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在室温下属于什么状态?

实心棒材

霜冻科技术语的定义

英文名:frost英文名:Frost Definition 1:夜间地面冷却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凝结成冰晶。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两个学科定义2:夜间地面冷却到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凝结成冰晶。学科:资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国家科技术语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

木版

霜是水蒸气(即气态水)在温度很低时的凝结现象,与雪非常相似。在寒冷的冬天早晨,室外的植物通常会结霜。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慢,地面温度特别低,水蒸气散发不快,聚集在植物表面就结冰,形成霜。科学上来说,霜是由冰晶组成的,类似于露珠的样子。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水从空气中分离出来。两者唯一的区别是露点(水蒸气液化成露水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蒸气凝结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所以只有地表附近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才会出现霜。

目录

详细解释

详细词义

词性变化

霜冻-基本概述

英汉翻译

方言集

常用短语

霜的形成和消失

普通分类

红叶与霜的短篇小说

小说弗罗斯特,人物弗罗斯特

详细解释

详细词义

词性变化

霜冻-基本概述

英汉翻译

方言集

常用短语

霜的形成和消失

普通分类

霜,红叶与霜的短篇小说

这一段对“霜”这个字进行了详细的编辑和解释。

(1)田字格的“霜冻”一词

(声音。从雨,相声。本义:气温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是白色晶体,这就是霜。(2)本义的霜是露水凝结而成的。士气和津液由地而生,薄寒则为霜。——《说文》霜降,天之所以杀。——《韩曙董仲舒传》是霜一样坚实的。——《逸坤》白露即霜。——《诗琴·风剑甲》管强满霜,人不眠,将军白发泪。——宋范仲淹《渔父傲》每逢寒夜立起,震动衣衫,甲上霜绽,嘹亮。——方清鲍《左轶事》(三)再如:霜雪(比喻高洁无辜);霜瓷砖(覆盖有霜的瓷砖);霜冻(霜冻的早晨);冰霜盔甲(沾有冰霜的盔甲);霜衣(冷衣);霜公主(指霜);霜冻序列(第一次霜冻的时间序列);霜降信)未来霜冻会降临在植物上。

信息。也是鹅的别名);霜砧(寒秋砸衣声);霜草(因霜冻而枯萎的草);草名,又称“相思草”);霜气(霜);霜鸟(秋冬或日落时的乌鸦);霜雪(霜雪;比喻纯洁干净);霜雾(寒气);霜黄(指已经损伤枯萎的叶子颜色)(4)年龄,年龄的代名词。还是说秋[年]已十霜降在招待所,日夜思念咸阳。——贾岛《杜桑干》(五)【霜状粉】如果冰盘是琥珀色的,为什么糖衣很美?——苏轼《送金山乡僧入蜀》(6)再如柿霜。也指滋润皮肤的化妆品。如:雅霜;白[1]

编辑这一段的意思

详细词义

◎双树ā ng < name > (1)(音形)。从雨,相声。本义: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是白色晶体。(2)【霜】与本义相同,露水凝结。士气和津液由地而生,薄寒则为霜。——硕温爽

霜降,天杀之理也。——《韩曙董仲舒传》是霜一样坚实的。——《逸坤》白露即霜。——《诗琴·风剑甲》管强满霜,人不眠,将军白发泪。——宋范仲淹《渔父傲》每逢寒夜立起,震动衣衫,甲上霜绽,嘹亮。——方清鲍《左轶事》(三)再如:霜雪(比喻高洁无辜);霜瓷砖(覆盖有霜的瓷砖);霜冻(霜冻的早晨);冰霜盔甲(沾有冰霜的盔甲);霜衣(冷衣);霜公主(指霜);霜冻序列(第一次霜冻的时间序列);霜降信(未来霜降信息。也是鹅的别名);霜砧(寒秋砸衣声);霜草(因霜冻而枯萎的草);草名,又称“相思草”);霜气(霜);霜鸟(秋冬或日落时的乌鸦);霜雪(霜雪;比喻纯洁干净);霜雾(寒气);霜黄(指已经损伤枯萎的叶子颜色)(4)年龄,年龄的代名词。还是说秋[年]已十霜降在招待所,日夜思念咸阳。——贾岛《杜桑干》(五)【霜状粉】如果冰盘是琥珀色的,为什么糖衣很美?——苏轼《送金山乡僧入蜀》(6)再如柿霜。也指滋润皮肤的化妆品。如:雅霜;白余霜

