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散文

端午节散文精选1如果有一段记忆是永远鲜活的,该用怎样的姿态祭奠那些泛黄的岁月?

端午节,像一本泛黄的书,已经翻到边缘,破损不堪,但书中的内容依然是粽子、龙舟、艾草、菖蒲、屈原的故事,无论风雨如何冲洗。

只是家乡没有龙舟,也没经历过赛龙舟的盛况。

屈原的故事已经不新鲜了。五月初五的粽子是为他做的,龙舟因他而生。只是我的笔墨如此浅薄,我的笔下怎么会有新的东西?我只好抛开杂念,在心里默默哀悼,算是对他老人家的一种缅怀。

我的端午节是我妈妈的芦苇叶粽子。以前吃黄糯米,后来也有糯米,但是芦苇叶一直没变。芦苇叶的颜色是长长的黄色,有一种纯粹的香味。妈妈把粽子包成永久的三棱锥形状,一直没有变。用来扎粽子的绳子不是普通的绳子,而是一种细长有弹性的马兰花叶。

秋天要把马兰花的叶子剪下来,晾好,切不可闷,然后扎成小捆挂在墙上,防潮防鼠。直到端午粽子,用芦苇叶煮的,那淡淡的清香随着袅袅的蒸汽升起,随意的串在屋内,平淡的日子有了端午节的味道。

用马兰花叶做绳子绑粽子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容易扣,而且扎得很紧,煮饭的时候不会把糯米弄丢。味道也香。每当我开始解开绑住粽子的马兰叶子,就像看到粽子上蓝紫色的马兰对我点头微笑,说不定还有蜜蜂留下的一滴兰花蜜,不然粽子怎么会这么香这么甜?

我从来没有厌倦过我妈妈的粽子。端午节不吃妈妈包的粽子,感觉自己的端午节从来没有开始过,会有缺点。

每年五月初二,妈妈都会让弟弟打电话告诉我,饺子包好了,让我回家拿。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要么你妈送,要么你哥送过来。我还想带一小捆艾叶,一打用彩红纸包着的葫芦,还有一些菖蒲。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因为我住的是楼房,所以不能在门楣和窗户上放艾草,所以所有的门的把手上都要放艾草。只一瞬间,整个房间都是艾蒿的味道。我在他们头上绑了几个红葫芦,开关门的时候,艾叶和那些红葫芦的香气摇曳出一缕清香和风情,让本来就淡的端午节又浓了起来。

我放在窗边的那些菖蒲,目的大多是为了驱赶蚊子。虽然楼里蚊子很少,但妈妈一直坚持这个习惯,我也会遵从妈妈的意愿,不浪费妈妈的全部心血。

在我心目中,艾蒿的意义高于菖蒲,说不准。只是觉得有些固执和偏激。直到前几天看了薛晓婵的散文《菖蒲》,对菖蒲有了新的认识。

薛晓禅引用席慕蓉的一首诗《花》。

?菖蒲

我多么希望能见到你。

但是你不能。

在这样一个荒凉寂静的沙洲上

天变暗了,风变冷了。

当我们所有的想法和行为都渐渐平淡的时候。

会是怎样的黄昏?

此刻,菖蒲花还在随意绽放。

到处都是集群。

对你周围的世界

展示她的激情

她的小心脏

从纯白到蓝紫色

仿佛在讲述一个我一生都渴望的故事?

感觉菖蒲的小心脏,从纯白到蓝紫,纯净美好,令人向往。

?在古代,它被用来驱邪。在门口挂一束菖蒲,闻起来比恶还恶。对付邪恶更邪恶!

菖蒲,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想起来会有邪念,为什么看到就会迷茫?

这句话是薛晓婵说的。是的,菖蒲是一种什么植物?在薛晓婵笔下有那么美好吗?我上网收集菖蒲,看到了菖蒲美丽妖娆的花朵。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来没有见过菖蒲,只有它的果实,蒲棒?像火腿肠一样软的东西。我去问我妈,她说,这里不开菖蒲。

家乡的菖蒲没有开花,令人欣慰。我去查了一下不开花的菖蒲,说也有不开花的菖蒲,但具体品种不详。可能老家的菖蒲就是那种不开花的。然而,不管它是否开花,我的长辈们世世代代都用艾蒿和菖蒲驱邪驱蚊。也许这种不开花的菖蒲比开花的菖蒲更能辟邪消灾。

前几天去超市卖各种香包,就连马路两边,他们也卖香包和五颜六色的绳子。现在做的香包都不是手工制作的,镶嵌着闪闪发光或者银色的假钻石,美得俗气。有五颜六色的绳子,绝不是纯粹的五颜六色的线。他们穿着各种精美的装饰品,包括各种形状和颜色的铜币,桃核和珠子。在这样的时刻,可以说他们很美很美,但我就是觉得自己爱不起来。我拿起一个香囊,放在鼻子下闻了闻。没有香味。再拿起一个,有香味,但绝不是乡下艾草的纯香味。

