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结婚
在黄河三角洲,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有很多传说。
据说古时候关中不下雨,玉帝命东海龙王的龙子去降雨。龙子贪玩,卡在河里。有一个武功超群的年轻人,捡起悬崖上的“降龙木”,把河水搅浑了。龙儿被噎死,下了河,和小伙子较劲。龙子被降服,不得不撒雨。
第二,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天上的玉帝下令三年内不得向人间洒雨,但掌管天河的玉龙不忍心让凡人受苦挨饿,偷偷洒了一场大雨。玉皇大帝得知后,把玉龙打下天宫,放在一座大山下。他还立碑写道:“玉龙雨违反天道,应受永生之罚。如果你想重新进入凌霄馆,除非金豆开花。”为了拯救玉龙,人们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在晒金黄色的玉米种子时突然醒来。这玉米像金豆,开花了,不就是金豆吗?于是,家家户户炒爆米花,在院子里立案焚香,以求“开花金豆”。玉帝一见天下家家户户院子里的金豆花都开了,就要传话给玉龙,让他回天继续为天下造云造雨。从此,地球人每天在二月初二都有炒玉米花或炒豆花(俗称蝎子豆)来庆祝和纪念。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人民是由历史上的三大移民组成的,他们聚集了全国各地的风俗。所以,这里的二月二民俗丰富多彩,极其丰富,数不胜数。
刮水龙头。长期以来,黄河三角洲流传着一句民间谚语:“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我剃头。”当地人有一种迷信,认为我叔叔在正月里就死了。活着的人在正月禁止剃头。2月2日是个好日子,人们应该剃光头。幼儿正月不剃头,也是有“剃龙头,管龙毛,孩子活久了能发财”的道理的。另外,早年的二月二是私立学校开学的日子。这一天,年幼的孩子剃光头去上学。
“画龙回”“画龙回”,又称“画钱龙”。就是把炉灰从室外的井里取来,撒到自家厨房的炉子上,围着水箱。二月初二,村庄内外随处可见蜿蜒的“灰龙”。也有许多人把厨房的灰撒在“天井”(没有围挡的院子)或院子里围成大圈,中间撒些五谷杂粮,称为“囤”或“填仓”,他们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祈求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库满满的好年景。
崇拜神灵。二月初二是春节、元宵节之后的第一个重大节日,也是冬去春来,天气转暖,万物发芽的开始。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靠的是风调雨顺。传说龙掌管雨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自然对龙非常尊敬。在二月初二,只要附近有寺庙,人们就会去祭拜神灵,祈求神灵的眷顾。
撞上屋顶横梁。每年的二月二,当地人都会敲敲房梁,念叨着:“二月二敲房梁,蝎子蜈蚣就下不了墙了。”另外,从二月初一到二月初三,大部分女人不动针不动针,不洗衣服,不织布,不扫地,怕伤了龙眼和龙皮,惊扰了龙。
扫锅底,扫炕席,上“龙灯”。这一天,大家要扫锅底和炕席,念:“二月二,扫锅底,省火省柴。”"二月二日,全家老少扫炕席."同时,很多人会在这一天放“龙灯”。有的用芦苇或稻草绑船插蜡烛。还有人用萝卜挖小油碗,浇上一点食用油,点燃后放入河沟或海湾(大坑、池塘),为龙照亮道路。
所有熟食都用“龙”字。这一天,家家户户做好吃的,都带了“龙”字。吃饺子叫吃“龙耳”,吃面叫吃“龙须面”,吃糕点叫吃“龙麟”,吃爆玉米花、炒豆角叫吃“桂圆”等等。此外,还有在二月初一祭祀太阳神的习俗,有的用小米粉或粘米粉蒸成“太阳饼”。后来土地神的生日也包括在内,改在二月初二,称为“中和节”。
吃猪头肉。还有一种说法是二月二吃猪头肉。自古以来,猪、牛、羊一直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后来简化为三兽之首,猪头就是其中之一。宋代丘迟笔记中有一个故事:王忠岭平定巴蜀后非常饥饿,于是他闯入一个小村庄的寺庙,遇到了一个喝醉的和尚。王忠岭大怒,想砍了它。和尚无所畏惧,王忠岭非常惊讶,向他要食物。和尚呈上一个“蒸猪头”,并写了一首诗:“口短体肥,久食山中药苗。蒸的时候,芭蕉叶已经包好,熟了就用杏桨浇水。红的,清新淡雅,叫金气喘吁吁,熟的,软的,真的是如玉。如果没有毛根比较,毡根就吃藤。”王忠岭吃了蒸猪头,听了风趣独特的“猪头诗”非常高兴,于是封和尚为“紫衣大师”。猪头不仅是一道美味,也是转危为安、突飞猛进的吉祥象征。
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二月二”的民俗在我国自唐代就有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说:“二月二,天晴下雨,草芽生一会儿;轻衫细而马幼,十字满言。”宋朝定二月为百花生日,元朝称二月为青年节。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与古代天文学对恒星运动和农业节气的认识有关。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七夜的第一夜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正是春天来临的时候,所以古人把二月二视为春天的到来。此时恰逢雨水节气,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牛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