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有哪些节气?
▲敦煌天妃”“有金像,三尺离地,宝盖,四面挂金铃七宝珠,飞艺妓乐,望云表。”——《洛阳伽蓝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石窟的创造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朝,历时一千多年,直至元末。在敦煌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几乎所有的洞窟都有飞天。由于朝代更迭,中西文化频繁交流,敦煌天妃千年来的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变化。比如敦煌飞天的鼎盛时期,也就是整个唐朝,敦煌飞天的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是一个完全的中国飞天。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美《敦煌飞仙》诗:“手握莲花,空蹑太空。霓裳拖一条宽腰带,飘上天。“飞行是怎么产生的?从北凉、北魏、西魏到宋、西夏、元,历经近1000年,敦煌莫高窟的绘画、雕塑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继续上周的话题,和大家探讨一下大漠深处“飞天”的传说——隋朝:飞天是最艺术化的创作,基本上是中原式的女模。隋朝建立刚刚30多年,隋文帝和隋杨光都信奉圣佛,这一时期佛教如日中天。莫高窟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修建了100多个洞窟,是这个古迹最闪光的部分。此时敦煌飞天数量剧增,所有洞窟都绘有飞天,敦煌飞天艺术达到顶峰,这也与朝廷大力倡导绘飞天有密切关系。根据历史记载,杨迪皇帝特别喜欢在空中飞行。在他的宫殿里,他请工匠为他创作了“在天空中飞翔”。他在门上挂了一幅窗帘,并用木雕装饰。经过机械传导,天上的飞行可以上下升降,滚动的锦帘升起。敦煌的飞天画在隋代达到顶峰。在天空中飞翔,不仅画得美丽多彩,而且奔放自由,显示出动感和活力。它完全摆脱了西方画风的影响,取而代之的是中原技法。天妃的创作生动,布局多为群体,首尾相连,各有姿势。天妃基本上是中原式的女性身材,或者说脸型清瘦,身材修长;或者富于肌肉与美感,婀娜多姿,眉宇深情。天上飞的动态多变,斜立、起飞、俯冲,不拘一格。有的洞窟四壁,四周洞窟绘有飞带,以天宫围栏的壁纹为分界线,用飞带代替过去的天宫艺妓乐,如莫高窟244、390窟,这是隋代飞带变化的特点。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在莫高窟第276窟,有一架弹跳的竖琴(音:孔后,一种古老的传统弦乐器,形似竖琴)漫天飞舞。莫高窟弹琵琶的图案很多,只看到这个例子。弹跳乐器是违背人体自然规律的,是想象出来的艺术造型。隋代的飞行形式丰富,绘画技法日趋成熟,造型不是以线为主,而是线与色并重。大量的色彩布局,色彩强烈,效果极强。此外,飞翔的天空被多种颜色排列的火焰图案衬托,绚丽而富有想象力。飞团的构成让人感觉隋朝的洞窟令人眼花缭乱,确实是一个飞行的世界。▲天妃群(隋莫高窟第305窟东坡)藻井外,一群天妃人穿行在天花的浮云中,姿态潇洒,不拘小节。造型呈现世俗化,有的像少女一样扎着双髻,有的像和尚一样穿着右手袈裟,服饰有长裙、袈裟、裙子、长腿裤,五花八门。▲天宫季乐天妃(隋莫高窟第390窟南壁)绘有绕洞飞翔,或捧花,或吹笛击鼓,姿态优美,造型准确,节奏感强。这个洞穴是隋代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壁画。▲献花季乐·天妃(隋莫高窟第420窟西龛内)在火焰图案背光上方的三角形空间内飞翔,一丝不挂。有的人捧着花盘撑着,有的人弹着蛐蛐、琵琶、笛子、笙,五颜六色。画法是用粗黑线画脸,头发和皇冠不用粗线勾勒,形成奇特的画面效果。▲反弹飞上天(隋莫高窟第276窟顶北坡)。