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日习俗的500字作文

苗族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苗族一年一度的“走华山”节。这时,一个个村寨的苗族人从几个苗寨之间的开阔地向四面八方涌来。“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高大的松树或柏树,并系上鲜花和彩旗。定花村的人(也叫花头)是公认的“好心人”。在节日的第一天早上,男人必须在太阳升起之前竖起花柱。

“踏花山”当天,“花会负责人”首先向参加“踏花山”的人敬酒祝福,然后宣布“踏花山”节开始。此时,华山场内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铜枪相继鸣响,鲜花彩旗迎风飘扬,各种庆祝活动相继开始。一些年轻的男女唱着民歌,一些人跳着三步和踏板舞,一些人跳着舞狮,还有一些人斗牛。整个华山场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的苗族在每年农历6月6日庆祝“花山节”。传说在古代,苗族战败流亡异乡,想起东逃西散的祖先的苦难,就流泪。有一年六月初六,我们的祖先出现了,劝他们不要太难过。他们应该吹芦笙,在山顶唱歌跳舞给我们看。之后,一朵花从天而降,挂在树上。大家围着树唱歌跳舞,吹着芦苇,今年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每年的6月6日,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在高山上种上一棵花树,举行芦笙舞、斗牛、舞狮、爬花杆等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给谁猪头和好酒奖。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蒙古人使用夏历,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和新年。

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又称“年火”,一个迷信的传说说,这一天要送“火神”上天,因为火神给人带来幸福和财富,所以蒙古人非常尊重火。平时小心用火,不要让孩子玩火,随意跳过火堆,出门远行前祭祀用火,外出和回家时在炉子里放些新柴,以示对火的虔诚。小年那天,全家人恭敬地给“灶神”献上了羊胸叉骨、哈达、香烛、奶食等。,和全家人一起吃羊胸叉烧肉,喝酒娱乐,七天没日没夜的吃“厨祭”饭。

大年初一(春节)是最隆重的节目。从除夕到正月初一,男女老少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鄂尔多斯蒙古族称正月为“查干萨里”。查干是白色的,纱丽是月亮。他们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和吉祥。这种习俗在草原上广为流传。根据凯尔波罗的〈游记〉记载,“蒙古人在元旦,按照古老的习俗,汗和所有蒙古臣民。正月初一,都是‘穿白衣服’;每个人都穿着白色的长袍,人们互相赠送白色的东西。白色是好礼物,白色是吉祥的祝福。因此,一年中的第一个月被称为“白月”。“百越”元旦,元朝蒙古各部纷纷向蒙古可汗赠送“九九”白马骆驼,周边国家也赠送“九九”白象。凯尔·波洛写道:“日本几个地方有超过10万匹白马,但日本有5000头大象,穿着漂亮的锦缎,背上背着两个漂亮的箱子。其中有朝廷使用的全部金银器皿和盔甲,还有无数披着锦衣的骆驼,满载着生活用品,都在大汗面前一字排开,堪称天下最美的奇观。"

除夕夜,在玛尼洪极东南方点起了一堆书火,各种食物被取来扔进火里祭奠。然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羊头。吃之前,家里的长辈要先揭开羊嘴。根据迷信和传说,这个仪式大概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避免一年的舌尖矛盾,一个是为了开牙辟邪。因为三十日这个世界没有神来主持,鬼要到处养一年的粮食,羊的嘴张得大,能吓跑饿鬼。午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这被称为“饯行”。出门在外的(已婚男、已婚女除外)也要被父母叫去,一碗筷子,一顿年夜饭。

新年伊始,东方破晓,家家户户都在玛尼红扁担(绑上361根棉包竹竿,用油点燃)的坐位上点燃灯笼,然后分别祭天、地、火、祖先。祭奠仪式结束后,就是早些年喝茶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弹点酸奶,以求吉利。老人坐危,儿女要跪拜,向哈达致敬,长辈也要一一祝福。后来,全家人(除了这对夫妇)交换鼻烟壶,以表达新年的问候。

春节期间,青年男女纷纷骑马(旧社会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门),带上哈达、鼻烟壶、酒,三五成群,逐一给亲朋好友拜年。草原上酒香肉香,歌舞升平,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