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的文化内涵
寒露的文化内涵如下: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是深秋的节日。阴历满月的开始是一个节气,反映了气候变化的特点,代表了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历史渊源
寒露是干历中满月的结束,也是满月的开始。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心宿二)已经沉入西方。寒露过后,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气温逐渐降低。寒露之所以叫“寒露”,是因为气温比白露节气下降很多,寒冷产生露水凝结。
《二十四节气》说:“九月,露水寒,会凝结。”此时气温比“白露”时低,露水多,日夜寒意。
气象变化
寒露是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过后,白天变短,夜晚变长,日照减少,热空气慢慢退去,寒气逐渐增长,昼夜温差较大,早晚感觉有点凉飕飕的。
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有一定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高压控制,雨季结束。万里晴空,白天温暖,夜晚凉爽。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的雷暴已经消失。
物候现象
元代学者吴澄编《二十四节气》,将寒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候鸿雁客;第二,麻雀入水,就成了蚌;三朵菊花开黄花。意思是在这个节气里,大雁呈一字或人字队列向南移动;深秋很冷,所有的鸟都不见了。
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贝壳的条纹和颜色与鸟类非常相似,以为是鸟类。“菊花有黄花”是指此时菊花已经开得很开了。
农业活动
寒露过后,如果有强冷空气南下,南方容易出现低温大风的寒露风天气。寒露风是秋季冷空气入侵造成的一种冷害,使水稻减产。
是我国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多发生在南方农历寒露节前后。所以广东广西福建叫寒露风,长江流域叫秋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