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昆虫作文要拟人化。
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功能和用途的科学解释。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注重叙述、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注重阐明观点、驳斥谬误。说明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解释,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如何写好一篇论述呢?
首先,我们应该把握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写出来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是否让读者得到了具体而清晰的理解。比如参观动物园,要向年轻读者介绍长颈鹿。长颈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奔跑速度快和漂亮的条纹并不是长颈鹿独有的特征。长颈鹿的主要特征是它的长脖子。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雌鹿四米多高,雄鹿五米左右。最高纪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和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讶的是,它只有7块颈椎骨,与人类颈椎骨数量相同。长颈鹿的七块颈椎是一字排开的,这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的长度可想而知。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能抓住长颈鹿的主要特征,也算是比较好的论述。不然你不懂。
那么,如何把握特征呢?
首先,仔细观察。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把事情看清楚。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中学学生刘伟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其中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晨飞,对农作物有什么危害,写得清清楚楚,有理有据。这篇说明性文章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魏为什么写这么好的文章?这是因为他平时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可以自己动手实践,仔细观察。两年时间,他做了400多个标本,其中光凤蝶标本300多个,还有五六种* * *。在谈到经历时,他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尤其是头部结构很难观察到。我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范围很广,有蝴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有柳叶、梧桐叶、榆树叶、槐叶等。,还有草叶和花草树木...我经常随身带着放大镜、笔和笔记本,在上学和去公园玩的时候抽时间做一些观察,把主要的观察情况写下来。”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可能什么都亲身经历,说明文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相关资料,用前人总结的经验来验证。比如一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去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想把他介绍给同学。于是,他不仅写下了自己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本《故宫旅游地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就这样,他知道了:“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有500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面积72万平方米,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四周是一堵十几米高的墙,墙外是一条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在城墙的四个角上,有一座精致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明朝初年,为了建造这座宫城,我们曾经‘服务于十万工匠和数百万劳工’。故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上面提到的这些具体的人物和建筑特征,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甚至一种事物也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双胞胎兄弟,不管长得多像,都是可以区分的。抓住事物的特性,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从* * *,从一般中找到个性,找到特殊性。事物的特性往往是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比如,要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字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与法国相比,中国的面积比法国大十七倍。与日本相比,有二十五个日本;与英国相比,英国有三十九个;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的对比是具体的,生动的,有说服力的。
总之,要把握解释对象的特点,一方面靠亲身实践和细心观察,另一方面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也要仔细思考。学会比较,尽量熟悉自己要解释的内容。
第二,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说明文,不仅要把握事物的特点,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组织。按照事物自身的组织来解释事物,就是从复杂的情况中整理出线索,明确事物的特点和事物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所谓解释有条理,就是写作线索要清晰,层次要分明,想不到从哪里写起。如果倒着写,文章的线索就会紊乱,也会不清不楚。叶圣陶先生写了一篇关于景泰蓝制作的说明性文章,非常注重文章的组织。作者抓住了“制胎”、“掐丝”、“上漆”、“烧制”、“抛光”五个关键工序,详细讲解了每个工序的制作和原理。结构紧密,组织清晰。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的事情,比如介绍一个新品种;一种是解释抽象的东西,比如“世界是什么?”。然而,无论是具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解释,顺序就会清晰。
解释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外到内、从主要到次要来写,使读者容易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你学过《第比利斯地下印刷厂》一文,作者茅盾是这样介绍这个普通小院的结构的:
“这个院子和附近很多院子没什么区别,围了半个人。
高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个独立的小屋,有一口井;右边是
两个主要房间,每个大约10英尺见方,前面有一条走廊;主房间的下面是一个
半露在地上的地下室,是厨房用的,从一个小梯子下去。
——这样的庭院是当年第比利斯普通市民住宅的标准样本。
类型。
看完这篇文章,我们对这个地下印刷厂的定位,结构,样品有了很好的了解。
