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对正念奇迹的解释
一本书让你和自己和谐相处,把所有的痛苦都发泄出来。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生活中几乎没有所谓的困难。只要你能学会保持正念,一秒钟你就会变得平静。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过上轻松快乐的生活,并愿意为此努力,请阅读《正念的奇迹》这本书。
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情况和我们内心的焦虑。我推荐你学习这本书《正念的奇迹》。这本书对我很有帮助。自从看完这本书,我发现我的生活变得平静了很多。这是不能通过简单的所谓回火产生的。方法是有的。如果你不掌握这个方法,你将永远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本书的核心是,人生最大的奇迹是什么?不是说你可以腾云驾雾,不是说你可以在火上奔跑,而是你可以每天呼吸。你不觉得很精彩吗?一口气吐出来,再吸进去。这样,你的身体才会工作,你才会活着。当你能专注于自己的气息,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时,这种状态就叫正念,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迹。当你掌握了这个正念的奇迹,你会发现世界上各种困扰我们的负面情绪都只是表面的东西。
佛教常说这个东西是空的。很多年轻人不懂什么叫空虚,但我真的很生气。其实佛教所说的空,并不是空。这叫自性缺失。所谓法的非自性,是指世间各种现象都是因缘结合而生,不存在独立不变的本体。比如这个桌子一定是桌子吗?此刻他是一张桌子,但过了两年,他的业力消散,他被剁碎,烧成灰烬扔进草丛,长成一株植物或一种动物,他就变成了另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叫无自性。如果你能看透周围,这些东西都是空的,没有自性,你发现你能关注的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你内心的心智,观察它,它自然会消散。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一个留在法国的越南人。在整个战争期间,他去欧洲和美国呼吁大家停止战争。以下两个故事写在一行禅师的书里:
你手中的杯子
在美国,我有一个叫吉姆的人?吉姆·福里斯特是我的密友。八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在天主教和平联谊会工作。吉姆去年冬天来看我。我通常饭后洗碗,然后坐下来和大家喝杯茶。一天晚上,吉姆说让他洗衣服。我说:“好吧,但是如果你想洗碗,你必须知道怎么做。吉姆回答说:“得了吧,你以为我不知道怎么洗碗吗?」
我回答:“洗碗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为了清洗而洗碗,第二种是为了洗盘子而洗碗。吉姆高兴地说:“我选择第二个——为了洗碗而洗碗。“从那时起,吉姆知道如何洗碗。我把这个责任托付给他整整一个星期。
如果在洗碗的时候,我们只想着下一杯茶,所以我们匆匆忙忙地洗碗,好像它们很恶心,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再者,我们不是活在洗碗的那一刻;我们站在水槽前,完全无法康复。
将会是生命的奇迹。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洗碗,我们很可能不知道如何喝茶:当我们喝茶时,我们只想着其他事情,我们几乎意识不到手中的一杯茶。就这样,我们被未来吸走了——我们不能真正的活着,哪怕是一分钟。
吃橘子
我记得几年前我和吉姆第一次去美国旅行时,我们坐在一棵树下,分享一个橘子。他开始谈论我们将来要做什么。每当我们谈论一个有吸引力的或令人兴奋的计划时,吉姆是如此地投入,以至于他完全忘记了他现在正在做什么。他把一个橘子扔进嘴里,在他开始咀嚼之前,他打算把另一个橘子扔进嘴里。他几乎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吃橘子。我还得告诉他:“你应该先吃已经在嘴里的橘子。吉姆意识到他在做什么。
就好像他根本没有在吃橘子一样。如果他吃了东西,他就是在“吃”他的未来计划。
橘子有许多花瓣。如果你知道如何吃一片花瓣,你可能就知道如何吃一整个橘子。但是如果你不能吃一个橘子,那你就根本不会吃橘子。吉姆明白了。他慢慢低下头,全神贯注地吃着已经含在嘴里的橘子。他仔细咀嚼,然后伸手去拿另一片花瓣。
后来,吉姆因为他的反战活动进了监狱。我担心他是否能忍受监狱四面墙的禁锢。我给他写了一条短信:“还记得我们一起分享的橘子吗?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个橘子。吃了它,和它成为一体。不要担心明天会发生什么。」
