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版物理关键笔记。
1,声音的出现
所有发声的东西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不是所有振动产生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之间的传递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播声音。
(1)所有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这些作为媒介的物质被称为介质。即使月球上的宇航员面对面交谈,他们仍然需要依靠无线电。那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以不同的速度传播。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3.回声
在声音传播过程中,人们遇到障碍物时再次听到的声音称为回声。
回声与原声的区分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人们才能听到回声。
0.1秒以下,反射声只能加强原声。
利用回声测量海的深度或探测物体离障碍物有多远。
4.音乐
物体有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音乐。
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称为声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称为响度,与扬声器振动的幅度和声源到人耳的距离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质量称为音色。用来区分不同的声音。
5.噪音及其来源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噪音是指发声体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来说,一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干扰人们想听的声音,都属于噪音。
6、声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级。30分贝-40分贝是理想的安静环境。如果超过50dB,会影响睡眠。如果超过70dB,会干扰通话,影响工作效率。如果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音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降低噪音的方法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音)减弱。
第二章光现象
1.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线性传播可以解释很多常见的现象,比如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
2.光是一条指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绘制光线时,必须使用箭头来指示光线传播的方向。
3.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相等的。光速在真空中的最大速度为3× 108 m/s,光速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空气中的光速接近真空中的光速,也可以认为是3× 108 m/s。
4.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被物体表面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光反射。
5.从光的入射点o垂直于镜子的直线称为法线。入射光和法线之间的角度称为入射角。
用符号I表示,反射光与法线的夹角称为反射角,用符号r表示。
6、光的反射定律:
A.反射光与入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b、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线两侧分开。
C.发射角等于入射角。
7.光滑的表面将光反射到同一个方向,这被称为镜面反射。
8.不平整的表面会向各个方向反射光线,这就是所谓的漫反射。
9.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条光线的反射都遵守光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到镜的距离相等;图像与对象的大小相同;图像与物体上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也就是说,图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形成的像是虚像。
11.虚像:不是由实际灯光相交形成,不能被屏幕接受。
12.当光从一种介质倾斜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折射。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也会发生折射。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上时,它的传播方向不变。
13,折射光与法线的夹角称为折射角。
14.当光从空气中斜入射到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向法线方向偏转,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倾斜进入空气时,折射光向界面方向偏转,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空气中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角度总是很大,即“空角大”)
15,眼睛看到的水深比实际水深浅;倾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看起来向上弯曲;看到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叉鱼时瞄准鱼的下方;海市蜃楼和其他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引起的。
16,凹面镜(反射)可以使平行光会聚,可以用来制作太阳能炊具。根据光路可逆的原理,聚焦光源可以反射平行光——手电筒。
17,凸面镜(反射)可以使平行光发散,可以增加视野。例子:汽车的后视镜,街道拐角处的镜子。
18,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镜头
1,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心薄边缘厚的那种叫凹透镜。
2.凸透镜(折射)可以聚光;凹透镜(折射)对光有发散作用。
3.通过两个球面中心的直线称为透镜的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光通过它的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学中心。可以认为光心在镜片的中心。
4.凸透镜可以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凸透镜光学中心的距离称为焦距。凸透镜两边各有一个焦点,两边两个焦距相等,f为焦点,f为焦距。