词性变化

◎霜香霜

〈兴〉 (1)比喻霜镜中白【白】发,令人汗颜。——唐李白《古风》(4) (2)再举一例:霜刷(白刷);霜花鬓角(耳中白发);霜发(形容白色羽毛;比喻白发);霜衣(形容白鸟的羽毛);霜色(白色);霜侵(指白发逐渐增多);霜羽(白羽);霜毛(白棉毛);霜华盖(比喻白发);霜胡子(形容为白如霜)(3)比喻[高尚而无垢],心中积满冰霜,野心耗尽。——金《文赋》(4)再比如:霜操(指高尚清净的操作);霜女(指梅花。比喻高贵)(5)比喻寒冷而严峻【严峻】王思远总是像冰一样,夏天几个月就有霜冻。——《南史·鲁·传》(6)再如:霜降法(严刑禁法);冰霜代码(严格代码);冰霜之力(指冰霜的力量;比喻是厉害的力量);霜降凶猛(比喻严厉);霜降台(玉石台的别称)。御史弹劾因风霜,故称之。又称“霜部”)霜

(7)比喻【锋利】钢经过打磨磨砂。——左思《武杜甫》(8)再比如:霜刀(指尖刀);霜刃(锋利的刀刃);霜爪(尖爪);冰霜之矛(锋利有辨识力的矛);冰霜葛(指犀利有眼光的葛)[1]

编辑frost-基本概述的这一部分

不同云中霜的云滴大小分布不同,云滴大小不均匀的原因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输送和云滴的蒸发。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合并过程。在只有凝结的情况下,云滴的大小是均匀的,但由于水汽的补充,部分云滴增长,合并的结果是更大的云滴继续增长,成为雨滴。雨滴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当有上升气流时,雨滴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从而减缓其下落速度。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和土块上往往覆盖着一层霜晶。它们在初升的太阳下闪闪发光,在太阳升起时融化。人们通常称这种现象为“结霜”。

编辑此段以进行英汉翻译

霜霜[2]

编辑此方言收藏

◎粤语:soeng1 ◎客家话:【梅县话】宋1【海陆丰话】宋1【科英词典】宋1【沙头角话】宋1【台湾省泗县话】宋65438+。

编辑本段中常用的短语。

◎霜晨shuāngchén:冷霜晨霜。

西风强,天上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鄂娄山关》◎霜蜀ā ngdê ng:指寒潮对农作物的损害。水蒸气在地面和温度低于0℃的物体表面凝结成白色晶体就是霜。如果水汽含量低,没有霜冻,就说黑霜对农作物有冻害,称为霜冻。农作物的内部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开始结冰。根据物理学可知,当物体冻结时,其体积会膨胀。所以当细胞间的冰粒增多时,细胞会被压缩,细胞内的水分会被迫渗出,细胞失水过多,里面原有的凝胶会逐渐凝固,特别是寒霜过后,温度再突然升高时,从作物渗出的水分很快就会变成水蒸气而散失,细胞流失的水分得不到恢复,作物就会死亡。霜降是秋冬季节的天气现象。◎霜害shuānghài:霜冻对农作物造成的灾害。植物冻害是指当气温和地表温度降到零度时,空气中过饱和的水分凝结成霜,会伤害植物。此时,植物组织中的水分因低温形成冰晶,从而损伤植物组织。当空气过于干燥时,即使温度降至0oC或以下,也不能凝结成霜,但植物组织中仍能形成冰晶,这就是所谓的“黑霜”。比一般的冻害(霜冻)更严重,因为霜冻天气空气中水分较多,水的凝结有放热。空气中的水分还有防止地面热辐射散失的作用,可以减缓温度,进一步降低温度。◎霜露shuānglù:霜和露在一起使用时,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使用,而是用来指代困难条件下的霜。