公式一目了然是因为作者是按照这个顺序解释的——从外到内,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有些同学在介绍具体事物的时候,没有事先梳理好脉络,按照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结果往往关系很乱,层次不清。例如,有一篇关于商品的文章写道:
“青年食品店卖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名酒。还有菠萝和橘子罐头!荔枝干,包括中华牌香烟、牡丹牌香烟、前门号香烟;有桂圆干、葡萄干、汾酒、竹叶青、清蒸袁宇罐头和世界闻名的茅台酒等。,颜色多样,品种齐全。”
这段话所列举的商品,既有一个概念,又有一个类属概念,既有平行关系,又有隶属关系。作者没有根据这些商品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总结和解释,而是想到哪里写哪里,层次和组织不清。本段应改为:
“青年食品店卖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名酒。罐头产品包括菠萝罐头、桔子罐头、清蒸鱼罐头等。干果有桂圆干、葡萄干、荔枝干等。,香烟有中华牌,牡丹牌,前门号等。名酒有茅台、汾酒、竹叶青等。各种颜色,品种齐全。”
一篇解释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仅要解释事物“是这样的”,还要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这就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由浅入深,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因到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量到质,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一步步深入解释。比如,鸟为什么会飞?人为什么会做梦?都属于这一类。如果是为了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按时间顺序。如果属于引进生产技术,可以按照生产程序来。只有根据事情本身的顺序来确定解释的顺序,文章才能写得清楚。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后,请做这个练习:
如果你有一个在北京上学的朋友,暑假想去韶山参观毛主席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我希望你能陪他去参观。但是,他不知道最便捷的方式,也不知道如何顺利找到你的家。然后,请你写一封信告诉他:你的家庭住址,从北京到长沙要坐几次车,到了长沙怎么找到你的家,你家周围有哪些可以辨认的特色和标志。请你的朋友看你的信,然后你可以在路上顺利找到你的家,而不用问它。
第三,说明文字的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
准确性:说明文字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要求语言准确,不能夸大或缩小。比如一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做得很好。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校绿化面积居全市中学之首。”这个写法不够准确。如果有人问“你们学校的绿化面积是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没有你的好?”这个学生恐怕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学校绿化做得很好,还来不及仔细调查研究。所以这句话可以改成:“目前我们学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好的学校之一。”加上“现在”二字,排除“过去”和“未来”;加上“一”就不是“唯一”了。这个比较准确。
语言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是最忌讳的。什么是“大概”、“差不多”、“可能”...是模棱两可的,用来解释事情的时候不容易恰当。《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一段话:“赵州桥横跨渭河...它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依然保持着当初的雄伟姿态...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约9米。”
这篇文章中的数字是近似的和精确的。因为赵州桥建于哪一年,史书上没有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一个大概的数字;赵州桥的长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仅说明有桥,也从这些具体而准确的数字中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时,一定要努力选择“最恰当”和“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简洁就是简洁、整洁,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情说清楚,不要重复、反应迟钝。比如这两句话里的“不着痕迹”和“不着痕迹”都是多余的,应该删掉。
为了使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申”和“暗示”有些学生习惯写记叙文,喜欢描写和描述,对写说明文是初学者,有时不得不“引申”和“暗示”。比如有一篇关于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的:
“我们不仅要学习松树不屈的品格,更要学习柳树生根的精神。”
写一篇抒情的文章是天经地义的,不必解释。反而是“画蛇添足”,不简洁。
通俗:语言的通俗,就是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个解释: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关注植被的兴衰、候鸟的来去等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并据此安排农事。杏花盛开,仿佛大自然在宣扬要快快耕种土地;桃花开的时候,似乎在暗示我们要赶紧种小米。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明白它在唱什么:“爷爷奶奶,割麦子插木头。”这样,花鸟歌唱,青草生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为物候学。
上面的例子是关于什么是物候学。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讲解具体生动。它明确了气候变化与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说明文的语言应该通俗,而不是生动有趣。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举例》中说:“说明文不一定是板着脸说话,但少不了一点趣味。”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非常有趣,晦涩难懂。例如:
(1)有了化学朋友,农作物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攻击了。
(2)蜻蜓被誉为昆虫中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天,蜻蜓经常在上海黎明或阵雨开始时成群结队地在空中飞翔。它像一架飞机,但它的飞行技巧远胜于飞机。
(3)“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正是种麦的时候。”这是华北中部一句流行的农业谚语。这句农业谚语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例(1)使用拟人化写法,读起来挺有意思的。把蜻蜓比作飞机是贴切而生动的,这使得所解释的东西容易理解。引用农业谚语,通俗地解释了节气与种植农作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