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叮当响
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立春渐雨,虫不眠,春分近清明,谷雨前采茶;长夏小满足,芒大;夏季至日只有小暑,大暑三天;立秋在夏,白露南飞;秋分寒露,初霜红叶染;立冬有小雪,大雪预示丰收年;冬季至日的第九天,有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和建立“十二月施工”的特定节日。最初由北斗七星的斗柄方向决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段时间,称为“岁”之一(摄);每一个自转周期都是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日、小夏、大夏、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以“恒气法”划分,即每个节气对应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某一位置;“定气”法将太阳一年的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等份为15,每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止于大寒。
气候类型
二十四节气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动结合地理气候和物候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农业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密切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农业文明诞生的重要条件。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冬季受内陆干冷气流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多雨;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炎热潮湿多雨。
充足的日照,充沛的降水,高温潮湿的雨热同时存在,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高温期与雨季一致,水热配合良好,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温度和降水,其中降水是气候的重要要素。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的变化规律,在古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