想起我爷爷,露霜露,剪刺腾出大小来。——荀《六国论》◎霜鸟Shuāngni o:初霜期出现的各种候鸟◎霜雪糕shuāngqílín:雪糕的一种,即尚未硬化的雪糕。或者翻译“软冰淇淋”ϒ霜天shuāngtiān:指寒冷的天空;气温较低时(尤其是深秋或冬季),漫天霜红,天兵气恼。——毛泽东反第一次大“围剿”的渔父豪情◎霜灾shuāngzāi:霜冻对农作物的损害。【1】霜冻灾害频繁的地区根据其特点,应采取以下防御对策:1。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土质安排种植计划,在容易发生霜冻的地方安排抗冻性强的品种。农民谚语“霜打雪下凹”说明,低洼地区容易发生霜冻且严重,地形越闭塞,霜冻危害越大。2.采取综合栽培措施减少霜冻灾害,给藻类麦田浇水是目前最理想的防霜方法。因为浇水不仅能减缓降温,还能促进小麦生长,增强抗寒能力。根据天气预报结果,临时烟熏、田间喷洒或鼓风也能达到防霜冻的目的。3.灾后补救的历史经验证明,开花前,地上茎叶冻死的不能补种。小麦受晚霜冻害后,禁止用绳子拉扫霜冻,更不要割草、耙草或放牧冻僵的茎叶。霜后正确的补救措施应该是及时追肥浇水,促进受灾麦苗早日恢复,减少霜冻灾害的损失。

在这部分编辑霜冻的形成和消失

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和土块上往往覆盖着一层霜晶。它们在初升的太阳下闪闪发光,在太阳升起时融化。人们经常霜冻。

称这种现象为“结霜”。翻翻日历,每年从10结束,总有“初霜”这个节气。我们见过雪和雨,但没人见过霜。其实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的。霜是一种白色冰晶,多在夜间形成。在少数情况下,它也可以在日落前太阳倾斜时开始形成。通常,霜会在日出后很快融化。但是当天气寒冷或者在阴凉的地方,霜冻会持续一整天。霜冻本身对植物既无害也无害。人们通常所说的“冻害”,其实就是霜冻形成时的“冻害”。霜的形成不仅与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还与附着物体的性质有关。当物体表面温度很低,但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相对较高时,空气与物体表面存在温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的温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的辐射冷却引起的,当较暖的空气接触物体表面时,空气就会冷却,当水蒸气过饱和时,多余的水蒸气就会析出。如果温度低于0℃,多余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此外,云阻碍了夜间地面物体的辐射冷却,天空中的云不利于霜的形成,这

所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强烈降温的时候。此外,风对霜的形成也有影响。当有微风时,空气缓慢流过过冷物体表面,不断供给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风大的时候,因为空气流动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时,上下两层的空气容易相互混合,不利于降温,也会阻碍霜的形成。一般来说,当风速达到3级以上时,不易结霜。因此,霜冻通常在寒冷季节阳光充足、微风或无风的夜晚形成。霜的形成不仅与上述天气条件有关,还与地面物体的性质有关。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更容易辐射热量,迅速冷却。霜