上面的故事讲的是洗碗吃橘子。事实上,当你知道正念意味着意识到当下的现实时,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成为你练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在冥想期间。
当你走在乡间小路或林荫道上,甚至在烈日下,你能时刻意识到身边的小苗、绿树或阳光,知道自己此刻走得很清楚。不是身体在走,而是心在挂别的地方。能在云上或火上行走并不是真正的奇迹。真正的奇迹是在地球上行走。当你能和走路融为一体,那就是奇迹了。
那么我们如何练习正念呢?一行禅师的回答是:专心工作,保持警惕和清醒,随时准备应对任何可能的情况,随机应变。这就是正念。很难将工作与实践分开,这不是一个好的实践想法。王阳明曾经写过一封信教导他的学生说,我有没有告诉过你要找一个特别的时间去修行?天天裁决,不都是一种自己心灵的修行吗?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自己也生气;当我们快乐时,我们自己也快乐。我们在属于自己内心的时间里,我们也是自己内心的观察者。因此,重要的不是赶走或执着于任何思想,而是意识到它。散了心也是心,就像浪还是水。小心照顾好自己,失落的心会变成真正的心。真正的心是自我,也就是佛。所谓,明心见性。
我喜欢一个人走在乡间小路上,路边种满了水稻和杂草。我在正念中每走一步,都觉得自己走在这片不可思议的土地上。在这样的时刻,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惊人的奇迹。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在水上或空中行走是一个奇迹,但我认为
真正的奇迹不是走在水上或空中,而是走在地上。
每一天,我们都处在一个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奇迹中:蓝天、雪白的云朵、绿色的树叶、孩子们好奇的黑眼睛——那些都是我们自己的眼睛。
一切都是奇迹。
樊登对正念奇迹的解释,第二版
我们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这本书是为了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状况和内心的焦虑。
我看完这本书后,内心平静了许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控制了自己的情绪问题。
当你有负面情绪时,你会怎么做?这本书能给我们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缓解各种负面情绪~
《正念的奇迹》的核心句子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奇迹是什么?不是能走来走去踩风火轮,而是每天呼吸呼吸,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呼吸就是正念的状态。
佛说:“万物皆空”,“空”不是没有,其核心是法无我。任何事物都没有确定的性质,它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一张桌子,此刻是一张桌子,但若干年后,事业消散,变成一堆木头。柴火燃烧后变成灰烬,用作肥料,以另一种状态存在。而一个人,此时是人,若干年后却可能是骨灰,是鬼神。于是我们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是空的,我们只能在这一刻关注自己的意图,然后观察它,它就会自然消散。
那我们就从这本书的脉络开始学习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越南人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他在越南战争期间前往法国和美国,呼吁和平和停战,并在法国创办了“梅村”。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想要练习正念的游客。
这本书是一行禅师写给朋友的一封长信。它没有详细阐述佛教,但仅从这封信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正念,以及为什么正念是一个奇迹。
本书开头描绘了一个场景:一个曾经嫁给禅师的年轻人,发现自己要工作,要照顾妻子的情绪,要给孩子换尿布,自己修行的时间少了。然后他试着在生活中应用正念的修持,意识到是自己的时候去匹配妻子和孩子了。没有你的时间或我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想着那些没有完成的工作,并不能帮你解决孩子和工作的问题,反而会更加痛苦和焦虑。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专心陪伴孩子,工作要努力,时刻保持正念,让思想专注于当下。
有一次,我们谈到了洗碗的例子。
很多人觉得洗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里的朋友还等着你一起打麻将喝茶。总是想着快点洗洗干点别的,
如何正确洗碗?
