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有什么民俗文化吗?别跟我说什么旅行。

#新年快乐#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原名“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前一天叫除夕,俗称“年夜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新娘向盛装的长辈赠送鞋子,取名“辞”,长辈给新娘和孩子压岁钱,取名“压岁钱”。那天晚上,有活动,如拜伊的事情和会见灶神。从农历大年初一早上开始,人们开门放鞭炮,烧香拜神,称为“接天”,然后祭祖,再祭高学殿,再祭拜亲友,庆祝新年,统称为“过年”。现代已经逐渐简化,不再跪拜。第一天,我没有任何客人,所以我出去“和上帝一起快乐”。第二天,亲戚朋友互访,直到元宵节。#元宵走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俗称“正月初五”。乌镇人有走桥的习俗,晚上路上至少要走十座桥。路线不能重复。这一习俗源于旧社会的一项流行活动,叫做“走十桥”或“除百病”。当时,女人们穿戴整齐后,各自拿着一个平时煎药的瓦罐,一队一队地走着。过桥时,他们把瓦罐扔到河里,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新的一年不会有疾病和灾难。到了现代,扔药罐的行为消失了,演变成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清明出游#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代以后与寒食节合并。祭祖扫墓,洗头插花,踏春赏花,无处不在。在乌镇,有很多与养蚕有关的习俗。前一天晚上,清明之夜,我们做青丸子,包粽子,祭祀“白虎”。我们在门前用石灰画弓箭,祈福养蚕,煮螺,用针挑螺,叫做“挑青”。在清明节,来自四个乡镇的养蚕农民到普京庙烧香祈福,这被称为“石翔”。当时摊贩云集,游客如蚁,空地上一字排开摊位和演艺场地,河港里白船拳船争奇斗艳,长达半个多月,成为水乡养蚕农民的狂欢。#端午节吃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叫“中元节”。家家包粽子,亲朋好友互赠礼物。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古人将“重五”视为“有毒气、有鬼”的“恶日”。于是,挂钟馗画,贴石天符,门前挂艾蒿、菖蒲、桃枝、大蒜辟邪,吃黄鱼喝雄黄酒,甚至蛇虫以毒攻毒。孩子们穿着老虎形状的服装,妇女们切下栗子来储存雄黄以显示她们的力量。中午用苍树、白芷、鳖甲、乳香“熏蚊”,在墙角喷雄黄酒,撒生石灰水驱虫,都有除草的性质。

#把龙分成彩色的雨#

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是“龙分日”,又称“龙分日”。传说于斯的龙王们会在这一天到他们各自管辖的地方去祈雨,所以它也被称为分龙。像往常一样,日本各种公益消防组织的消防水龙举行了消防演习。到时候,各个广场的水龙都会以队为单位集结,带上各种消防器材,在镇上开阔的河道上集合。有的提前把各种颜料装在软管和桶里。一声令下,锣鼓喧天,所有的软管同时喷向空中,呈现出五光十色。

#天空中的太阳虫#

农历六月初六,正值炎炎夏日,乌镇流传着“六月六,鸭蛋晒熟”的说法。这是一个暴露昆虫和霉菌的好时机。宋代曾被称为“天高之时”,但原因却是真宗赵桓精心制作的梦话。后人觉得无聊,就把传统的“晒书日”移到了七月初七,读书人晒书,寺庙里的僧尼晒卷轴,老百姓晒衣服。据说还有牵着猫狗到河里洗澡的习俗,可以避免虱子和蛀虫。

#中原河灯#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秋节,俗称“七月半”。那一天,道观作斋戒祈福的仪式,佛寺举行“盆景节”,两教* * *祭礼,民间祭祖,所以也叫“鬼节”。南宋以后,中秋入江灯的习俗盛行。用纸糊编成各种花形灯笼,里面点上蜡烛,撑上木板,或者用各种彩纸糊成船形,里面点上一点灯心草油。晚上把它们放在水边或河里坐船,烛光闪闪,随波逐流,蔚为奇观。正因如此,佛教徒是“慈航”,道家称之为“慈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