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和广东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广东的春节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除夕之前,大门上或大厅里挂着“福”字或年画,有些人还把“福”字倒挂,意思是“福”。除夕夜,一些家庭去酒店和餐馆吃团圆饭,然后“逛街”。从初一到十五,亲戚、朋友或熟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老人要给未婚的人或孩子“好处”...
广州春节的地方特色
春节是农历新年,是中国和广州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广州的春节既有中国春节的基本内容,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除夕之前,大门上或大厅里挂着“福”字或年画,有些人还把“福”字倒挂,意思是“福”。除夕夜,一些家庭去酒店和餐馆吃团圆饭,然后“逛街”。从初一到十五,当亲戚、朋友或熟人互相拜年时,已婚或老人要给未婚的人或孩子“礼”(即红包),以示好运。在农历正月十五吃“汤圆”意味着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
广州的春节习俗与其他地区不同:
1.春季花市从12月28日一直持续到除夕中期,数百万人参加了花市。
2.插花。家家都要买,包括放橘子,水仙,插花。
3.庆祝日。人民日是农历七月初七,许多广州人在这一天举行丰富的家宴庆祝。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所以潮汕地区有很多不同于中原的习俗和活动。
新年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贴门神和对联。在潮汕地区的春联中,单个门上或山谷里或壁龛上,经常见到带着大桶的“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春天重返大地,万物复苏;一楼对“春”的巧妙运用,与潮音的“存在”相协调,表示一年有余的美好愿望。这类似于北方人在婚宴上吃鱼,谐音“鱼”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传潮汕地区最著名的对联是明代潮人才子林大钦所写的一副对联,上面写着“日增人寿,春满劳乐”。
春节期间,潮汕另一项颇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是“春生”(春生,一种三四层的带盖竹篮,一般成双成对使用,故又称“春生”)。发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辈要给晚辈钱,能挣钱的也要给长辈寄钱。大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拜年,往往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早饭后,他们每个人都给亲戚朋友拜年。潮汕俗话说“初一初二有拜年之意,初三初四无意拜年。”都说越早拜年,越能看出它的诚意。
潮汕人回父母家
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们回娘家,和丈夫、孩子一起拜年。女儿回娘家,必有一大包饼干糖果,由母亲分发给左邻右舍,如同过年的情景。如果家里有很多女儿,而这些女儿没有在同一天回来,那么我们就必须一次分享一个。礼物挺薄的,就四块饼干。但是,它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感情。真正的“礼轻情意重”是什么,表达了姑娘对乡亲们的思念。女孩子回家,如果家里有外甥,姨妈又要出钱。虽然她在大年初一给了压岁钱,但这一次有了不同的意义。这种习俗被潮汕人称为“吃宵夜”。顾名思义,只是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潮汕地区的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的开始,潮汕人往往将其视为新年吉凶的标志,所以新年期间有很多“禁忌”。语言方面,凡是“破”、“坏”、“无”、“死”、“光”、“鬼”、“杀”、“病”、“痛”、“穷”等不吉利的词,都是忌讳说的。还要避免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不中头奖”,预示着疾病和凶灾。所以,即使这一天孩子遇到了麻烦,也不要打,不要训斥,免得哭个没完。行为方面,端杯、端盘、端碗、端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碎。当你不小心打破它们时,取水只是一种形式。禁止扫地的习俗正逐渐被消除,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人往,地上有大量的纸屑和垃圾。不清洗真的很害人。所以从讲究卫生开始,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的禁忌习俗并不是很讲究。