飞头扎双髻,背部摇曳,动作逼真,飘带飞扬,形象潇洒。敦煌壁画中玩背的形象只有一个例子。▲隋代天妃(隋莫高窟第401窟北龛顶)佛宝盖一侧的天妃,头戴宝冠,隆胸细腰,具有女性身材特征,手持一朵莲花或一盘散花,在空中祥云中盘旋,自由飞翔,五彩缤纷,温馨无比。在龛顶刻画许多飞天,是隋代洞窟的特色。敦煌最好:修建莫高窟最频繁的朝代,隋朝是修建莫高窟最频繁的朝代。据不完全统计,仅38年前隋朝就在莫高窟修建了100多个洞窟,其中新建101个,北朝重修5个。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十六个朝代,180多年,现存洞穴只有36个,只有隋朝的三分之一。鼎盛时期:唐朝和五代(618-959)统治中国近300年,其间佛教达到鼎盛。唐朝分为两期,以吐蕃占领敦煌为界。初唐时期,国家兴盛,石窟壁画绚丽多彩,风格清新爽朗。唐朝后期,范晔占领了敦煌。由于范晔人也信佛,唐代文化根深蒂固,艺术风格一脉相承,变化不大。从唐代到五代敦煌艺术进入了一个成熟、定型、程序化的时期。唐朝:飞天化为宫娥的唐朝,是一段有着近三百年世俗习俗的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强大的国力为佛教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或自身信仰对佛教的倡导和支持,直接促进了佛教的繁荣。敦煌石窟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局面,现存唐代洞窟236个,占全部洞窟的一半。此时壁画中的飞天,是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朝之后,完成了中国近三百年进程的飞天。它的基本形象是菩萨服装,女性形象,特别是受盛唐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他的画法从浪漫夸张到写实,从天人合一到可爱的龚鄂* * *,粉壁画完全进入了人物画的范畴,笔法工笔,重色平画,形象生动。唐代出现了内容丰富的巨幅画面,反映了当时以皇帝为中心的宗法制度,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满足了统治者的权力欲。从某种意义上说,改画也是皇权的视觉象征。由于改画的渲染,宗教气氛被淡化,佛教观念中的抽象和神秘变成了世界的现实,一下子增强了世俗性。天妃在造型上贴近现实生活,甚至把天妃画成了女性最时尚的写照,完全成了中国仕女画的写实,具有鲜明的中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不仅如此,天妃的脸也变成了中原的脸,而西域的形象也消失了。天妃的基本特征仍然保留着,那就是半裸、光膀子、赤脚和用手镯装饰。代表性的石窟有莫高窟329、331和320。▲双飞天(初唐莫高窟西龛321顶)身轻体飞,体态婀娜,长裙裹脚,围巾一条,眉色艳丽却又平和快乐。装修华丽可见,华丽别致。这就是敦煌壁画中著名的飞天。▲漫天飞舞的散花(初唐莫高窟322窟西龛顶),飞花头梳髻,修眉细目,四肢柔软,一手持莲花,一手散花,姿态生动,似女子;而且鹅蛋脸上画着两把小胡须,应该是给男人化妆用的。▲看沧桑中的飞天(盛唐莫高窟第217窟北壁)看沧桑,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之上,浩瀚的天空中飘着各种带幡的乐器,飞天随着音乐的旋律在亭台楼阁间穿梭,轻如燕子,祥云,描绘着佛经中所说的仙境。赋予静止的建筑以运动感,这是这幅画的成功之处。▲散花飞(盛唐莫高窟第320窟南壁)四体飞在阿弥陀佛宝盖上空盘旋,来回张望,挥手散花,生机盎然,喜气洋洋。姿态强,飞行感强。“黑飞”是颜色变化造成的。这幅画是敦煌最引人注目的飞天杰作,在现代装饰和工艺品中被广泛引用。▲向天献花(唐代莫高窟第39窟西龛内),天空肌肉骨骼饱满,如宝石一般。一手拿着莲花瓣,一手拿着牡丹苞,飞了下来。线描流畅有力,色彩斑斓,层层叠染,金线沁人心脾,表明盛唐天妃已进入工笔仕女画范畴。▲漫天飞舞的散花(中唐玉林石窟第25窟北壁)双手捧花在云中飞舞,皮肤丰满白皙,是典型的中唐少女形象。