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日影变化的意义
研究物候现象与环境条件(主要是气候)年周期变化之间关系的科学,是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和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物候现象包括:①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叶片变色、落叶;(2)候鸟和昆虫的到达、初鸣、终鸣、离去和冬眠;③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冰冻、融化、初雪、初雪。中国早在3000年前就有了夏的物候历。《诗经》中有几个月的物候描写,比如“四月美”、“五月鸣”、“六月沙姬振羽”、“十月我床下蟋蟀”。后来的《吕氏春秋》、《淮南子·则训》、《礼记》、《月令》等书里都有大量的物候内容。《易·周树世训解》所载七十二候是对物候历编制的改进,北魏时被纳入国历。元代王镇制作了《授时活法图》,太平天国历法中也有“萌芽月令”。我国古代农书和古代医书中也有丰富的物候知识。竺可桢是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开拓者和推动者。在他的倡议下,从1934到1940和1962两次组织了全国物候观测网。《物候学》和《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初步研究》是他在物候学方面的代表作。我国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有:①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络。现有观测网络建立于1962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牵头,约60个观测点,规定在全国范围内观测46种动植物(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数据以年报形式公布。近年来,国家气象局还开展了自然物候和作物物候观测,特别是农业物候观测。(2)物候学著作的出版,促进了物候学的研究和物候知识的普及;③将物候学应用于农业和气候学研究。在农业方面:编制自然日历;指示和预报季节的早晚;作为播种和除草的指标;掌握让蜜蜂吃草的季节;预测害虫的发生期;作物品种的生态分类;预估植物品种的种植季节和推广范围。在气候方面:利用物候学方法进行小区域和山区的气候调查;研究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用物候来划分季节。在林业方面:根据其掌握的采种和造林季节。在地理学中,物候和植物作为自然区划或农业气候区划的指标或辅助指标。联邦德国、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也非常重视物候观测和研究。例如,联邦德国有2700个观测点,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了“欧洲国际物候观测花园网络”。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是:①从注重农业气象研究转向注重生态学研究;(2)提高了观测精度,观测植物的种类都使用同一个无性系;③利用计算机图形学、遥感技术等新技术进行观察和研究。
关于物候学的信息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动植物的季节现象与环境周期性变化之间关系的科学。它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消长、动物的迁徙和繁殖以及环境的变化,来比较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展和活动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性,进而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是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而仪器只能记录当时环境条件的某些个别因素,而物候则是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物候可以作为环境因子的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价环境因子对动植物的整体影响。
中国最早的物候记录见于公元前1000年的《诗经·游风·七月》。后来的、夏的《吕氏春秋》、《淮南子·施泽训》和《札记》等。每月记录一次年度物候日历。《易周树世训解》将一年分为七十二期,每五天记录一次物候,成为一部比较完善的物候历。北魏时附在历书上。
西汉时期著名的农学著作《毕升之书》记载,栽培时期是由物候决定的,例如“杏初旺,宜耕轻土弱土;看杏花归农。”到了南宋末年,浙江金华人吕祖谦记载了南宋惜春七、八年(1180,1181)金华的物候,包括腊梅、桃、李、杏、紫荆花、海棠、兰、杏。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近2000种药物,植物物候资料丰富。本书第四十八卷和第四十九卷记述了候鸟杜鹃和布谷鸟的地理分布、鸣唱、音节和出现时间,是对鸟类物候的准确记录。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发行天历,其中萌芽月令是一种利用物候来指导农业时间的月历。
在欧洲,古希腊的雅典人已经编制了农业物候日历。从1736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人马祥的后代对27种植物、候鸟和昆虫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这是欧洲最长的物候记录。18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写了《植物学哲学》一书,概述了物候学的任务,物候的观测和分析方法,组织了一个18点的观测网。他是欧洲物候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在德国,植物学家霍夫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了一个物候观测网络。他在中欧选择了34种植物作为物候观察的对象,亲自观察了40年。后来换成了他的学生Ine。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在1918年提出了北美温带地区物候现象的陆地空间分布的生物气候规律。
在中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人是竺可桢。他在1934年建立的物候观测网,是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的开端。在他的带领下,1962年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物候观测网络,进行系统的物候研究。为统一物候观测标准,1979出版了《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并逐年编制出版《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物候观测网络的扩大,物候资料变得更加丰富。而且由于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物候学的研究在规律的探索和应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物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观测,即同时观测生物物候和气象因子的变化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定点观察生物物候的年变化;按照统一的观测方法组织物候观测网,同时观测物候现象;在短时间内(3 ~ 5天),利用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小范围内进行物候观测;通过地球资源卫星照片分析作物和植被的物候变化;通过实验研究了物候受气候等因素影响的生理机制。