所谓正念,就是我们洗碗的时候只要洗碗就好了,也就是说,我们洗碗的时候要完全意识到自己在洗碗这个事实。洗碗的那一刻,我完全是我自己,跟着我的呼吸,感受我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正念,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如果我们洗碗的时候只想着下一杯茶,或者我们应该和朋友一起聊天或者?玩游戏或者看一部喜欢的电视剧,如果你急着把碗洗完,看起来洗碗是一件很恶心的事情,但是洗碗的过程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为你的生活创造了一件很恶心的事情。然后,我们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换句话说,洗碗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活在当下。事实上,当我们沉入袖手旁观时,我们并不知道生命的奇迹。
《中庸》说:“人吃吃喝喝,却鲜知其味。”我们每天都在吃,却很少有人感受到它的味道。饭来了我们怎么想?我们怎么看?“我们去哪里,吃完饭做什么?”“快点吃,别耽误事”或者拍张照片发微博朋友圈,没有真正体会到食物的味道。练习正念甚至需要我们去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
练习正念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学生吉姆一起吃橘子。吉姆在吃之前掰下一块。一行禅师说:“你应该先吃你嘴里的橘子。”。吉姆意识到他没有处于正念状态。只有专注于吃掉橘子的每一片花瓣,才能真正吃到橘子。
后来,吉姆因为反战而入狱,禅师给他写了一封信,“还记得我们一起吃的那个橘子吗?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个橘子。吃了它,和它成为一体。明天一切都会过去。”坐在监狱里和坐在家里有区别吗?是的,因为没有坐监狱的自由,对吧?想去的地方去不了,感觉被束缚了,所以内心很痛苦。但是坐的这个动作没有区别,因为坐在监狱里,正念逃跑了,向往外面的世界,会让你感到内心的痛苦。感受当下的感觉,理解当下的状态。这就是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奇迹带给我们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遇到任何问题,让我们把身心汇聚到身体里,了解此刻的状态。
无论是洗碗、吃橘子还是生活中的其他情境,当我们知道“正念”就是“意识到当下的现实”时,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成了你练习的机会。不仅在冥想中。当你走在路上,即使在烈日下,你也能时刻注意到旁边的绿树和阳光,知道自己此刻走得很清楚。不是身体在走,而是心在想别的事情。等车,开会,航班延误,都是我们生活中的过程。保持正念,专注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就是正念。
嗯,我觉得个人很难做到。走路的时候,他们在想别的事情。当他们难过的时候,还是很难控制自己。修炼之路漫长而修远~
樊登曾经在飞机上见过他的偶像柳传志。柳传志在看《杜拉拉升职记》,而樊登在看《金刚经》。柳传志很好奇,问樊登为什么年轻人会读这本书。樊登老师问:“你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柳传志说:“一个人永远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最痛苦的事。”这就是佛教中的“无痛苦”。而樊登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你觉得不应该有痛苦的痛苦。假设有人买彩票花了500万,只剩下200万,你不会觉得痛苦,可能会觉得好笑;别人失恋很痛苦吗?失恋是痛苦的,但是别人痛苦的时候你不觉得痛苦,因为你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你不应该承受这样的痛苦。如何尽快控制住这种痛苦,然后把它扑灭?最好的方法是保持正念。当你保持正念时,你会明白这只是一种体验。此刻感受到我的存在和在其他地方感受到我是一回事。
当你知道正念意味着意识到当下的现实,你就可以在你的生活中无时无刻地练习,而不仅仅是禅。
王阳明《列传》中的“知行合一”不是我们对言行或先知的常规理解吗?还在倒退?樊登对这个词的核心解释是,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的思想并没有逃跑。你的思想集中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
如果我们有时候边走边玩手机,玩微信,会因为走神,没有知行合一而觉得很累。
王阳明的一个学生,作为一个高级行政官员,向王阳明抱怨他没有时间修行,而且因为事务繁杂,经常要处理工作。王阳明回答他:“我什么时候叫你找时间练了?你可以一直练习。当有人想打赢官司给你钱的时候,不要实践自己的贪婪。当一个人说不清楚的时候,你不能心烦。这是在锻炼你的耐心。当案情复杂,你能找出线索的时候,你就可以练习你的辨别力了。所以你可以一直练习。
我们学习只是作为一种方法,还需要看自己的本性和修炼的勤奋程度。一行禅师给了我们如何培养正念的方法,答案是先专注于工作。
当我们在工作时,我们总是想吃东西,心想:“你为什么不下班呢?我好担心。”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和痛苦。所以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分离。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里,有时会看到有人说“又是周一了,好痛苦”“三天后我就放假了”。其实一个假期不一定是快乐的。一个假期和一个对象吵架,好好的假期被吹走了。一切都不是自我意识,而是痛苦或快乐,而是来自于自己对分离的定义。体验一下上课上班的感觉,因为这是我们命中注定的一天,无论快乐还是痛苦,我们都必须在这里,所以享受上班,全心投入。上班好好上班,回家放假好好休息。