毛巾带卷卷自如,线条圆润,红裤绿带与绿叶红花相映成趣,色彩明快简约。▲季乐天妃(161晚唐莫高窟南坡)天妃手持乐器,有腰鼓、鼓、琵琶、海螺等。为了使构图丰富而不单调,一个飞翔的头部向下倒置,也表现了天空的辽阔和飞翔的自由与欢乐。敦煌之最:莫高窟建窟数量最多的朝代。据唐太宗元年(公元698年)李克让《重修莫高窟碑》记载,秦建元二年至唐太宗元年,莫高窟内建有1000多个洞窟。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唐代洞窟232个,几乎占现存洞窟的一半。唐代是莫高窟历史上石窟数量最多、现存石窟数量最多的朝代。五代时期:飞行飞机数量减少,造型单一缺乏新意,逐渐转向中原衰落,北方大部分地区被少数民族占据的五代时期。只有敦煌保持了汉族的地方政权,保持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此时敦煌石窟壁画强调的是各种变化,把原来大规模的变化变得更小更复杂。甚至一个石窟有十余处变化,失去了整体感和雄浑感,飞画也进入了衰落阶段。首先,由于密宗画的兴起(密宗崇拜弥勒佛和观音信仰),飞天洞的数量大大减少,有些洞穴甚至不画了。在绘有飞天的洞穴中,飞天在壁画中的比例也明显减弱。五代还在飞的典型洞窟有莫高窟468,61和100,98。其次,由于此时壁画的世俗化,大量的市井生活出现在游记地图和改画中,影响了天妃的创作,使得天妃的形象像是当时女性的写照。天妃看起来全是女性,单发髻,美丽的脸庞,微张的嘴唇,优雅的举止,优雅的围巾,一副净土仙子的模样。其形象虽仍保留唐代画风,表现出工笔仕女画的风格,但远不如唐代丰富。五代的绘画风格是晚唐的延续,焦墨的微染壁画技法在莫高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画色彩鲜艳,勾线强烈。飞天图也用到了这种手法,使得人物的处理非常精准。但技法上的强大表现力并不能掩盖艺术上的苍白,从晚唐到五代,飞画已经趋于程式化,具有创新意境的优秀作品锐减。▲漫天飞舞的散花(五代莫高窟第468窟西墙)漫天飞舞的是菩萨装束,一手拿着莲花,一手舔着花蕾,仰卧在彩云中翩翩起舞。此时,敦煌的飞行进入了程序化和单一的风格。这幅画虽然工整,但云彩、飘带、服饰甚至面部表情都趋于模式化,缺乏活力。▲散乱的飞天(五代莫高窟第61窟后屏)两个飞天横飞,上有华丽的服饰,下有双髻的少女。她脸型丰满,双手散乱,衣着朴素,苍劲活泼。脸颊和身体皮肤晕染着红色,线条清晰流畅,继承了唐代的画风。衰落期:宋代、西夏、元代(960-1368)宋代、西夏、元代属于敦煌壁画晚期,这一时期的飞画进入衰落期,壁画上天宫优美动人的乐舞也随之结束。宋代:飞画趋于程式化,缺乏生命力。在宋代壁画中,飞画的整体趋势是逐渐衰落的。不仅飞画数量减少,造型也缺乏生气和精神,有的甚至性格软弱,飞不起来,缺乏韵致。究其原因,一是连年战乱,难以唤起人们的欢乐心情,修建石窟的财力也受到了影响。二是提倡弥勒、观音信仰的密宗的兴起,很少出现在雕像中。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主政敦煌地区的曹石沿袭北宋朝廷的制度,在瓜州设立画院,使得飞天图程式化,缺乏独创性。敦煌画院建院初期,在线描造型上大胆、豪放、丰富、多变,特别是在人物面部的刻画上,笔法刚劲、眼神明亮、内劲十足。但在曹之后,线描变得软弱无力,缺乏艺术修养,但整体效果却表现出画院的统一,严重程式化。庭院壁画中的飞天,一般都是圆圆的,浓眉大眼,身材婀娜如少女,菩萨装,斜披丝巾,饰以条纹的飘带。造型多以线取胜,线条刚劲流畅,人物基本勾勒。只画了装饰品、裙子、毛巾,颜色以石绿、赭石红为主,冷艳温暖,素雅。典型的例子有莫高窟第7、6窟的天妃和玉林石窟第2、6窟的。莫高窟第7、6窟绘于环形石窟周围的天空。但此时的飞流不够动感,在用线上相当娴熟,是学院画中的杰作。▲持珠飞人(宋莫高窟第76窟北壁)圆脸飞人,长眉,宝冠,高髻,大围巾,长裙,双手捧金摩尼珍珠。造型优美,绘画细致,是宋代的杰作。▲佛宝盖天妃(宋玉琳石窟第26窟北壁)。两岸佛宝盖在净土上变化,绕云飞舞。