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清明上河图的资料!!!^_^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唯一一幅代表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出生在吴栋(今山东诸城)。早年就读于汴京,后学绘画,在宋徽宗赵霁统治时期(1101-1124)任职于翰林画院。中国画用界笔和尺子画线的技法,用来表现宫殿、梯田、房屋等主题,特别是画船、车、商店、桥梁、街道、城垛等。他的画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张择端的画大多比较零散,只有《清明上河图》保存较好。这幅画高25.5厘米,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汴京的繁华,是汴京当年繁华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极具史料价值。

北宋时期,汴京极为繁荣,四条河流穿城而过,四条陆路。是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展居全国首位,当时人口超过1万。汴京城有很多热闹的集市,各种店铺,甚至还有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为了表现北京的繁华,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一重要节日的场景进行了59场演出。《清明上河图》集中表现了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和繁忙的市场。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由一座彩虹形的桥和桥头街的街面组成。乍一看,拥挤混乱;仔细一看,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各种活动。桥的西边有一些小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有刀子、剪刀和杂货。有卖茶的,也有算命的。很多游客靠在桥边的栏杆上,或指指点点,或看着河里来来往往的船只。桥中间的人行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车的,骑马的,挑担的,赶驴的,运货的,推独轮车的...桥的南边与街道相连。街道两旁是茶馆、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有很多打着大伞的商贩。街道向东向西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安静的郊区,但街上仍有行人:有的在搬运货物,有的赶着牛车送货,有的赶着毛驴拉货车,有的驻足观看汴河风光。

汴河上来往的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的一场赛跑。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在河里行驶。一些大船超载了,船主雇了许多跟踪者来拖它们。一艘载有货物的大船已经从桥下驶过,很快就会穿过桥洞。这时,这艘大船上的船夫非常忙碌。一些人站在树冠的顶端,放下了他们的帆;有些人在船边奋力撑竿;有些人用长杆托住桥洞的天花板,这样船就可以随水安全通过。这紧张的一幕吸引了桥上游客和附近船夫的注意,他们站在一旁欢呼。《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交通景象,为这幅画增添了更多的生气。

张择端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规模之宏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清明上河图》画面密集有序,从静谧的郊区到繁华的城市街道,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中国人物画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主。张择端虽然在翰林画院工作,作品都被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把画笔伸向了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创作了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种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每个角色的动作和表情都很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的生活非常丰富,创作技巧非常娴熟。

位于城市广场东南角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6月中旬165438+10月盛大开馆。届时,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归“省亲”。《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来,跌宕起伏,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9月13日,记者查询了清明上河图的人生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经历——

千古名篇《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吴栋(今山东诸城)人。早年就读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学绘画。北宋惠宗时期,张择端在翰林画院工作,擅长画宫殿,尤其是船、店铺、桥梁、街道和城垛。后来“我失了家,卖画为生,写了《西湖竞拍图》和《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曾被北宋宣和内府收藏。它是一个浅色的丝绸复制品,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鲁花、圣迹赋、边都赋的最佳例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失传已久的古代风俗画,继承了北宋初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它以精湛细致的笔法记录了北宋末年的都城汴宗时期。

据钱《卓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人物1643,动物208只(只),高于《三国演义》(11)和《红楼梦》(975)。漂泊四方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引起了后世的关注。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后被“清房优待”庇护了11年。他还在北京故宫孤独终老,自盗自盗,趁机窃取宫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数以千计。给一个偷国宝的借口

12岁时,溥仪在张勋的唆使下重新登上了太和殿的宝座,但没过多久又再次退位,在“小朝廷”岌岌可危。这时,溥仪着手下一步:出国留学。

他们留学的第一步是准备资金。于是,他把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带出皇宫,存放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字画和古籍是杰出的瑰宝,其中手卷字画约1000幅,挂轴画册200余种,宋板书约200种。其中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尽管有“打扫房间的优惠条件”做后盾,溥仪还是不敢公然偷盗宫廷珍宝。他以奖励弟弟的名义盗窃文物。1922左右,北京局势动荡,父亲代溥仪在天津英租界十三路买了一栋楼。从1922开始,他们以奖励的名义,将宫内收藏的历代名人的古籍、字画等文物,分批秘密走私出宫。

溥仪正式“奖励”弟弟们,从1922和所谓的“宣彤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开始。溥仪利用每天早上两个弟弟“入宫”陪溥仪读书的机会,把珍贵的文物包在袋子里,每天放学后由弟弟们运出故宫。从开始的两个多月的“打赏”,有时候是一天一天的“打赏”,比如从8月1922到8月14到26,没有一天的间断。这些宫廷文物被堆积在70-80个木箱中,然后被运到天津英租界的建筑物中存放。携带国宝到其他国家

