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拜月?

祭月是中国古代一些地方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是一个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对月亮的崇拜由来已久,它源于对天象的崇拜,祈求帮助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崇拜。作为中秋节的重要仪式之一,祭月从古代延续下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赏月、赞美月亮的民间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圆,寄托美好生活愿望的主要形式。

祭月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一些古人祭祀月神来庆祝中秋节,这逐渐成为一种习俗。汉代是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时期,各地文化交流一起蔓延。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可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朝。随着节日的发展,满月逐渐演变成“人团圆”的意思。

向月亮献祭的程序:

“坐下”是指双膝绷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着地,双手放在膝盖上,可以向前看;“兴”是指抬起臀部,伸直上半身,用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慢慢低头(手向地面,头向手),再慢慢起身;站立是指双脚同时从“坐着”的位置站起来。

祭祀台前放着香炉,香炉两边的红蜡烛摇曳着,剪成莲花状的西瓜。祭祀桌上放着月饼、橘子和葡萄。在距离祭祀台1.5m的地方,铺着红地毯。“所有人都关掉手机以示虔诚”。仪式宣布“祭祀仪式执事就位”后,两名身着汉服的男性汉友缓步走向祭祀台两侧。然后,在主祭祀的带领下,汉友们整齐的来到祭祀桌前,随着“坐”的命令跪下。

祭月活动正式开始。神父坐在红地毯上,从执事手里接过三支香,许了个愿,放在香炉里。连续重复三遍后,执事倒满酒杯,递给神父。牧师将酒洒在桌前的地上,然后将酒杯放在祭祀桌上。然后,牧师在烛光下读给月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