香囊,有的地方也叫香囊,在我老家叫荷包。我和我的孩子都是拿着妈妈的钱包长大的。从记事起,我就一直盼着端午节吃粽子,带妈妈的荷包。

我妈荷包里的香料是第一年采集的艾蒿籽,清洗干净,精心包裹保存。到了农历四月的第二个月末,我妈就要忙着给我们姐妹俩每人缝好几个晚上了。钱包是鲜红色的,用五颜六色的绳子缝合,看起来像一个娇小精致的香囊。它在脖子上摇来摇去,香味荡漾,令人陶醉。

荷包顶上还有一把用五颜六色的黄绳做成的小扫帚,只有1.5厘米大小,精致难忘。记得我问过我妈扫帚的用途,她说是用来扫病的。事实上,孩子们在端午节时会戴香包,据说这也是为了辟邪避祸。那时候每个家庭都有很多孩子,不算贵,但是母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都健康。

妈妈的荷包做的很精致,超出了一般妈妈的能力。五月的第一天,我们会美滋滋地戴上它,手腕和脚踝上都绑着五颜六色的绳子。穿上就跑出去,因为我妈的钱包做的很好,所以就炫耀着跟孩子比钱包的漂亮。妈妈经常要拿朋友做的事来比较,然后她就无比骄傲,她为自己走的漂亮而骄傲。

只是再好的荷包,端午节吃完午饭都要扔掉。扔的地方也有讲究,一定要扔在平坦的马路中间。当时山村道路崎岖,端午节正值雨季。真的费了好大劲才找到一条平坦的路扔了。我记得当时一个理想的扔钱包的地方。中午吃完午饭,我妈催我们扔一个钱包,手腕和脚踝上有五颜六色的绳子。但是,我们经常扔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先到了,到处都是钱包和花花绿绿的绳子。我想,如果这些钱包和五颜六色的绳子站起来,指定是巨大的。

我一直记得我扔的时候有多舍不得。我一句一句地问我妈:这么漂亮的钱包,你怎么扔了?妈妈会告诉我们,这一年里,你所有的疾病和灾难都会随着你的钱包而去。

那为什么要扔在平坦的马路中间?妈妈会告诉我们,这些荷包是天上的小仙女拿走的,那些小仙女是王太后派下来的,因为香囊太多了。如果不放在明显的地方,小仙女们不拿走会不吉利。

虽然我极不情愿,但最后还是扔了,希望我的钱包先被小仙女们抢走。

还有一种钱包是不需要扔掉的。是一种用彩绳包裹的香囊。有的包在桃心里,有的包在生肖里做成簪子。但不是给孩子的,是给大龄阿姨阿姨的,插在发髻里,成了装饰品,装点着光年。

端午节,虽然妈妈会和家人一起享受快乐,但是妈妈的端午节永远是黑色的,因为这一天是奶奶去世的日子。从我记事起,每当我为端午节拿起筷子的时候,妈妈总会说,?你奶奶这辈子都没吃过这样的食物。六十年的五月初五,她会活在母亲的眼泪里一次。

所有关于奶奶的事情都是我妈讲的。我没见过奶奶,我妈的六个孩子也没见过。我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妈才十七岁,还没结婚。

那是一个永远漫长而生动的故事。就像我妈跟我说的,上世纪20年代发生的故事在我眼前铺开,就像在读一本泛黄的书,一页一页地读着来到我妈老家的味道。

奶奶的出生和她后来的生活完全不同。奶奶家虽然不富裕,但也算小康。奶奶有三个兄弟,她是唯一的女孩。奶奶、爷爷和三个哥哥都很爱她。奶奶的小脚是真正的三寸金莲。她看起来美丽端庄,齐腰的长发编成了一条麻花的大辫子。她走路的时候,Anana的辫子随着破碎的脚步晃动,很有风情。

奶奶19岁留下来,没说合适的家庭,不是因为奶奶嫁不出去,是因为奶奶很挑剔,不为别的,就是想给女儿找个老实的家庭。那时候刚结婚的媳妇一般婆婆都不喜欢,十有八九是生婆婆的气。挑来挑去,最后奶奶选了爷爷。爷爷奶奶十四岁,家境不太好。让爷爷奶奶乐观的是,爷爷家只有父子两个人。不知道奶奶的爸爸比婆婆更婆婆。那种强势让奶奶气了很多年。

那年五月初四晚上,奶奶生病了,那年她五十一岁。一开始就说自己肚子疼,因为家里穷,请不起医生。那时候我妈三姐妹都结婚了,我奶奶一直没生儿子,我爷爷去世早,我奶奶母女相依为命。那种难度可想而知。

奶奶的疼痛越来越严重,出了很多汗。我妈给她擦了一晚上。到了第五天早上,我妈看她身体不好,就给我三姨发了一封信。那时候交通很差,阿姨家都是普通人。他们回来的时候,我奶奶已经走了。从奶奶生病到去世,整个过程都是妈妈一个人守着。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件事,也是每天都被称为不应该被称为的无奈和绝望!母亲说,以后很多年,她都不敢想当时的情景。

?如果我早点给姐姐们打电话,也许你奶奶就有救了,就算不能,也不会走得这么可怜!?这个结被我妈打了六十年,从来没有解开过。

就这样,端午节的时候,妈妈淡淡的说,我静静的听。有时我会流泪,为恶业的奶奶,也为年轻时失去父母的母亲。城里的端午节,在酒肉飘香中带着些许凉意,时光匆匆而过。那些久久不能解开的淡淡情结,卡在母亲的粽子里,香在艾蒿里,撕在泛黄的岁月里。怎么破?