5.平行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称为凹透镜的虚焦点。
6.凸透镜成像的现状及应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就是这种情况,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V就是应用或者分界点。
倒置或直立以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U & gt实像的2f反转缩小2f >:V & gt;f照相机
U = 2f反转其他实像V = 2f图像大小的边界点。
2f & gtU & gtf倒置放大实像V & gt2f投影仪、幻灯机
U = f不成像。当光源置于焦点时,可以得到平行光的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
U & lt垂直放大虚像V & gt放大镜
7.实像是指物体发出的光与实际光经过光学夹具后相交形成的像。它是由真实光点汇聚而成的与原作相似的图案。真实的图像可以呈现在屏幕上,并且可以用底片曝光。光圈成像、影院屏幕图像、相机图像和投影仪图像都是真实图像。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都是倒置的,像和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
8.虚像是指物体发出的光,经过光学夹具后发散而不是会聚。它是这些发散光线的相反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像。虚像不能呈现在银幕上,也不能使底片感光。它们只能用眼睛观察。一个物体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在焦距内形成的像都是虚像。当凸透镜变成虚像时,物体必须放在小于焦距的地方。这时候凸透镜就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图像和物体都在凸透镜的同一边。
9.当凸透镜的物距大于像距时,就成了倒置的缩小实像;当物距等于像距时,就成了大小倒置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大于焦距时,就成了倒置的放大实像。
10,眼球就像一个摄像头。角膜和晶状体的相互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将物体发出的光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图像。
11,眼睛可以看清楚不同的物体,通过睫状体改变镜片的厚度,从而改变这种高级相机的镜片焦距。
12.近视的原因是晶状体过厚,对光的折射能力过强,使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前成像,通过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可以矫正。
13.远视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弱,使近物在视网膜内成像后通过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得以矫正。
14.在显微镜镜筒的两端有一组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来自被观察微小物体的光通过物镜,成为倒置的放大实像。目镜的作用是再次放大图像,起到放大镜的作用。
15,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变成倒置的缩小的实像,相当于把远处的物体拉近眼睛,增加了视角。目镜的作用是放大图像,起到放大镜的作用,相当于再次增加视角。
16,物体对眼睛的视角不仅与大小有关,还与距离有关。视角越大,看得越清楚。
专题和电路知识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的要求。
(1)加深对电路中相关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进一步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特征。
2.通过复习和总结,学生可以学习处理电路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是电路连接的基本特征和处理方法。
难点在于电路知识的综合应用。当电路结构发生变化时,一些电路参数(如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率等。)经常变化,导致电路连接形式难以理解,电路知识难以应用,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第三,教具
幻灯片(或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审查新课的引入
1.提问。
(1)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功率的关系;
(2)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功率的关系;
(3)物理量、定义、决定论、测量仪器等。
2.总结以上内容,以表格形式列出,填写相应内容,制作幻灯片。
适当指出要点,谈谈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四、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单电路计算
1.求等效电阻(幻灯片)。
示例1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外部电路的总电阻为电阻r 1 = 6ω,R2 = 3ω,R3 = 2Ω,R4 = 12ω。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总结要点。在这类问题中,我们可以从电流的方向出发,在外电路中从高电位点流向低电位点,从而确定电位变化和等电位点,画出等效电路图。
图1所示电路中,A点接电源正极,电位最高;B点接电源负极,电位最低;A点和D点有相同的电势。在外电路中,电流从A点流到B点时,会流过C点,由于电流流过电阻时电位会降低,所以C点的电位比A点低,比B点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电路中有三个电位不同的点。如图2,A、C、B三点重新排列,原电路图中各点重新排列。很容易看出电阻之间的连接关系:R1与R2并联,与R1形成一个支路,再与R4支路并联。
根据串联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方法,有
外部电路的总电阻为r = 3ω。
2.基本关系的应用(幻灯片)。
例2在图3中,电阻R1的功率为P1=15W,R2的电流为I2=2A,R3 = 2ω,电压UAB=9V..发现:电阻R1=?R2=?
首先组织学生明确三个电阻的连接特性和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了把问题说清楚,可以引导学生在原图中注明已知量,如下图。
如图4所示,将R2和R3围成一个圆圈,组成RCB。整个电路是R1和RCB串联,所以UAC+UCB=UAB,RCB是R2和R3并联,如图5。
UCB=I2R2=I3R3。
解决方案是R2 = 3ω。
