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寓言教学——北风与太阳
我想以本周的《北风与太阳》为例,分享一些寓言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第一,在讲述方式上,要能带入真实的画面和感受。
北风和太阳比谁能让行人脱衣服更厉害。可能有人听过这个故事,问:为什么比这个好?对北风不公平。
于是在故事的开头,我就为一些细节做了铺垫,描述了北风四处吹,掀翻了人家的屋顶,抖落了一棵树的叶子(就在前两天,我们读的古诗里有一句“风高山黄,树叶飞”)。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感受到肆虐的北风的力量和他们的自满。一方面,北风的形象更加有形。另一方面,北风吹落了那么多东西。这时候就提出来和太阳比。谁能脱下行人的衣服?这个情节变得自然而不突兀。
对了,我在网上查了这个寓言的不同版本,有老师真的把故事引申开来,带领孩子们讨论“如果北风和太阳比谁能让行人先穿好衣服,猜猜谁会赢?”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可以拓宽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为“认识北风和太阳,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我认为这完全脱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解构了寓言的精神内涵。
讲故事的一般原则是,寓言的开头可以铺垫一些背景,以增强故事的气氛,但寓言的结尾往往意味深长,没完没了。最好不要把感受和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自己。
第二,故事的时机很重要:如果孩子在听故事前有类似的感受和困惑,可以很快进入故事,有更深的理解。
国庆假期过后,天气突然转凉,早晨凉飕飕的。中午,在太阳下跑完步又热又汗。冷热对比鲜明,所以打算节后进入寓言板块,第一个故事会是关于北风和太阳的。
但是,放假返校第一天,孩子们都很兴奋,喋喋不休,假期去哪了,国庆阅兵有多壮观等等。意识显然没有回到现在的感受。在这样的躁动中,如何才能体会到“温柔强于暴力”?
(所以在星期二,我没有讲寓言,而是给孩子们讲了一个郑板桥早上给贫困家庭送衣服和食物的故事。大年初一,这户人家的门上贴了一副春联。第一部分是“2345”,第二部分是“6789”,横批是“南北”。郑板桥极其不解地问他:“你怎么知道这家人没有食物和衣服?”通过这个教学故事,既有趣,又能让孩子静下心来深思。这是题外话,按表)
周三上午,两个孩子在大班期间发生了冲突。其中一人情绪很激动,冲上去踢了几脚。班里的孩子有点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当我把XX拉到我身边坐下的时候,他一直在说狠话:“我要踹死他!”“虽然我们知道这是幼稚的表现,但当时班里的气氛有点尴尬。一个孩子说:“XX脾气大,爱打人。"
那一刻,我不想直接去评判事情,而是给自己的情绪留一些余地,让情绪自己去处理。我对孩子们说:“我们安静地吃点点心吧,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于是我讲了北风和太阳的故事。只是心平气和地描述北风和太阳的特点,没有刻意总结,很多孩子自己就意识到并记住了——“温柔往往强于暴力。”
第三,丰富立体艺术体验
要进入一个寓言故事所营造的冲突和张力,而不仅仅是大脑层面的真实,要真正进入故事,去行动,去体验,去感受。所以除了讲故事,我们通过复述、游戏、戏剧进入角色扮演和活动;通过湿水彩体验冷与暖、大与小的对比;通过阅读,写作和绘画来画和写故事...此外,还有多种艺术体验可供选择,比如在生活课上带孩子做玩偶,折纸、蜜蜡和泥塑体验等等。通过行动的意愿来激发情感和思考。
以绘画为例。这学期美术课有了徐平老师的专业支持,备课的时候更加踏实自信了。每周两次的湿水彩课,可以深入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氛围,以及如何用图形和色彩的语言表达相应的情感。上课的时候,我有时会带着孩子一起画蜡块,从构图和色调上让画面慢慢成长。湿水彩画、蜡块画、粉彩画的好处都是增长。与简笔画不同,这里没有严格的线条。画画的时候,有些孩子还是会在意“画的不像”或者“画错了”,要求擦掉重画。但是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学会观察和引导自己的画,哪里浅,哪里深,色彩的平衡。
开场蜡块画《北风与太阳》是我备课时练习画的。我和孩子们一起上课画画的时候,一开始只是感觉到了龙卷风一样的螺旋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我们看到北风的脸像这样慢慢浮现:
北风的侧脸自然从颜色相遇的地方升起,这不是很有趣吗?我不是故意的,只是观察和跟风。希望孩子们明白,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完美的画。一切有意义的事情都发生在对话的过程中。
第四,思考和表达
如果你有幸听孩子们一起玩“口语游戏”,你会惊讶地发现,现在的孩子思维非常活跃,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强。在口语这种想象的游戏中,他们可以上天入地,给自己设置障碍,发明宝藏,突破层层限制,获得大量金币。
问题是想象力没有边界,这一切来得那么容易,动动脑子再说话就行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得太少,被照顾得太好,很少感到饿、冷、累,生命的本能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于是,现代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大头孩子”。越来越多的精力集中在头脑上,身体和四肢用得太少,真正接触自然和生命的太少,尤其是遇到严峻挑战和突破困难的体验。-体现在思维层面,信息时代,传播知识、模仿套路很容易,因为很容易得到答案,却很难调动深层次的独立思考。
华德福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反对“过早的智力发展”,而是希望通过“意志行动和情感饱满”达到“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进而形成学习循环,直至自觉行动。我希望我的孩子热爱阅读、写作和探索新知识。
上周四,我试着安排了一次“口语作文”,让孩子回家把听到的寓言讲给父母听,父母负责记录。虽然课堂上尝试了各种故事复述的方式,包括故事河、戏剧、单词接龙等。,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但限于上课时间,每个孩子只能贡献一个片段,我们最后集体合作讲一个故事。这个口头作业是看到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个性化表达,有不同的情感关注、表达方式甚至语言逻辑。
感谢家长的支持,虽然有家长说“我好多年没写字了,胳膊都快断了”,但总体来说,他们对陪孩子做口头作业记录还是很认真的,大部分都不会过多干涉,保持原生态记录。我读得很美,就像看到每个孩子在我面前说话一样。
特别有意义的是观察孩子自我表达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故事是否完整,用词是否恰当。如何传达我们的感受比一个美丽的故事重要得多。即使一开始做不到,也不要“刷”范文。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坚持不放弃,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