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
24节气包括: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日、小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严寒。
它们对应的昵称和时间是:
1.立春:正月节;通常在公历2月3日、4日或5日。中国把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
2.雨:正月;一般在公历2月18-20。开始下雨时,雨势逐渐加大,气温回升。
3.惊喜:二月节;一般在公历3月5 -6日。越冬动物开始苏醒,要抓紧春耕。
4.春分:二月中旬;一般在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昼夜长短相等;平分春天。
5.清明:三月节;一般在公历4月4-6日。祭祀祖先,弘扬孝道。
6.谷雨:3月中旬;一般在公历4月19,20或21。降雨量增加对农作物有益。
7.长夏:四月节;通常在公历5月5日、6日或7日。从夏季开始,气温上升。
8.小满:4月中旬;一般在公历5月20-22日。降雨量增加;麦粒开始变得饱满。
9.芒草:五月节;一般在公历6月5-7日。粮食作物“不种芒,再种也没用”
10.夏季至日:5月中旬;一般在公历6月21-22。气温更高,一天最长。
11.微暑:六月节;通常在公历7月7-8日。进入三伏天,又湿又雨。
12.酷暑:6月中旬;一般在公历7月23日或24日。在最热的天气里避免晒伤。
13.立秋:七月节;通常在公历8月7-9日。入秋以来,天气逐渐转凉。
14.夏季:7月中旬;一般在公历8月22-24日。夏天,即“夏天”;天气不再热了。
15.千禧年:八月节;一般在公历9月8日左右。露水又浓又白,赶紧种小麦吧。
16.秋分:8月中旬;一般在公历9月22-24日。将立秋至初霜平均划分,昼夜长短相等。
17.寒露:九月节;一般在公历10年10月7日至9日。冷转变为冷。
18.初霜:9月中旬;一般在公历10年10月23日或24日。当第一次霜冻出现时,播种三粒小麦。
19.立冬:十月节;一般在公历165438+10月7-8日。冬天开始了。
20.小雪:10月中旬;一般在公历165438+10月22-23日。一开始气候很冷。
21.大雪:十一月节;一般在公历65438+2月6-8日。天气越来越冷了。
22.冬季至日:11月中旬;一般在2月22-23日,公历12。最早的节气之一。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夜晚。
23.小寒:十二月节;一般在公历65438+10月5-7日。天气开始变冷了。
24.大寒:12月中旬。一般在公历65438+10月19或20或21。顾名思义,天气最冷。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持续三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根据气候变化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编辑成《二十四节气歌》,高度概括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可以提醒和帮助人们生活和工作;比如在什么节气,什么农事要赶。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冷等等。24节气在古代乃至现代仍然具有指导生产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