这一天不允许债权人前来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对借贷双方都不吉利。也要避免从别人口袋里拿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把口袋掏出来,可能会导致一年被“掏空”的危险。
避免死人和葬礼,因为会给家庭带来厄运。同时,不要在这一天理发,因为人们总是在这一天把理发和葬礼联系在一起。这一天,甚至禁止杀生。杀戮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难。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了快速的食欲而毫无顾忌的去吃新鲜的食物。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认为会导致常年生病,不断吃药。初一早餐不吃肉有几种方法:一种是这顿饭吃得快,作用等于一年;另一个比喻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完)
湛江的春节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地方特色。一般来说,农村从准备到春节结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准备,包括装修房屋,购置家具,添置新衣,采购各种年货。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鞭炮,一年赚的钱大部分都用来过年了。
2008年的29号或者30号,最热闹的场景就是杀猪,池塘抓鱼,赶年夜饭,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晚上,家家户户都贴出了“年红”,既有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大多数对联都与财富等有关。军属烈士家属在大门口张贴民政部门颁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摊张贴“吃饱饭”、“六畜兴旺”。团圆饭后,是压岁钱。12: 00,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普遍流行三大禁忌:不杀生,不倒水,不扫地。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习惯禁食。大年初二,我开始走亲访友。你来,我就走。这一时期,大部分村镇都有舞狮、游魂、游行、大戏、武术表演、球类运动,各种民俗活动持续半个多月。
肇庆人过年喊累。
肇庆人在庆祝春节方面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比如:炒角,煮蒸棕,光是煮蒸棕就能让人累。家里的女人要花半天时间用一大盆花洗几十斤重的糯米。如果是一个大家庭,可能有几百公斤重。准备好肥肉、黄豆等食材,把预先洗好的冬叶铺在桌子上,先把糯米放在上面,然后中间放一块肥肉和少量黄豆、绿豆,把冬叶合紧,包成金字塔形,用草扎好,留个把手。这就是结局。蒸的大小和各家的习惯有关。一般来说,农村的馒头一斤多,城市的有7、8两,几十斤糯米就是几十个馒头。不要以为包装完就完事了。其实最暖心最费时的工作就要开始了——煮、包、蒸。
如果前期的工作是女人做的,那么做饭的工作就是男人和孩子的事了。肇庆人特别需要熬12个小时。也许这并不讲究,但是这么长时间不煮,就很难煮了。几十块蒸熟,放进一个巨大的铁桶里,就像一个大汽油桶。里面灌满清水,放上用石头和砖块搭建的临时火炉,点燃通常用木头疙瘩做成的柴火,这样可以慢慢燃烧几个小时,才需要灌满柴火。煮了十二个小时,看火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肇庆人特有的过年享受。为什么?看完你就知道了。包好煮好,香味四溢,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主食都是自己做的,邻居送的。冬叶的热气被吹走了,冬叶和糯米混合着肉的香味挂满了灯笼,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房间,一室欢乐欢快。肇庆人的淳朴、热情、勤劳,就像这敦实的香的热气腾腾。
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春节前,走在肇庆的大街上,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每家门前都搭了一个临时的砖灶,灶上煮着一个巨大的铁桶。一家人围着看火,大人抽着烟,偶尔添块柴生火,孩子围着。寒风被炉火和翻滚的蒸汽赶走了。孩子们胖乎乎的脸都被火焰烧红了,眼睛睁得大大的,听着大人讲秋月春花、仙女下凡、大闹天宫的故事。这一幕如今在肇庆市区已经绝迹,但这份独特的记忆依然温暖着许多肇庆人的心。
当时外地人都说肇庆人过节累,求吃苦,但肇庆的男女老少都盼着过年。他们比任何人都想重温温暖的家庭团聚,跳动的火焰和充分的疲劳。现在的回味,让很多肇庆人从丹田中感受到温暖,鼻子酸酸的,眼睛湿湿的,重新定了心。啊?一声叹息,美丽淳朴的民风,肇庆人民心中永远的净土。(完)