就越容易在上面结霜。相似的物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质量相同,热量相同。如果它们在夜间同时辐射和散热,表面积大的物体散热更多,同时降温更快,其上更容易结霜。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物体的表面积相对于它的质量来说比较大,就很容易在上面形成霜。草叶很轻,但表面积大,容易在上面结霜。另外,物体的粗糙表面比光滑表面更有利于散热和散热,所以粗糙表面更容易结霜,比如土块。霜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升华成水蒸气,一种是融化成水。最常见的是日出后因气温升高而融化消失。霜冻融化的水对庄稼有好处。霜冻的出现说明当地夜间天气晴冷,大气稳定,地面辐射降温强烈。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有冷气团控制的时候,所以往往会持续几天。我国有句谚语叫“霜降重见晴天”,就是这个道理。

编辑本段的普通分类

霜霜的早晨:一个寒冷结霜的早晨。西风强,天上雁叫霜晨月。——毛泽东《秦怡·峨嵋山关》霜花shuāngdònghuǎ M:我国中北部地区霜冻的早晨,几种草原表面的霜花和露出地表的根。它又大又漂亮。霜冻Shu ā ngdé ng:指因寒潮袭击而使农作物受损。水蒸气在地面和温度低于0℃的物体表面凝结成白色晶体就是霜。如果水汽含量低,没有霜冻,就说黑霜对农作物有冻害,称为霜冻。农作物的内部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开始结冰。根据物理学可知,当物体冻结时,其体积会膨胀。所以当细胞间的冰粒增多时,细胞会被压缩,细胞内的水分会被迫渗出,细胞失水过多,里面原有的凝胶会逐渐凝固,特别是寒霜过后,温度再突然升高时,从作物渗出的水分很快就会变成水蒸气而散失,细胞流失的水分得不到恢复,作物就会死亡。霜降是秋冬季节的天气现象。霜是因为接近地面的空气被地面的辐射冷却而冷却到霜点。即气体层中地面物体的表面温度或地面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水蒸气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一些传热性能差的物体上凝结成白色冰晶。其结构松散。一般在寒冷季节夜间到凌晨的一段时间内形成。形成时,多为静风。霜有时会出现在洞穴、冰川和雪的裂缝中。霜降多在春秋过渡季节,白天气温高于零摄氏度,夜间气温短时降至零度以下。在农业气象学中,是指土壤表面或植物树冠附近的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造成作物受害的现象。霜冻发生时,常伴有或不伴有白霜。没有白霜的霜叫“黑霜”或“霜杀”。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辐射降温形成的霜称为“辐射霜”。冷空气入侵造成的霜冻称为平流霜冻。这两种过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霜称为平流辐射霜。无论哪种霜冻出现,都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害。霜害shuānghài:霜冻对农作物造成的灾害。植物冻害是指当气温和地表温度降到零度时,空气中过饱和的水分凝结成霜,会伤害植物。此时,植物组织中的水分因低温形成冰晶,从而损伤植物组织。当空气过于干燥时,即使温度降至0oC或以下,也不能凝结成霜,但植物组织中仍能形成冰晶,这就是所谓的“黑霜”。比一般的冻害(霜冻)更严重,因为霜冻天气空气中水分较多,水的凝结有放热。空气中的水分还有防止地面热辐射散失的作用,可以减缓温度,进一步降低温度。霜露shuānglù:霜露并用,常为虚词,但比喻艰难困苦,想起祖父,暴露霜露,斩刺有大小之地。——苏颂荀《六国》双双鸟Shuāngni o:初霜期出现的各种候鸟雪糕shuāngqílín:雪糕的一种,即尚未硬化的雪糕。或者翻译《软冰淇淋》霜天shuāngtiān:指寒冷的天空;天气寒冷时(多在深秋或冬季),霜降的天空红彤彤的,灿烂辉煌,天兵天将,怒而生民。——毛泽东《渔父的骄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霜灾shuāngzāi:霜冻对农作物的损害。根据其特点,霜冻灾害频繁的地区应采取以下防御对策:1。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土质安排种植计划,在容易发生霜冻的地方安排抗冻性强的品种。农民谚语“霜打雪下凹”说明,低洼地区容易发生霜冻且严重,地形越闭塞,霜冻危害越大。2.采取综合栽培措施减少霜冻灾害,给藻类麦田浇水是目前最理想的防霜方法。因为浇水不仅能减缓降温,还能促进小麦生长,增强抗寒能力。根据天气预报结果,临时烟熏、田间喷洒或鼓风也能达到防霜冻的目的。3.灾后补救的历史经验证明,开花前,地上茎叶冻死的不能补种。小麦受晚霜冻害后,禁止用绳子拉扫霜冻,更不要割草、耙草或放牧冻僵的茎叶。霜后正确的补救措施应该是及时追肥浇水,促进受灾麦苗早日恢复,减少霜冻灾害的损失。

