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的常识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县,与汉族、苗族杂居。在聚居区,风土人情,土家语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语言分支不确定。因为大部分人长期与汉族生活在一起,所以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和汉文。湖南只有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区还完整保留着土家语。这个民族没有文字,通用汉语。服饰土家族妇女的服饰是大袖短外套,有翻领的左外套,2 ~ 3层蕾丝滚边,包边西裤;男装是双排扣上衣。“拜年”,即提前L ~ 2天拜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甲,头发缠在头上。女人穿左褶长袍,卷两三个花边,有更宽的袖子,穿剪裁整齐的裤子或八分裙。他们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金银玉饰品。土家族爱群居,住在吊脚的木屋里。房子是一村一村盖的,很少有独门独户。建的房子大多是木结构,小青瓦,格子窗,挑檐,木栏杆,走在墙角,古色古香。一般家里都是小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绿石板铺路,铺板墙面,宋明点灯。一家人过着日出日落的宁静田园生活。男女相爱,唱完歌就结婚,这是习俗。有“哭嫁”的习惯。女人在结婚前7-20天就开始哭,哭婚的歌有《女人哭娘》、《姐姐哭姐姐》、《骂媒人》等。刚开始我唱的很轻,越接近婚礼那天,我越难过。直到我哭得口干舌燥,眼睛红肿。他们把是否擅长哭嫁作为衡量女性才情和德行的标准。土司制度之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葬自土司制度开始实行,丧事由土司主持。土司祭祀死者时,在天窗上转三圈纺车,念经,送死者过天桥上天。然后装成死人,围着“哈哈台”转圈出去了。死者子女与土司一同哀悼,土司唱丧歌,自吹自擂。突然,炮火冲天,哭喊呻吟,持续了几天几夜。然后装着尸体的棺材被抬上山安葬。民国回归祖国时期,土家族的葬礼由道士主持。死后三天、五天、七天,道士根据师傅的家世,制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一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进行下柳床、开道、荐死者、祭祀、做饭、散花、讲灯、烧棺、说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穿着皮马戴孝,跟随道士举行葬礼,并邀请人们唱孝经悼念死者。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四和道教徒停止活动,不在道场,在追悼会上唱丧歌。宗教信仰受汉族影响。在宗教上,人们主要信仰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以前有女巫驱鬼。有些地方信奉道教。每年过年都要给祖先大敬,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也要给祖先小敬。祖先食物有猪头、饺子、粑粑、鸡鸭、五谷杂粮。每次饭前,有人用筷子在饭上夹少量食物默哀,表示先请已故的祖先吃饭,然后才开始吃饭。农历六月初六,各村要设波堂,在波堂前摆放猪头、水果等祭品。十月,十月初一祭冬,宰鸡鸭设宴。此外,土家族还崇拜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貘神,建房时还会祭祀鲁班。除了酒和肉,他们还想要一只公鸡。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族人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土家族人自称“白虎女王”。相传在古代,土家族的祖先巴吾乡被提升为五姓部落的酋长,史称“林俊”。林俊带领部落成员乘坐一艘泥船沿河而下,前往阳炎,杀死了凶猛的盐水女神,并定居下来。人们安居乐业,自然林俊深受人们喜爱。后来,林俊死了,他的灵魂变成了一只白虎,升天了。从此,土家族人把白虎当成了自己的祖先,每到一处都不忘祭拜它。家家的神龛里常年供奉着一只木头雕成的白虎。结婚时,男方要在正堂宽大的桌子上铺上虎毯,象征着对虎祖的祭祀。除了宗教崇拜,白虎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其本意是用老虎的英雄眼光驱邪抑恶,希望羽翼得到安宁和幸福。饮食习惯土家族一般一日三餐,闲暇时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大的时候吃四顿。比如在移栽季节,早上要加一顿“早产”的饭,多是糯米团子或绿豆粉之类的零食。据说吃汤圆为“过早”的饭意味着丰收和好运。土家族也喜欢吃油茶汤。除了米饭,玉米拌饭是最常见的主食。有时他们也吃豆米饭。粑粑和团结也是土家族的时令主食,有的甚至吃到种下。过去,红山药在许多地区一直被视为主食,入冬后仍是一些地区的常备食品。土家菜的主要特点是酸辣。民间家家都有酸菜坛子,用来腌制酸菜,几乎每餐都离不开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比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等。特别喜欢吃混渣,就是将黄豆磨浆,不分浆渣,煮沸澄清,加入菜叶煮。民间经常一起吃豆饭、玉米饭、渣汤。土家族的饮酒,尤其是在节日或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其中以糯米和高粱酿造的甜酒和杂酒较为常见,度数较低,口感纯正。典型食物:土家族喜欢吃粑粑腊肉、油茶等食物,还有什锦菜肴;团香;绿豆粉(米粉);炒年糕。文化土家族爱唱民歌,有情歌、哭嫁歌、摇摆歌、劳动歌、菜歌等。“摆手舞”是一种流行而古老的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农耕、宴饮等70多个动作。它与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有关。不管什么大聚会,都要跳舞。“挥手”开始于农历的某一天,持续奇数天。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会有上万人参加。节奏鲜明,动作优美,简单,充满生活气息。史诗和民歌是最著名的。主要经营农业,手工艺、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尤其是土花床上用品。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受汉族影响,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湘西的“金桐油”和鄂西的“坝上漆”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名品。“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花被褥”,是土家织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奇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挂毯之一。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手舞足蹈时的摇篮曲。有大浪歌和小波歌,大浪歌是史诗。小波歌多为苦歌、情歌,属于抒情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野风味。长篇叙事诗《金鸡》由四句山歌组合而成,以男女对唱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天文历法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指导了一代又一代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土家族的气象知识以谚语、歌谣的形式流传下来,如:“云淡风轻;云面向西,披蓑衣;云朝南,破船,云朝北,雨未透”,“晨烧霞,待茶;傍晚烈日灼人,癞蛤蟆死,“雷公唱歌,雨却不多”“东虹升日西虹雨,南虹升”“月抛伞,孙破岩板,月生发,雨落明”“雨山戴帽,雨山抹腰”都是通过对云、雷、虹等天体或太阳、月亮的观测来预测天气。土家族人还根据山中干枯的植被,候鸟的来来往往,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暴、闪电的交替,来预测气候,估算一年的收成。他们把世代积累的农耕经验编成民歌和谚语,口口相传,指导春种秋收。比如“老张不听老问,桐花开了就要种”,“三月逢春,鸟鸣满山,以宣阳春,毁庄稼”,警示人们桐花开了,鸟鸣了,也该播种了。再如:“清明欲晴,谷雨欲淋”,“三伏天不热,五谷不结果;3月9日不冷,水果不太好。“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条件来推断农业收成的好坏。他的农学知识也是靠这样的谚语和民谣代代相传的,比如:“耕深了,耙坏了,一碗泥一碗饭”,说的是农田要深耕细耙,这样收成好。”深栽马铃薯浅栽秧苗,皮皮上种红薯”和“种秋红薯不种秋荞麦”也是在教水稻秧苗、红薯、荞麦的种植技巧。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