高要县春节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是高要县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做“水果蒸饺”。除夕夜。俗称年夜饭,居民门前贴红色春联,室内张灯结彩,摆放几盆橘子和鲜花。在那天晚上,我们吃团圆饭,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围坐在一起看新年,成千上万的鞭炮爆炸。大年初一,旧俗不出门,不扫地。农历大年初二叫“开年”,杀三鸟准备生菜大蒜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人们穿红色和绿色,街上挂满了彩旗。非政府组织舞狮庆祝新年,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亲戚朋友互相拜年,送蒸果、油角、包头果等。遇到亲戚朋友和孩子,就奖励红包(福利)。熟人见面,互道吉祥话。新婚夫妇向亲戚拜年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礼仪。
封开县春节习俗
春节是封开县最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这一天,外出的人回家团聚。一般来说,人们的节日活动是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陆续进行的,他们会做大量的室内外打扫和准备年货。女人们忙着包年糕,蒸年糕,迎接新年。2000年时以糯米糊为主,有时也有糯米糊、甜糕和裹着蒸花生、芝麻的“沙酥”(米粘制品),还有炸糖圈、炸酱(北空心,南实)。解放后,煎饺、馄饨、汤丸依然流行。除夕之前,有送灶神的习俗。农历12月23日,灶王爷被送上天,除夕,灶王爷被任命为皇位。迎接灶王爷要准备三样祭品和酒礼。传说灶神要向玉帝报告这家主人的情况,所以人们都很尊敬灶神。每到初一、十五,他都要烧香祭拜,希望灶神在他上天堂的时候为他美言几句。除夕夜,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买肉杀鸡,准备丝粉、腐竹、针菜、香信等祭品祭神。对于晚餐,家庭有丰富的桌子和饮料的“团圆饭”。在许多农村,习惯上全家人围着大厅里的火盆直到天亮,这被称为“守岁”。炉子用谷壳或柴火点燃,通宵燃放烟花,点燃“长明灯”,以示“长庆”之恩。很多地方也习惯保留“隔年饭”,以示“一年有余”。零点开始,燃放鞭炮“迎新年”。城市里的人们也走上街头散步,这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好运”和“好运”。烟花爆竹继续在城乡燃放。
大年初一早上,有的地方习惯吃甜汤丸和面条,有的地方习惯整天吃素不吃肉。当年轻人和老年人第一次见面时,他们都行礼鞠躬,互祝好运。年轻人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和糖果。各家都有茶点、香烟、糖果之类的招待客人。每个人都穿上了新衣服,中村中的街道上挤满了行人,喜气洋洋。大年初二,很多地方都习惯杀鸡拜神。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吃素食的人会在这一天有一场丰富的盛宴。从此,各地都习惯了互相走访,走亲访友,城乡呈现出一片喜庆的气氛。舞狮队、舞龙队、八音鼓乐队进城过年。受礼者要准备好茶叶、糖果、香烟,热情接待。还有舞狮、武术表演、鞭炮、红包等。,看热闹的场面人头攒动。金善白马舞、五马巡舞、泗客采茶戏等传统民间节目在四个乡巡回演出,并在双木和邻近的广西苍梧县等地演出。农历七月初七是“人节”,人们一般不出门,也不走亲访友。许多地方都习惯在元宵节吃汤药,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县城的南丰、金庄王比元宵节高,比除夕、大年更热闹。渡头城西庙当日举行炮会,许多商户或居民合作准备金猪(即烤猪)拜菩萨,祈求神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住钻石,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祝福邻里居民繁荣昌盛,六畜兴旺,人民安康。枪场内外,人山人海,年复一年。
河源客家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农历十二月,男人想方设法多找点钱买年货,女人多砍柴割草,为过年做准备。12月25日是“入年”,俗称“鬼锁山门”。女人们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迎接新年。农历65438+二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赶“年货”。不可或缺的年货如下:
唐川蔗糖产于龙川、河源和紫金。特点是粘性强,适合做年糕,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几百斤。新衣服。每个人至少应该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买一双新袜子。米饭。一般来说,每家每户至少要有一个月的口粮,第一个月之前不允许有噪音。以前没有碾米机之类的加工机械,全靠手工加工,很重,大多要苦战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年糕。它是将糯米或糯米煮熟晒干,然后与沙子混合放在铁锅里炒,或与蔬菜一起炒,称为炒饭。然后将川糖炒成浆状,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入糖浆中,搅拌均匀,捞起,放入用盘子做成的木架中,整平压实,用刀切成长方形的小块。炒年糕吃起来又甜又脆,大人小孩都喜欢。炒年糕很有技术含量,不仅食材要按比例,炒浆的时候还要注意“火候”。如果不好,就不会变成一块,反而会变成一盘散饭。一般来说,一桶米要兑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注意“温度”有经验的人把一碗清水放在炉子上,川糖炒到一定时间就会开始凝结。用竹筷子往清水里滴一点糖浆。如果已经成了“松子点”,马上把锅底的火苗熄灭,把炒饭放进锅里不断搅拌。用手试试。如果很粘,可以出锅把炒饭倒在木框里抹平压实,直到凝固,然后用刀切成小块。油果。又称“锅贴”。油果的制作比较简单。先将糯米磨成粉,每斗糯米拌入2.5斤川糖。把糖熬成糖液,用糯米粉搓匀。摩擦的时间越长,它就变得越柔软。揉成粉球后,揉成乒乓球大小的粉球。表面粘上白芝麻,然后放油锅里炸到深红色。蒸炒牛油果在过年的时候当酒用,是过年每餐必不可少的食物。
粉皮。将糯米磨成米浆,加入配料如大豆、芝麻、花生等。,将米浆倒入铁勺中,放入油锅中炸,炸至暗红色。油炸粉丝味道酥脆,它是咸宜客人的食物之一,无论老少。
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与炒饭相似。以芝麻、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炒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花生仁搅拌,倒入铁盆中,整平压实,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
以上材料是每个家庭必备的,都是自己加工制作的。此外,橘子、瓜子、饼干、糖果也不可或缺。近几年预计市场上购买的居多,数量不多,主要是招待客人。
一般在“年关”(农历十二月二十五)之前基本会准备好上述材料。
农历12月25日是进入新年的定义日,也就是说12月25日之后,就进入新年阶段。出去打工做生意的人要回来。农历12月25日到30日这几天最紧张。男女老少都忙得不亦乐乎,主要从事以下春节后的准备工作:
扫房子“进入新年”后的扫房子是不平凡的。是立体清洁,全家人一起做。经过彻底的打扫,室内室外,窗明几净,人的心情无比舒畅,处处呈现出一派旧布新的景象。
磨豆腐、鱼干,杀猪、鸡、鸭等。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开始走访磨豆腐。大多数农家门前都有小鱼。农历12月27日、28日左右,所有的鱼都放出来抓鱼。一方面要用来做菜,另一方面也方便春节后挖来做肥料。同时,开始杀猪。一般人过年用30-40斤猪肉,也有人一家一户杀一头大猪过年。主要目的如下:1 .作为给亲朋好友的礼物,每家都要送两三斤猪肉,尤其是公公婆婆家送的肉,新婚公婆送的猪肉数量更是可观,否则会被嘲讽为“孤魂野鬼”。
一家老小忙到12月30日,年货物资都准备好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尤其是孩子其乐融融,吃得好,穿得好,没有被大人骂来骂去。外出经商或工作的人,最晚也要在除夕夜回家吃“团圆饭”。这一天也是最忙的,我不知道如何做每个人都想做的事情,但每个人都很高兴,充满了春风。农历12月30日,也叫除夕,这一天必须做的事情有:
用柚子叶洗澡。早上采摘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都把柚叶放在锅里煮,每个人都要用柚叶洗个热水澡,寓意洗去污秽,“贫穷”“腐朽”,干净利落地进入新的一年。洗完柚叶,穿上新衣服、新帽子、新袜子、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脏衣服当天洗。所以洗柚叶洗澡,包含着旧布旧新的意思。这种习俗一年比一年淡了。
送厨神。提前从镇上买回灶神雕像,记下厨房空间(记下家人姓名年龄),准备金元宝、香烛、三祭、酒、素果等供品,在厨房旁设一张“八仙桌”,将供品摆放在桌上。全家老少聚在灶神雕像前行礼,诚心诚意地送灶神回天述职,祈求灶神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保佑消灾消灾,来年财运亨通,家庭平安。一般人们在祭拜祭品时,只会向灶神祈祷几句“保佑消灾,保佑一家平安”之类的吉祥话。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也要郑重祭祀,念悼词,悼词是这样说的:“只有君主还是一家之主,他是五祭之首,所以烹墓烹厨没有什么亵渎的;家庭的繁荣完全取决于支持。我们平日感恩,今夕恭敬有报,倚神而行,俯视忧患,保幼安老,助增幸福。尚义。“除了少数老人,这种习俗已经不被接受了。
敬我们的祖先。腊月三十早饭后,凡是当年加男人的,都会派人到祠堂打扫卫生,粉刷祠堂的墙壁。下午,人们带着礼盒、三祭、鞭炮、金元宝等礼物前往祠堂。礼炮过后,放鞭炮,有的放长矛。每到除夕下午,祠堂里香火弥漫,鞭炮声一直持续到黄昏。这种习俗近年来也逐渐消失了。
贴春联和年画。前后门贴红色春联,门楣贴“李”,门板贴“门神”或“幸福”“吉祥”等字样。厨房、牛棚、猪圈、鸡舍、厕所等。还应贴上红纸“桃符”,红纸上写着“财运亨通、丁兴旺”、“六畜兴旺”等字样。大厅、卧室、客房都贴上了年画,一派欢乐的景象。