他的脸又短又圆,像个女孩子,额头上长着吉祥的痣,后脑勺扎着双髻,手里拿着花。墨线钩的轮廓以石绿、赭石红、白为主,风格鲜明。花环和檐篷的辉煌是五代人的遗产。▲手持天上明珠(宋莫高窟第76窟南壁),两人飞天* * *手持大摩尼宝珠。天妃的服装很华丽,而且有许多珠宝。它的造型和钩线都体现了时代的风格,颜色都比较冷,以蓝、绿、灰为主。西夏时期:西夏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外形飞扬,民族风格多样。12世纪初,党项和甘州回纥为争夺河西走廊发生了长期战争。党项军攻占甘州,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当项占领河西走廊后,建立了大夏王国,在短短的200年间建立了独特的西夏文化。西夏文化受中原汉族、辽、金、回鹘、吐蕃等农牧文化的影响,有独特的写法。回纥和西夏时期,敦煌地区新开的石窟不多,大部分都是重修的。在莫高窟和玉林石窟,留下了精彩的文物,反映了维吾尔和党项艺术的装饰特点。比如西夏洞窟,常见的壁画风格是群花千佛,腿短、人体短,具有西夏造型的特点;受维吾尔人影响的洞穴中的彩绘曼荼罗。从此时画出的飞天也可以看出这个特点。▲季乐·天妃(西峡玉林洞10洞顶西坡)头高髻冠,头轻面圆,丹凤眼,斜袍裙。弹琵琶,弹古筝,生动和谐。人腿短健康,有西夏造型特点。精细的线描和淡淡的色彩是西夏的杰作。▲季乐天妃(西峡玉林洞10洞顶西坡)二体季乐天妃高音冠,长裙。一面回首吹凤笛,一面高举拍板求和,惟妙惟肖。乐器栩栩如生,与人体比例和谐。▲献花舞天(西夏莫高窟327窟顶南坡)华丽的吊帘下,供奉着两具飞天的尸体和一束鲜花,每一部分都解释得清清楚楚。画面装饰豪华,但彩云画得太程序化。元朝:密宗盛行,天妃逐渐消失在天空。元朝时,蒙古人统治敦煌地区,莫高窟和玉林石窟很少修建和重修石窟。元代流行密宗,分藏汉两种。藏族密宗艺术中没有飞天,汉族密宗艺术中飞天也不多,元代莫高窟第三窟观音经上角有四个飞天,北壁观音经上方的两个飞天更为完美。一个是黑发,双髻,头上簪花,高鼻大眼,胖身长裙,另一个是金发女郎,双髻,同样高鼻大眼,手持白莲花,乘云从天而降。两个身体在飞行中不对称,都有中亚和西亚民族的面孔。它们的造型相当写实,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他们就像两个道家的小仙女,没有佛教的姿态,在云中飞翔。在技法上,表现出浓郁的中原画风,构图饱满,笔触细腻,抑扬顿挫,堪称中国元代壁画的代表作。自元代以来,敦煌天妃逐渐消失在天空中。▲簪花天妃(元莫高窟第三窟南壁)飞上黄色祥云,脑后垂着双环髻,长鼻子,浓眉,面容刚强,手持一朵莲花供养千手千眼观音,十分虔诚。这种线描技艺在敦煌壁画中是一流的,千手千眼观音是密宗题材。▲金发碧眼的天妃(元莫高窟第三窟北壁)是一位金发碧眼,双髻长眉高鼻,一手持莲花,一手持长莲枝,从天而降,以千手万眼拜观音。周围飘着黄色的云,与毛巾带的紫色形成对比。天妃的造型具有西方人的特点。天妃,天宫之灵,集中体现了世界上最善良和最美丽的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和保护。天妃的审美基调是健康的,表达的是飞扬、开朗、乐观的趣味,这正是天妃艺术的生命力所在。穿越千年的敦煌飞天,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许多美丽的意象、快乐的境界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吸引着人们。正如段文杰先生在《在地球上飞翔》一文中所说:“他们没有随着时代的流逝而消亡,但他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壁画和工艺文本中,到处都有飞翔的形象。应该说他们已经从天上降到了人间,并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不断给人以启迪和美好的享受。◎本文转载自“CCTV4国宝档案”,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