总结: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图上标注已知数据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有利于解决数据离散程度高的电路。这样就可以通过电路通信看到原本分散在题目中的数据,有针对性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3有三个电灯L1、L2、L3,规格分别为“110V 100W”、“110V 40W”、“110V 25W”,要求如下。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问题,仔细思考。因为本题想找到电路的连接方法,需要分析各元件的特征量,利用已有的基本关系,一步步分析推理,才能使问题的答案清晰。
如此选择的R的规格为“345.7ω35W”电阻。
总结简单电路分析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指出上述三个例子的异同,为包括电流表和电容在内的电路分析做一些准备,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2)电表问题
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要么是已知量,要么是未知量。无论是哪种情况,正确分析电路中哪两点是用电压表测的,哪两点是用电流表测的,是理解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法含义的关键。
例4(幻灯片)图7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ε= 6V,忽略内阻;电阻r 1 = 12ω,R2 = 6ω,R3 = 4Ω,所以求电流表的指针。(安培计内阻的影响忽略不计。)
首先,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识别电路,看清电流表的作用,即测量电流的哪一部分;各部件的连接特性,从而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在分析电路结构的基础上,画出电流在电路中的路径,通过分析确定电流表示的意义。
将上述思路应用于这个问题,在图8所示的电路中,A点电位最高,B点电位最低,D点电位与A点相同,C点电位与B点相同,电阻R1、R2、R3并联在A点和B点之间,电路中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的路径如图所示,其中I1为流经R1的电流。IA1是流过电流表的电流,IA2是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从电路中的电流路径可以看出,流过电流表的电流等于流过电阻器R2和R3的电流之和。因此,电流表的指示器是
通过电流表的电流等于流过电阻器R1和R2的电流之和。因此,电流表的指示器是
总结本题的思路和要点,得出结论:如果电路中开关S打开和闭合,电路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电表的指示也会发生变化。
实施例5如图9所示。当开关S打开和关闭时,指出每个表测量的含义。
作为复习课,老师可以直接提出电压表和电流表在绘制等效电路图中的作用。由于安培计的内阻与一般电阻相比太小而不能忽略,所以应删除安培计,两端短接。电压表的内阻可视为无穷大,故应删除电压表,两端断开,即“通断”原理。
当S断开时,电路如图10,11。由于R2中没有电流,I2=0,那么电压U2 = I2R2 = 0。即UCD = U2 = 0。所以此时的电压表示就是R1两端的电压UAD = UAC = U65438。
当S闭合时,电路如图12和13所示。在图13中,RCB是R2和R4串联后与R3并联的等效电阻。
电压表示数是UAD=UAC+UCD。
=I1R1+I2R2。
当前表示为i3。
总结完这个问题,我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
例6(幻灯片)在图14所示的电路中,电动势ε=6V,不考虑内阻,电阻r 1 = R4 = 2ω,R2 = R3 = 4ω,R5 = 3Ω,求电压表和的指示值。(忽略电压表内阻的影响。)
给学生一些时间辨认电路,看看电压表测量的是哪个端子的电压,几个电阻是如何连接的,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示例5的方法,等效电路如图15所示。
旁白:分析电路中电压表象的思路是:首先分析电压表接在电路上的两点的电位,然后求出这两点的电位差,这就是电压表的指针。
将上述思路应用于这个问题,根据图15所示电路的结构,外电路的总电阻为
电路中的总电流为
由于R1+R2=R3+R4,电流流经两条支路
流过R2的电流的电位降是UBD=I2R2=2V,即B点的电位比d点高2V,流过R4的电流的电位降是UCD=I4R4=1V,即C点的电位比d点高1V,根据上面的分析,B点的电位比C点的电位高,即B点和C点之间的值
U1=UBC=UBD-UCD=1V。
同样,C点的电位高于E点的电位,也就是C点和E点的电位差,这就是电压表的指示。因此,电压表的指示器是
U2 = UCE = UCD+UDE = UCD+IR5 = 1+1×3 = 4V。
小结: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应用。
(3)电容问题
电容器是一种储能元件。在DC电路中,当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升高时,电容器被充电。当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降低时,电容器放电。当电容器充电或放电时,在电路中形成充电或放电电流。
电容器切断电路。在研究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时,可以去掉电容来简化电路。要计算电容器携带的电量,可以将电容器连接到相应的位置。
1.当电容为c的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化为△U时,其充放电容量为△ Q = c△ U .
例1如图16,电源电动势ε=10 V,不考虑内阻,电阻r1 = 3ω,R2 = 2ω,R3 = 5ω,C1=4μF,C2=1μF,开关s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总结解决方法。
当S闭合电路稳定时,R1和R2中只有恒定电流流过,R3为无电流电阻,N点的电位等于Q点的电位,跨接在电路两端的电容器C1的两极板间的电压等于M点和Q点间的电位差,即从UC 1 = umq = Ur2 = 4 V .而与R3串联的电容器C2的两极板间
当S关断时,电容C1通过电阻R2和R3放电;电容器C2通过电阻器R1、R2和R3放电。放电电流从M点流入电阻R2,从Q点流出,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因此,通过R2的电量。
q = C 1uc 1+c2uc 2 = 4×10-6×4+1×10-6×10 = 1.6×10-5(C)。
2.当电容在充放电过程中,当充放电量为△q时,电源的能量也会相应变化,即
△ e = ε△ q,其中ε为电源的电动势。
例2(幻灯片)图17所示电路中,电动势ε=6V,内阻r = 1ω,电阻r 1 = 3ω,电容C=2μF,开关S闭合。S关闭后电源释放的电能是多少?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谈分析思路,重点引导学生,然后做典型发言。最后,师生总结如下:
(1)S断开前,电容器C两极板间施加的电压为电阻器R2两端的电压,此时电容器C携带的电量为
(2)S断开后,电源给电容C充电,直到电容两极板间的电压增加到等于电源的电动势。此时,电容器C的容量为
Q2 = Cε= 2×10-6×6 = 12×10-6(C)。
在电容器C充电的过程中,电源会释放电能,释放的电能为△E=ε△q,其中△q等于电容器C充电后增加的电能q2-q1,相应地,电源释放的电能为
△E =ε(Q2-q 1)= 6×(12×10-6-4×10-6)= 3.8×10-5(J)。
3.在△t时间内,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变化为△U,故充放电平均电流强度I = c △ u/△ t .