虽然各种生物物候现象的发生日期每年都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如果不受同一气候区局地小气候的影响,其顺序每年保持不变。在不同的气候区域,由于生物物种和气候条件的组合发生变化,物候现象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物候现象的顺序是编制自然历法和预测农时的基础。
由于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物候具有随经纬度和高度而转移的特点。比如霍普金斯在1918中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纬度每北移1,经度每东移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性发育在春季和初夏会推迟4天;夏末秋初,提前四天,以此类推。
物候研究已成为生态系统分析和管理的一个方面,在物候区划、作物合理配置、山区垂直分布带土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防治和三废利用等方面正在开展大量的物候研究工作。除了对物候学的宏观研究外,还对植物器官的内部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气象条件对物候影响的研究中,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气象条件与物候变化的数学模型。
气候与民居的关系
气候和交通的关系
气候和植物之间的关系
气候与民族服饰的关系
1北方居民住宅为平屋顶10.5%,单斜屋顶5.3%,中脊81.6%。他们的房子都是砖造的。为什么他们的屋顶在山脊中间?为什么他们的房子是砖造的?据我们调查,北方夏季雨水非常集中,雨量很大。建造中间有脊的房子可以防止屋顶积水。同时还可以灌溉农作物,既防止了“雨水渗屋”,又灌溉了农作物。这不是一石二鸟的办法吗?砖造的房子冬天气候寒冷,夏天砖墙可以保温隔热。而且当地农民的窗户都是朝南的,这样采光好,冬天还能起到辅助保温的作用。不用说,你也可以这样想象。
北面的院子是长方形的。我觉得应该是为了节约粮食!现在农村的厕所也搬到了医院,不仅卫生,还增肥省时。
雾、雪、冰雹等恶劣天气会影响交通。
3农民主要在自然条件下从事生产活动,光、热、水、气的某种组合有利于某种生产,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另一种不同的组合可能对农业生产有害,构成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这些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小气候的人工调节和作物的栽培管理服务。此外,要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克服不利气象因素,采取适宜的农业措施,促进农业高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后,逐渐积累了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知道用土规测日影的方法来确定季节,有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四个节气。《诗经·有风七月》中已有“八月剥枣,十月收稻”的物候记载。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在《易·周树世训解》中,一年分为七十二个节气,每个节气为三个节气,每个节气为五天,每个节气对应一个物候现象。这是中国最早的将天文、气象、物候结合起来指导农业活动的历法,可视为古代农业气象的萌芽。温度计发明并应用于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后,植物生长与气象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开始被观察和研究。随着气象观测网络的建立,气候与农业的关系逐渐得到研究。
一方面,农业气象学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对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素之间关系的定量观测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例如,1735年,著名的利伯曼温度计的创始人利奥·米尔(Leo Mill)发现积温可以用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理论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是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俄国的沃耶科夫、奥地利的潘素、德国的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都研究过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及其区域分布,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然而,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农业气象学才形成了一门完整而独立的学科,并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小气候是指由地形、下垫面特征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小尺度气象过程或气候特征。由于耕作措施和作物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改变了农田活动表面的状况和物理特征,导致了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成分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独特的农田小气候。农田小气候反过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产量形成。
小气候改善包括温室、阳畦、塑料大棚、塑料薄膜地被、防风障、农田防护林、抑制蒸发、土壤表面增温剂等。
温室气候是温室内的小气候过程和小气候特征,是经过人工调节的小气候。由于玻璃对入射短波辐射的透过率大于对向外长波辐射的透过率,温室具有白天温度高的特点。此外,屋顶的结构、朝向、屋顶坡度、高跨比以及温室使用的透光材料对温室内的照度和温度的分布和变化都有显著影响。
除了上述人工调节小气候的措施外,近年来,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完全控制光照、温度等气象条件的人工气候室或植物生长箱已用于农业研究。在蔬菜和珍贵植物的栽培中,也出现了人工调节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的自动化植物生产工厂。
在炎热的气候下,当地人的衣服自然简单凉爽,而在寒冷的气候下,他们穿得更多。只要对比一下南极科考队员和非洲人的衣服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