直到6月5日,1924、165438+北京卫戍总司令陆和张骞率领的20名短枪手,突然闯入故宫,赶走了溥仪,打散了“小朝廷”,溥仪盗取宫内全部文物的计划才被打断。

1924 165438+10月5日,溥仪回到父亲的“酒鬼宫”;165438+10月29日,溥仪逃到日军兵营,要求“避难”,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馆居住,恢复了日本军国主义卵翼下的“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溥仪在日本警察的押解下,逃到天津,在日租界张标的私宅“张远”安顿下来。然而,当时的财力远远不能满足他的众多开销,于是他下定决心卖掉宫中的中国宝藏。伪满皇宫中的国宝

通过日本间谍藤原健二的阴谋策划和天津日军的密切配合,溥仪伪装成日本军人。农历十月初一1931,乘小汽船潜入白河,经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号,潜入营口,在鞍山塘岗子停留,再到旅顺口进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仪进入长春伪满皇宫,登上伪满洲国皇帝宝座。

溥仪从天津出逃,要经过国军驻扎的地区,所以只能轻装简从,大量的龚中国珍宝还存放在天津。

从1932到1934,约70箱名家字画、宋元善本、珠宝玉石玉器等。存放在天津静园,被运到长春伪皇宫,装有书画的木箱存放在伪皇宫东院图书馆楼东室,即“小白楼”;将装有古董和珠宝的金库存放在内院鸡西楼的客厅里。和逃亡的国宝一起被抓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满洲国汉奸闻风丧胆,各奔东西。当时,一直由日本关东军把守的长春伪满皇宫,改为伪满洲国军队守卫。傀儡皇帝溥仪见大势已去,终日惶惶不可终日。最让他担心的是,不可能把伪满皇宫里存放的所有国宝都拿走,只能有选择地拿走大量晋、唐、宋、元时期的书法名画。为了能够带来更多的国宝,他把《保护法》书名中所画的楠木盒子、花丝袋、兽皮都扔掉了,把这些国宝塞进了大木箱里。

8月1945日,10,日本关东军司令尾田康夫宣布,伪满洲国已从长春迁至通化。同年8月13日,溥仪从长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沟;17年8月,溥仪企图乘坐小型军用飞机逃往日本。飞机经过沈阳时,溥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俘虏。溥仪随身携带的著名字画和一批珠宝玉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扣押,交由东北人民银行保管。专家揭示“清明上河图”

7月7日,1949,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东北博物馆里的大部分展品都是东北人民银行移交的珍贵书画、珠宝和玉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溥仪手中缴获的。对宝藏有独特的眼光

人民鉴赏家杨先生在众多溥仪携逃的书法名画中,以其独特的眼光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古往今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不少,杨先生已浏览10余幅。1950年秋,东北人民银行移交的一批“牧牧”书画尚未整理,良莠不齐,不分玉器。当时,杨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有三幅作品同名,《清明上河图》。杨先生当时认为这些都是过去常见的“苏州画”之类的东西,却万万没想到其中会有奇迹。

然而,令杨先生大感意外的是,被埋没在流言中数百年的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竟然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和地点被意外发现!杨先生突然“激动得可以看见庐山真面目了。这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真书解开百年之谜

杨先生当时的兴奋是有根据的,因为在此之前,专家学者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到底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他们只能推断《清明上河图》和他们经常接触到的很多苏州画相似,以为《清明上河图》的原作基本就是苏州画的原著。《清明上河图》的真实面目几百年来一直是个谜。难怪杨先生看到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作后“惊为天人”。

至此,杨先生才真正认识到,苏州画的作者根本没有见过《清明上河图》的原作,只是参照历史文字记载布局构图而已。比如《清明上河图》中东水门前的虹桥是木头做的,而苏州的画是石头做的。人的衣、房、铺面也与苏州画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船的写实画法生动自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张择端能把北宋都城开封的复杂景象描绘出来,比孟渊的《东京梦记》更概括、更生动。难怪《清明上河图》家喻户晓,经久不衰。仇英的临本辨伪

既然《清明上河图》中已经找到了三幅原作,那么另外两幅自然是赝品。然而,另一个奇迹出现在了杨先生的面前:两幅作品中的一幅竟然是的工笔画《清明上河图》,并署名。这部作品参考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但描绘了苏州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从此揭开了“苏州图”的神秘面纱:明代苏州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原来出自仇英的这幅画。因为《清明上河图》的所有赝品都是以仇英临摹《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所以仇英临摹就成了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一个条件。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开馆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直珍藏在沈阳。1955年被国家有关部门划拨给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四十九年过去了,清明上河图真的很精彩。我们期待着能早日在家看到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