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气节的象征

1,文天祥

宋朝的外敌入侵可谓一波接着一波,敌强我弱。辽只对宋朝北部边疆构成威胁。金灭了北宋,一度出兵南下,但宋朝的半壁江山还是保住了。

当元朝蒙古铁骑南侵时,宋终于难逃灭亡的命运。然而,在南宋末年,并不是所有的宋臣都在等死。为了保卫祖国,他们或慷慨赴死,或从容就义,事迹可歌可泣。

2.夏韩明

1928年初,党员夏被党调至湖北,任湖北省委常委。因叛徒出卖,同年3月18日在武汉不幸被捕。3月20日上午,他被敌人押解到汉口裕记里刑场。

当敌人的执行官问夏他还有什么要说的时候,他喊道:“是的,给我拿纸笔来!”28岁的夏写道,“砍头不重要,只要教义是真的。杀了夏,,还有后来的人!”怒诗之后,慷慨赴死。

他的遗言被数百万人铭记。但很少有人记得,在他去世的前一年,1927年的春天,夏听到蒋介石反革命政变的消息后,痛心疾首地写道:“越是胆大妄为,越是会被杀。不斩蒋介石,何以谢天下!”一年后,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将“脊梁”二字烙进了中国的脊梁。

3.琅琊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易县琅琊山战役中,八路军5位英雄英勇抗击日伪军。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团、1军分区7连6班班长,副班长马宝玉,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军调集7万余兵力,对隶属于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平西(今北京西部)根据地进行了毁灭性扫荡。9月25日,约3500名日伪军围攻易县西南的琅琊山地区,企图歼灭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

7连奉命掩护转移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撤离完成后,包括6班的马宝玉在内的5名士兵被留下来担任警卫,阻止和掩护全连的转移。六班5名战士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反击,击退了日伪军的多次进攻,阵亡90余人。

第二天,为了不让日伪发现连队转移方向,打了起来,撤退了,带领日伪到了琅琊山七排坨山顶。日伪军误以为咬了八路军主力,于是发动猛攻。这五名士兵面对危险勇敢地战斗。子弹用尽后,他们用石头还击,一直战斗到日落。

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销毁枪支,义无反顾地跳下几十尺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英勇就义;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