回到一行禅师,修行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专心工作。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随机应变。这是为了保持正念。
最难练的地方是家里,然后是工作,然后是寺庙。因为家里有太多打破正念的事情。
很难把工作和实践分开。
具体方法有:
1,意识呼吸。深呼吸,知道自己的收益,知道自己的承诺和计算利息的方法。当后期可以自由发挥的时候,就可以专注于呼吸而不是数利息了。
2、行、住、坐、卧都是禅,工作、吃饭、洗碗、和朋友聊天,时刻保持正念。
一个人开悟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弟子问他:“师父,你悟了之后做了什么?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师父回答:“饿了来吃,困了来睡。”我饿了,我困了吃饭睡觉,但有什么区别?师父说我要吃饭睡觉,有什么吃什么,有房间就睡哪里,你对吃住都很挑剔。这就是“至尊道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很多人会说:“这个工作好还是那个工作好?”这顿饭更好,或者那顿饭更好。别的没什么好学的,但是不要挑剔。因为你太挑剔,又有很多分离,痛苦油然而生。
有人会问这样练下去生活会不会很无聊,很无聊,很无趣。就像我们所说的“中庸”,中庸不是无聊、凑合、或类似,而是指适当的极端。孔子一生没有达到过那个境界,也没有见过达到那个境界的人。当我们培养出冷漠的时候,生活中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认为我们应该追求金钱和权力?都是因为社会惯性。我们被社会惯性操纵,总以为“别人有车有大房子”,我也想有车有房。没有他们,会很痛苦。这就是社会惯性的方式。只是因为社会惯性拉着你跑,你无法面对自己安逸的内心。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最起码的自由。我们有没有做过一件疯狂的事然后不知道为什么,然后懊恼自己当时不该那么说,真的不该打人?因为那是因为我们被情绪控制,是情绪的奴隶。如果我们想成为情绪的主人,我们需要调动我们的正念。
培养正念是佛教入门。放下一切,就会发现一切都是空的,都是表象,没有自性。一件坏事在若干年后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当它发生时,我们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
所以试着培养我们的正念,给自己一个“正念日”,每周花一天时间练习正念。这一天,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早上起床,刷牙,吃饭,生气——告诉自己,“我此刻很生气”,如何快速摆脱,就是知道让你生气的人看着镜子,盯着镜子里生气的人说“这个。
直面我们的痛苦,照顾好他们。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都需要我们的呵护,因为都说我们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情绪会越来越懂事。你憋不住,会生病的。
我们总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别人能承受的痛苦,我也能承受。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时说:“我现在要死了,你要活。谁更不幸只有上帝知道。”在他看来,死和生没有太大区别。
作者是个和尚,所以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描述了一个常人达不到的高度。樊登老师说里面有一段话非常好(但我可能水平不高,不太能理解Orz的深刻含义):如果一个人用佛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你会变得悲观,悲观或者乐观会把真相过于简单化。重点是现实真实呈现的东西。悲观的态度永远不会让平和的笑容绽放。那是出现在菩萨和其他正见者脸上的微笑。这是一个真正平和的微笑。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正念的状态。没有分离,就没有悲观和乐观。
以及如何控制我们的负面情绪?每当一个善念升起的时候,要认识到一个善念在我心中升起,一个恶念升起的时候,要认识到一个恶念在我心中升起。不管你有多不喜欢,都不要执着。试图消除它,认识它,就足够了。如果你已经离开了正念,你也必须知道它还在。
正如西方心理学对“我”的定义:“我是我的观察者”。当我们找到我的观察者时,我们正在练习我们的正念,我们通常会移除我们的观察者。所以禅有时候会给你当头一棒:“大师在哪里?”?是你在控制你的内心吗?
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先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心态放轻松,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
离别心升起的时候,知道自己有离别心就削弱了~
最后,我们可能很难维持正念的奇迹,但是修炼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因为不容易,境界太高,没达到才有趣。随便得到的东西,不值什么钱,太简单就没意思了。
无论你在生活中做什么,工作,学习,生活,都把它当成一个修炼的过程,在修炼的过程中总能感受到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理解它,照顾它,观察它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