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的时间和代表的意义

盛夏时间:每年8月23日前后,意味着炎热的夏日已经过去,酷暑即将过去。

夏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天是第二个节气。窦智武(西南);太阳子午线达到150;每年公历8月22-24日。夏天到了,是高温炎热天气“三夏”中的“最后一夏”,意味着炎热难熬的天气即将结束。

酷暑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南撤,酷暑逐渐消失。雷暴活动不如夏季活跃,全国各地暴雨总趋势减弱。夏天有很多民俗活动,比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祭地等。

入夏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出”的本义是“停”“留”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处,止。”酷暑”是指炎热难耐的天气已经结束,暑气开始消退。

三夏和“三伏”都代表湿热的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基本一致:夏天来了,夏天来了;天塌下来,夏天就结束了。

二十四节气有“三夏”,即小夏、大夏、立夏,依次为初夏、中暑、夏末。在“三夏”中间还有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就是夏季,酷暑持续时间长。长时间的酷暑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古人把从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称为“长夏”。

三伏天包括四个节气:小夏、大夏、立秋和出暑,到出暑时,三伏天已经过去或结束。暑气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一降就马上凉了。虽然夏季节气依然炎热,但气温总体上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夏季,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E位)。太阳到达经度150时,节点时间在公历8月23日左右。在夏季的一天,太阳的直射点已经从“夏季至日”那天的北纬23° 26 '改变了。

南移到北纬11° 28’。此时,如果你在夜间观看北斗七星,你会发现弯曲的斗柄仍然指向西南方向。酷暑的到来也意味着进入了干燥日历的后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