吃顿团圆饭。除夕的团圆饭是最隆重的家庭聚餐。规则有很多:一是分离的儿子要在除夕夜回到父母身边吃“团圆饭”。第二,座位数。年纪大的一定要坐,然后按辈分排下来。同时,上层座位要预留几个空座位,放一些空碗筷,以便让已故的祖先回来团聚,以示对祖先的尊重。第三,所有准备好的年菜都要一碗面面俱到,多菜用大圆桌,以示丰富。第四,开环。平时父母不允许孩子喝酒,但是除夕的团圆饭上是禁止的,孩子也可以破例喝酒。第五,禁忌。男女老少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有人担心孩子遵守不了,就提前在食堂墙上贴了一张写着“孩子的话,一切免谈”的红色纸条。不要摔碗和筷子。如果你不小心掉了碗和筷子,在清理的时候念“祝你好运”。如果打碎一个碗,用红纸包好,放在不显眼的高度。吃饭时,晚辈要向长辈敬酒,祝老人长寿。全家老少都彬彬有礼,说话和蔼可亲,充满了团结和睦,尊老爱幼。
发压岁钱。压岁钱也叫“利”。老人给孩子压岁钱,要把新的纸钱装进红纸袋里,一张一张地分发。晚辈也要给长辈送“好处”。孩子可以自己支配钱,父母不干涉。
洗盘子。按照祖训,新年第一天不能吃肉,要吃素。所以除夕夜的家宴结束后,所有的餐具都要清洗干净,不能有肉,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尊重。所有属于动物的肉都存放在一个地方,用纸条封好,叫做“封年”。这样客观上对胃有好处。
团圆饭后的守岁,屋内到处点着油灯(煤油灯),整个屋子彻夜灯火通明,称为“点灯”。家人聚在一起品尝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长辈给晚辈讲家族史、民族史,教育晚辈牢记祖训,继承祖德,勤政持家,团结和睦。讲完家族史、民族史,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放烟花,不能早睡,称为“守岁”。一般孩子们要到午夜才能入睡,那时他们打开大门,放鞭炮迎接新年。有的人干脆闹到天亮。
打开大门。正月初一的凌晨(也就是零点)是送旧迎新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开门放鞭炮。此时,每个角落都能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鞭炮真的很多,很热闹(近几年河源市区和部分县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一般是长辈开门,开门的人要大声喝一声:“开门大吉。”大厅,厨房大厅,大门和小门点燃大红色蜡烛烧香和崇拜,以迎接新年和财神。
在新年这一天,所有年龄的人都早起。根据传说,这一天不早起意味着不好的一年。起床后,刷牙洗脸。女人去厨房准备早餐。事实上,米饭和素菜每隔一夜就做一次。再加热一下。那人捧着装满糖果、年糕、金元宝、香烛的素箱,等着到祠堂祭拜。祠堂的祭坛上摆满了各种素食,老老少少行礼,仪式结束后回家吃早饭。大年初一的早餐、午餐、晚餐都是素食。素菜包括腐竹、粉条、金叶(黄花菜)、木耳、豆腐皮、蘑菇、芹菜(象征勤奋)、大蒜(性价比高)、洋葱(聪明)等。虽然没有鸡鸭鱼肉之类的肉,但是也很丰富。
新年快乐。早饭后,父母带着孩子到长辈家拜年,见到长辈鞠躬行礼,送上“李”,祝“长命百岁”“新年快乐”。长辈们也回礼,把“李”和糖果发给孩子们,并祝愿年轻一代“家庭幸福,万事如意”。那些年资高、年龄大的老人,被晚辈几乎整天上门拜访搞得不知所措。虽然很累,但也很自豪,很欣慰。同辈见面互相祝贺和祝福,并互赠“礼”和糖果。大年初一见面,切忌请病假、讨债,否则不仅无聊还会引发纠纷。农历大年初一的禁忌也是最多的。除了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换衣服,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在河里挑水,不能放牛,不能养猪,不能鸡鸭,不能打骂孩子,不能破土,不能家务。出了事,你会记一整年,所以新年第一天做事要特别小心。
在农历新年的第二天,也被称为“年关”,人们一般不出门。当天开始吃肉。
除夕的第三天,也叫“穷人节”。一大早起床,全家人就要开始打扫卫生,俗称“扫贫”。清扫得越干净越好。如果地上有一点点纸屑,就会被认为是“穷”。简而言之,所有的垃圾都应该被扫地出门。打扫卫生时还要念“穷鬼出门,财神进来”打扫干净的垃圾被收集起来送到离家很远的野河边、路边,点燃放鞭炮,表示“穷鬼”已经被赶走了。大年初三扫地虽然含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符合卫生要求。大年初一初二不准扫地,垃圾堆积很多。大年初三来个大扫除也是合适的。因为大年初三是“穷人节”,全家老少都不出门,去拜访其他家庭。如果不小心进了别人家的门,就会被当成“穷光蛋”,不吉利,不得人心。因此,在大年初三,人们一般不会进入其他家庭。特殊情况必须上门的,要把主人叫出来说话。客人自觉不进来,主人也不会请他们进来。
大年初四,女人们开始带着猪肉、年糕等礼物回父母家走亲戚。大家一起走,一路有说有笑,好不热闹。男人开始进行娱乐和体育活动,也被称为“制造新年”和“从事新年”。传统民间文艺的主要目的是“舞狮”、“舞龙”、“打灯笼”。大年初五过后,开始陆续上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