立冬后,像野鸡这样的大鸟就很少见了,但在海边可以看到线条和颜色相似的大蛤蜊。所以古人认为野鸡在初冬到来时会变成大蛤蜊。
理解“立冬”,不能只停留在立冬的意义上。追根溯源,古代人对“建立”的理解和现代人是一样的,都是建立和开始的意思。但是“冬天”这个词就没那么简单了。在古书《二十四节气》中,对“冬”的解释是:“冬为终,万物收”,意思是秋天的庄稼全部收割、收集、入库,动物已经藏起来冬眠。似乎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全来说,立冬意味着冬天开始,万物归集,避寒。左河水《立冬》诗说:“北风寒寒,疏树半青半黄。四野修堤旱,千人晒物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