例3:如图18所示,一个电动势ε=6 V,内阻r = 0.5Ω的电源,接在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上。电阻丝长度L=0.30m,电阻值R = 4Ω,电容的电容值C = 3 μ f,开关S闭合达到稳定状态后,滑动触点P以V = 0.6 m/的速度向右移动。流过检流计的电流方向是什么,
组织学生仔细审题,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明确电容两端电压与电阻丝上滑动端P的对应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t时间内长度变化△L,电压变化△U,对应电量变化△ Q的结论。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电容器通过安培计与电阻丝PB并联。当P匀速向右滑动时,PB之间的电压随时间均匀下降,因此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压也随时间均匀下降,电容器放电形成恒定的放电电流。流过电流表的放电电流是从右向左的。
在△ T时间内,触点P移动的距离为△L,则△ L = V △ T .由于电阻丝单位长度的电压值为UAB/L=R/L(R+r),所以在△t时间内,PB之间的电压发生变化。
并且I =δq/δt = cδu/δt,
最后,对课堂进行总结。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指导
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大部分电路都属于最基本的混合连接。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和理解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2.因为是单元复习,所以内容比较全面。这就需要老师做好知识准备。课堂上,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主要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3.复习课上,很多问题不应该是完美的,重点是明确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从复习内容来看,由于时间限制,本次设计只提供了简单的电路计算、电流表问题和电容问题,其他方面不涉及。这个可以另安排时间补充。
4.因为内容多,这个设计两三节课就能完成。因为各地情况不同,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掌握。
被调查人:zxy 12317823-都司七年级8-29 17:04。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发电机正在振动-实验;声音通过介质传播——介质:所有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速——空气中的声速(约340米/秒);一般固体中的速度>:液体中的速度>:气体中的速度;声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回声-回声所需的时间和距离;app应用
计算-结合旅行问题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的听觉和发声的范围)和振幅。
主观量——音调和响度(大小高低的意思);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和离散度。
音色-功能;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3.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噪声——物理与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音水平:分贝(0dB——只是引起听力);降低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音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星星(月亮和行星都不是光源)。
2.光的线性传播
光条件的线性传播(均匀性);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阴影、针孔成像P78和大树下的光点、日食和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3.光反射
反射定律——三条线* * *面;两边分开;等角;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磨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表面都可以看作镜子;其他视为粗糙表面,P79图5-40;应该根据现象来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性(等轴、等角、正立、虚像);可见(不可见)图像的范围;潜望镜
5.制图-根据相关法律制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会变);折射定律(三条线* * *平面、两面、不同角度;光路是可逆的;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浅鱼,水中弯筷,海市蜃楼等。)
2.光传播的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光和反射光;注意区分不同的阴影和图像
镜头
透镜术语.主光轴、光心、焦距和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会聚光”与“会聚光”的区别:“会聚光”是指能汇聚到一点的光,“会聚光”是指光通过凸透镜后比以前更靠近主光轴)
多棱镜组合透镜原理;光线在透镜的两面折射。
换过的凸透镜——玻璃球、圆瓶水、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种特殊的光(穿过光的中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光心;穿过光学中心的光-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图像大小/虚拟现实/倒挂与物距的关系;图像移动的速度(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普通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和量程(温度计:35 ~ 42℃;温度计:-20~50℃)
如何使用-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缩颈部分;投掷式温度计的作用和原理;不扔的后果——只影响低温测量)、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准温度计;阅读(一般阅读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和换算;绝对零度;普通温度
2.状态变换
熔化与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的晶体和非晶;熔点和冰点;图像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和区别(都是蒸发;强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参考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方式(降温一定会液化气体;压缩可以液化气体)
升华和升华-例子
3.物质状态变化中的热传递
吸热——固体→液体→气体(即使温度不变,也有传热);放热气体→液体→固体
4.其他人
现象解释——举例:P3图0-3、纸锅里的开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滴(液化)、霜、露、衣服干燥(蒸发升华)、樟脑等冰箱原理;物质状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蒸汽、气体;溶解,融化,融化;华,华;凝血)和字母(t和t;c和k)
第四章电路
1.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类型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以比照化学中原子的概念);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转移到原子核外)
2.相应的电路概念
电流(和方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电源;导体和绝缘体;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和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开路和短路;普通电路(走廊电路;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拆下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开路)再做判断。
1.各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含义和换算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用法(量程和量程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在电源两端)及其结构。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和变化);影响抵抗力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使用(P94图7-7);可变电阻箱的使用和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变形(如p 101图7-19)
3.欧姆定律和形变(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和电阻公式(注意条件。比如串联时功率与电阻成正比,并联时与电阻成反比;焦耳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计算热量时适用于所有电路。
共同结论(各比例公式;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力-w = UIT = UQ;电能表和用电能表测量功率(p 130);
电气铭牌;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气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种状态画几张图);(2)根据串联和并联找出相等关系和比例关系;(3)解(注意电流、电压和电功率应取相同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