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至日是怎么回事?你们那里有蒸冬的习俗吗?你是怎么做到的?
在北方,冬天更明显,冬天的至日。它被称为“冬节”、“跨冬”和“亚岁”,节气后15天的大雪是冬季至日。冬季的至日白天短,夜晚长,太阳的直线位置刚好到达地球返回南方的终点,又返回北方。据说冬季至日起源于古代祭祀神灵的工具。《李周春秋》说:“在冬季的至日,神和鬼被牺牲,以消除流行病和饥荒。”人们普遍认为,冬季至日开始,白天越来越长,太阳正在转动,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因此,汉代将冬季至日定为冬季至日节,庆祝节日的仪式也同时举行。南北朝时期,这种习俗很流行。当时人们有祭拜父母、吃红豆辟邪的习惯。
冬季至日节在宋代也很流行,其仪式仅次于“新年”。根据孟元老的《东京之梦》,这个节日是11月冬季至日期间首都最重要的节日。虽然到了穷人手里,但一年中更容易得到新衣服,准备食物和饮料,享受祖先崇拜。官员们放掉机器人,庆祝交流,就像过年一样。清朝以后逐渐衰弱,并不宏大。虽然有一个盛大的仪式,皇帝带领数百名官员到郊区,民间庆祝冬季至日节不如以前。冬天的至日是数九的开始,所以人们也称这一天为“数九”或“入九”。文人或学者习惯在这一天绘制“九年祛寒图”,简称“祛寒图”。
文人在宣纸上画一束梅花,枝头有9981片花瓣,代表81天,花瓣是空心的。所谓“上花瓣云,下花瓣眼,雨雪中左风右。”为了记录八十一天的雨雪,用墨水笔把梅花画得满满的,“九”代表春天来了。又选字画九笔,并在一起成笔,每个字空白,一天一笔,直到99幅字画完成,字写满“九”。在过去,人们在冬天的至日上蒸更多的馒头,这被称为“蒸冬”。
作为一种习俗,蒸冬现在很少了。据老人说,蒸冬是为了来年脱粒、养田时找风,所以有句俗话:“冬至日上无蒸冬,养田无风。”到了民国,人们在这一天不仅享用美食,还改成了晚上祭祖的习俗。解放后,在冬季至日节消除寒冷和蒸冬的习俗几乎消失了。很少有人知道有冬季至日节这种东西,更不知道有祛寒蒸冬这种东西,这种东西只能在书上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