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的由来和时间分别是什么?

相传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长着长长的触角,凶猛异常。“年”在海底生活了许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残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寨里的人们都逃到深山里躲避“年”兽的伤害。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在山里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一个老乞丐。他拄着拐杖,胳膊上挎着包,留着优雅的银须,眼睛盯着马修。村民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囊,有的放牛赶羊,人们到处喊嘘,一片恐慌景象。这个时候,谁还有心思去照顾这个乞讨的老人呢?只有村子东边的一个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建议他赶快上山,以避开年兽。老人笑着说:“如果婆婆让我在家里住一晚,我一定会把年兽赶走。老妇人惊讶地仔细看,发现他英俊潇洒,精力充沛,与众不同。但她继续劝说,求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没办法,只好离家到山里避难。午夜时分,年兽闯进了村子。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的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屋里灯火通明。”“年”兽浑身颤抖,发出一声长啸。年”瞪了婆婆家一会儿,然后尖叫着冲过去。当我们快到门口时,院子里突然传来爆炸声,年浑身发抖,不敢再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最怕火,最怕爆炸。这时候我婆婆的门大开着,我看见一个穿着红袍的老头在医院里笑。”年”大惊失色,狼狈而逃。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看到村子安然无恙,都非常惊讶。这时,老婆婆恍然大悟,赶紧把乞讨老人的承诺告诉了村民。村民们一起涌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的门上贴着红纸,院子里一堆没烧的竹子还在爆炸,屋里几根红蜡烛还在发光...欣喜若狂的村民们纷纷换上衣服和帽子,庆祝吉祥的到来,并前往亲友家中祝贺和问好。这个故事很快就在周围的村子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赶走“年”兽的方法。从那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放鞭炮。家家户户烛光璀璨,不如等过年。第一天的凌晨,我要给亲戚朋友打招呼。这一习俗越来越广泛地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来自农历正月十五,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正月是一月,古人称夜为“宵”,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根据中国的民间传统,在春回的节日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地上有一万个灯笼,所以人们可以看灯笼,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圆。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相传是汉文帝在位时为纪念平陆而设。汉惠帝刘英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家族把持朝政。吕后死后,周波、陈平等人消除了吕后的影响,建立了刘恒作为中国皇帝。因为平息朱禄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文帝都要微服出宫,与百姓同乐,以作纪念。正月十五被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举行“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将元宵节列为主要节日。我国有元宵节吃元宵的民俗。根据民间传说,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正月十五,楚昭王过长江,看见江面上有漂浮物,是外白内红的甜食。楚昭王问孔子,孔子说:“这浮萍果也是主复活的征兆。”元宵就像春节的年糕和端午节的粽子一样,是一种节日食品。吃元宵像满月一样象征着家人团聚,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元宵在南方被称为“汤圆”、“紫苑”、“漂浮的紫苑”、“水原”。它是用糯米做的,实心的或带馅的。馅料有豆沙、糖、山楂等。,可以煮,可以炸,可以蒸,可以炸。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论”。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夏媛节。掌管上、中、下三个元素的三官分别是“天”、“地”、“人”,天官高兴,元宵节要点灯。元宵节燃灯放火烧是汉代以来的习俗,到了唐代更受重视。元宵节点灯笼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唐代大诗人陆曾在《十五夜观灯》中描写元宵节点灯的盛况,说:“汉朝群星陨落后,楼台似悬月。”元宵节烧灯笼的习俗代代相传,灯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镜面灯笼、凤凰灯笼、琉璃灯笼等等。除了烧灯笼,元宵节还会燃放烟花。“灯谜”又称“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活动,出现于宋代。南宋时,都城临安每到元宵节都会做灯谜,猜灯谜的人也很多。当初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在五颜六色的灯笼上让人猜。由于谜语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除了庆祝元宵节,还有宗教活动。即“走各种病”又称“烤各种病”、“传各种病”的参与者多为女性。他们结伴而行或靠墙而行,或过桥走过郊区,目的是驱走疾病,消除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在许多地方,节日期间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1。据《南朝阿良人吴君之》记载,相传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得了一场大瘟疫,父母病死,于是到东南山上拜师学艺,仙人付了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龙剑。桓京早起晚睡,穿着戴月,刻苦学习,刻苦练习。有一天,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神又要来了,你可以回去杀害虫了。”并送给他一袋山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让家乡长辈登高避祸。于是就走了,回老家了。9月9日,他带领妻子、孩子和老乡来到附近的一座山上。把山茱萸的叶子给每个人带走,瘟疫恶魔却不敢靠近。再把菊花酒倒出来,大家都喝了一口,以免染上瘟疫。他与瘟疫恶魔搏斗,最终杀死了它。汝河两岸的人们,至今还流传着九月九日登高避祸、浣景挥剑刺妖的故事。此后,人们庆祝重阳节,并有重阳节爬山的习俗。许多重要的书籍,如唐代的《初学》、宋代的《太平御览》等,都在吴军的《续气和合物语》中转述了这个故事,认为妇女在手臂上系山茱萸之袋辟邪避祸的习俗由此而来。2.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个,嫁到同县谢家。因为谢家是富家子弟,婆婆狠心狠毒,虐待,强迫她做繁重的家务,经常被严厉的责骂和殴打。石鼎终于忍无可忍,在重阳节上吊自杀了。死后,他紧紧抱住吴竹,说:“做媳妇的,每天辛苦,不能休息。重阳节请不要再让婆家干活了。”因此,江南人每年重阳节都给妇女休息,称为“休息日”。这个叫石鼎的女人建了一座供奉祭品的神龛,名为“定谷寺”。以后重阳节,父母会带着出嫁的女儿回家吃花糕。在明朝,重阳节甚至被称为“女儿节”。3.刘汉辛《西京杂记》记载:杀了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后,戚夫人的丫鬟贾也被逐出宫外,嫁给了扶风的男子段如。聊天时,她提到自己在朝廷的时候,每年九月九日都戴着山茱萸,吃帐篷饵,喝菊花酒,辟邪延年。4.唐代诗人沈全启写过《九天亭宴应作长字》诗:“魏聚瑞,赠于囊……,年年庆九周年,日月长”。《旧唐书·王波传》记载,王波《王腾亭序》写于重阳节。当时,王波的父亲担任过脚趾头十字勋章,王波去看望他的父亲。9月9日过南昌时,洪州道士严在重建中的馆设宴款待宾客及属下。他想炫耀一下女婿吴的才华,于是他提前拿出纸笔,请客人们写了一篇序言。所有的客人都知道他的意图,没有人敢这么做。没想到,王波事先并不知道周目的意图,所以他毫不谦逊地拿起了纸笔。周目起初非常生气,并立即派人观看王波的写作。谁知王波才华横溢,他长期积累的情绪完全发泄出来了。他写的文章越多越好。当他写下“夕阳落寞齐飞,秋水* * *天一色”这几个字时,不禁惊叹!从那时起,王波在诗坛上声名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