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的旅程

大家好!我是小白,一个白米饭。就叫我小白吧。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每天都吃米饭吗?煮出来的米饭晶莹剔透,软软的,但是你知道米饭是哪里来的吗?你知道,“锄草的时候是中午,汗水滴下泥土。”谁知道盘子里的中餐是硬的。“这首诗?我是中餐中的一粒米。请跟我去云南,看看我是怎么成为你们的中餐的。

我的家乡在云南的山区,那里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梯田。雨季,冬去春来,气温升高,天气逐渐转暖,那里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

村民们用水牛拉着木犁把深层的土壤挖出来,然后用梳子一样的耙子来回梳理土壤,再把土壤表面弄平整,准备播种稻种。

惊蛰的季节,春雷开始响起,雨势逐渐加大。村民在准备秧田的同时,还要准备育秧用的稻种。大人用筛子筛出混在米饭里的谷壳、稻草等轻杂物。然后将种子倒入容器中,加入温水,将浮在水面的虫蛀或不完整的种子捞出。继续用温水浸泡选中的种子一个晚上。

第二天,用温水洗净后,滤干,将温热的谷种放入带草席的竹篮中。然后用草把袋子包起来,用石头压实。秸秆能有效维持种子萌发所需的温度和湿度。记得每天洒一次温水,让谷物种子保持在35℃左右的温度。多余的水从竹篮里漏出来,保证种子可以呼吸,否则种子会在竹篮里窒息。种子在温暖的竹篮里逐渐吸水,三四天后就会发出小根小芽,然后就可以播种在秧田里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云南清明时节雨纷纷,万物生长。水稻种子播在秧田里20天左右就会长出三片叶子,叶子开始生长,通过光合作用生长。这是苗期,秧苗易受伤害,经常有人疏导秧田积水。

漫长的夏季,新的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秧苗长到四五片叶子时,就到了苗期,要从稻田里拔出来,移到稻田里。人们在插秧时应该保持相同的间距和深度。稻田里的秧苗只有得到足够的空间和阳光,才能继续顺利生长。

我的分蘖期和拔节期是从小满季开始的。这个时期比较长,我要经历三个节气:芒种、夏至日、小暑。这期间我要分蘖很多次才开始拔节,茎顶端开始滋生稻穗。

夏天,天气热,我就不继续长了。我要开花了!一旦水稻开花,雄蕊上的花药破裂,将花粉散布在雌蕊上,从而完成授粉并开始繁殖种子。

初秋时节,秋高气爽,月明风清。稻穗也完成了开花授粉,稻壳合拢,种子逐渐长大。结果子没那么容易。我要经历乳熟期,蜡熟期,完全熟期,才能形成大米的最终状态。这个时候的我,黄灿灿,太重了,惹得一只麻雀亲我的脸!

千年分秋分,一夜寒,秋分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人们用镰刀割稻子,用木桶脱粒,然后用布袋装好。稻草立在田埂上。看着沉甸甸的稻穗,人们又高兴又忙碌。

寒露季节和晴天,家家户户都把稻谷铺在房子周围的平地上晾干,并不时用耙子翻一翻,让每一粒稻谷都能晒到太阳。

第一个霜冻季节,冬天的开始。人们先用水碾大米,然后用风轮车吹走稻壳和米糠,它们就分离了。我的兄弟姐妹们闪闪发光!

这就是我的“小白”水稻的历程,春天种下一粒谷子,秋天收获一万粒种子。我知道每一粒中餐都是辛苦的。孩子,请不要嫌弃我,颗粒是你的!

后记:本文改编自于洪绘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盘中餐》。一打开这本绘本,我就被里面生动的画面感染了,栩栩如生,简直不敢相信是画出来的。梯田,嫩绿的秧苗,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农具,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舍不得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