端午散文精选2时光如水,过得太快,一个不经意的转身,已经留下了一段美好的青春。突然,我抬头看到桌子旁边的日历,才知道又是端午节了。粽子的香味挥之不去,思绪飘香,远处的画面慢慢浮现,一幕又一幕?

端午节也是一年中众多节日中非常重要和特殊的一个节日。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在这一天,吃的是各种粽子,而不是其他。在这一天,每个家庭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做各种各样的粽子,让孩子们尽情享受。

端午节的习俗起源于楚国诗人屈原。他满怀豪情壮志,却无力报效国家。他在苦闷中为后人留下了《离骚》,于是乘船,踏着西陵峡滚滚的波涛,悔恨地投入了古洛河。当地百姓闻讯,纷纷划船求救,一路到洞庭湖也不见屈原的尸体。百姓怕河里的鱼虾吃他的尸体,就从家里拿出饭团扔到河里。后来,它们演变成在五月五日吃粽子和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我出生在新疆,在兵团长大。这里没有河,所以没有龙舟。只是每年的这一天,家里都会煮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粽子。从早到晚,估计有20个人吃饭。

小时候总盼着过节,端午节也不例外。节前一周一直盼着,催着爸妈准备做粽子的原料。一般都是父亲去鱼塘边,在水渠边拔芦苇叶,母亲负责买糯米、红枣、蜜枣、猪肉、红豆、葡萄干、花生等原料,我和妹妹们负责吃。

我的家乡是一个高水位的团场,连队周围的水渠和泉水都是水。春天的时候,水渠和泉水会长满芦苇,绿得像绿色的屏障。每到端午节,芦苇生长的旺季,叶子又肥又大,就像在为端午节做准备。这个时候,公司的大人和小孩会一起集合,找最茂盛的芦苇去摘叶子。一般他们会挑一个尿素包,用开水烫一下晾干,随时收好备用。

我是一个非常热衷于做这些事情的人。中午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来到芦苇茂密的水渠,一头扎进密不透风的芦苇里,迅速扯下最大的一片叶子,一片一片,直到堆积的左手实在拿不动,然后扎进袋子里。汗水留下来打湿了额头的短发,擦起来很疼。这种兴奋和热情是无以言表的。

在家里,我父亲总是工作的人。他动作不快。他总是慢悠悠地把芦苇叶交叉成三角形,放一些米饭,一些葡萄干,一个蜜枣,一些红豆,然后小心翼翼地卷成金字塔形状。反正四个角都被他用手压平了才拿绳子绑起来扔盆里。我试过很多次模仿他,每次都像漏沙袋一样扁扁的,而且长得很丑。无奈,我的双手从来没有在父亲的教导下创造过奇迹。

长大结婚后,每年端午节还是只能从父母那里抢点粽子吃,就想着什么时候能学会自己包。终于有了这样一个在同事家包粽子的机会。我跑过去,努力学习了一上午。她上交的包裹方法简单快捷,不需要用细绳或者草藤系住。只需将第三片芦苇叶缠绕在四个角上,最后用一根大针穿过芦苇尖,穿过粽子。当我学成功后,兴奋地去了父母家,包了好久今年想包的粽子。真的是腰酸背痛,但是看着我包好的粽子在大锅里冒着热气,心里还是挺充实的。

从此,包饺子、煮饺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乌鲁木齐。这里没有芦苇,大家都买着吃。我只能这样了。没有了拔叶子和包饺子的环节,吃饺子难免会少了点什么,但饺子的香味还是会让我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回忆那些快乐的日子,依然很甜很温暖。

端午散文选3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印象中最好的端午节。

小时候,端午节的时候,带着小麦面粉包子的糊香味和稻秧的香味,我有时会用黄手和泥腿贪婪地吃着粽子、甜酒和鸡蛋,闻到浓郁的艾叶香气。这感觉像是一个不寻常的节气。运气好的话,能在一条即将抽干的小河沟里遇到水,朋友们在河沟里裸钓,不用说,又是一种享受。那是一个原始、田园、淳朴、质朴的端午节。

当时一大家子,一个大庄子,过着清贫的生活。虽然穷,但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缺什么,有一点点就很容易满足。几十年过去了,农村时代的烙印还是那么刻骨铭心,令人难忘。

后来我离开农村,成家立业,端午节就在双方老人中度过。老人们辛辛苦苦提前一两天准备,子女的到来能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安慰,觉得这样的节气是一种团聚,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

时代变了,这几年的变化已经找不到以前过节的感觉了。

端午节的记忆又一次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公公和我心爱的妻子。伊人已逝,黄鹤蒙蒙。面对逝去的亲人,我默默祝福你们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