编辑这个关于红叶和霜的小故事。

霜霜

霜冻是我国“旱、涝、风冻害”四大气象灾害之一,我国历史上的史书和地方志中对霜冻灾害的记载层出不穷。1953,11年4月至13年6月,我国北方发生大范围霜冻,仅冬小麦一种作物就减产50亿斤,造成了当时严重的国民经济问题。但是,古代有谁知道,这场霜灾不是水汽凝结成的白色晶体——霜本身,也就是没有被霜冻住,导致霜遭受永恒的冤屈?霜冻灾害的罪魁祸首是与霜冻同时发生的零下低温,最终导致作物细胞死亡的结果。事实上,当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霜时,并不会吸收热量来降低温度,而是会释放出大量的凝结潜热来减缓温度的下降。如果出资变成犯罪,岂不是使其“雪上加霜”?所以在中国北方,由于冬季空气中水汽稀少,经常会出现气温虽然降到零度以下但没有霜冻,农作物却被冻坏的情况。农民形象地称之为“黑霜”。北京冬天气温在零度以下却没有霜冻,经常会有这种“黑霜”。例如,根据30年平均气象资料,北京最冷的1月,虽然几乎每天早晨最低气温都在零度以下,但实际有霜冻的天数只有每月13.4天。因为早晨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温度随着离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气象站的百叶箱中测得的温度计高度(离地面1.5米)的温度约为3℃时,地面实际上已经降到0℃,也就是说已经可以出现霜冻了。所以北京真正能出现霜冻的天数应该比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天数要多得多。北京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平均天数已经达到了127.9天,但是北京的年平均霜冻只有87.8天!具体以上面提到的1953四月11到13的霜冻为例。虽然4月13日北京的最低气温还是零上0.4℃,但地面上还是出现了霜冻。在西边不远的张家口,虽然由于海拔高,最低气温低至零下7.5℃,但早晨的相对霜湿度却低至38%,也就是因为水汽太少而没有结霜。当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霜降并不是净怪,但也是因为这种傲慢而“荣誉”的案例。那是美丽的秋叶。古代人认为秋天的红叶是“霜”形成的。比如明黛玉的“黄杨木千里,红叶满霜”;“秋几时来,万里霜林丹”;唐某荣《半林残叶穿霜红》;鲁青吕恒《霜降秋城与牧野丹》;唐的《柿叶红,霜叶秋景》等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但也不能排除上面这首诗只是指自然界中霜和红叶同时出现,但两者之间不可能有因果关系。然后,下面的诗句指出了两者的因果。比如《清霜醉枫叶》(元·);《新霜染枫叶》(宋杨惠芝);甚至有现代诗人说“西山红叶好,霜降越重”,这至少从字面上明确建立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其实,叶片变红与白霜本身无关,而是低温使根系吸水,减少进入叶片的水分,从而使叶绿素产生少,破坏多,花青素(主要是红色)出现。因为红叶其实经常出现在地面温度降到0℃之前。总之,霜冻因作物冻害而遭受“永恒的不公”,因红叶美丽而享受“永恒的荣耀”。气象学中的其他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乃至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大概都没有像它这样有如此大“功”和“罪”的戏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