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坐下来做这篇论文?请帮帮忙。谢谢你。

一、填空1、善于做事、做君子(自强不息)2、身处困境(福报所依)、幸福(祸事所在)3。老人老了(老人老了),年轻人年轻了(年轻人年轻了)4。腰带越来越宽(不后悔),让伊拉克人民很尴尬。5、乱石(透空)、暴风(拍岸)、(卷起)千堆雪。6.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全书分五大类(传记、列传、书表),记载了(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开国元年,* * *三千多年)的历史。* * * (130)篇,(52.65万多字)。7.《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作者张择端。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汴京河两岸的景色,生动记录了世纪中国(北宋)城市生活的面貌,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

8.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塔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最宏伟的古代工程之一,贯穿四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全长约(1700)公里。从发掘至今已有(65,438+0,4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发掘最早、路线最长的一次。二、简答1,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包括:古文、诗词、词、曲、赋、国乐、国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谜语、铅球、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包括: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八月十五中秋节、农历除夕以及各种民俗。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包括传统历法,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男权文化2。农业文化。血液培养。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们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比如封建社会的大家庭,血缘关系很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所以家规很受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一些国家制度更有凝聚力和权威性。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男权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的影响;中国从古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产生相应的文化体系。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千百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所以,我认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儒家文化:它强调天人合一,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实现了人的内在修养和国家的外在管理的完美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平,正直,清白!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和一些地域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2.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价值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据说是周公命名的。但由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二十四节气在黄河流域的作用更为明显,即在科学发展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今天,二十四节气仍然是我们人民播种春秋最有效的时间表。

所以,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在21世纪,更有长期存在的必然价值。3.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的标志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飞天

飞在敦煌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美丽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

敦煌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几乎都绘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飞在敦煌》艺术画册序,“共4500多具”,可以说是全世界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最完整的石窟。

敦煌天妃名称的由来

就起源和功能而言,天妃不是神,而是干驴和紧那罗的综合体。甘律坡是印度古梵语的音译,直译为天歌之神。因为他浑身散发着香味,所以也被称为天籁之神。紧那罗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字面意思是音乐之神。甘露婆和紧那罗原是古印度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舞蹈神。他们形影不离,和睦相处,是恩爱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变成了八神中的二神。唐代林慧的《音义》一书解释说:“振铎,古有紧那罗,满乐,声微,能歌善舞。男人是马头,会唱歌;女人是直立的,会跳舞。下次,我的女儿就要嫁给教母了。”随着佛教理论、艺术美学和艺术创作的发展,甘露坡和紧那罗逐渐从最初马头的丑陋面目演变为美丽婉约的自然面貌。

《天龙八部》中的干律婆与紧那罗的原始职能是有区别的。甘露坡-象音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散发芳香,向佛献花、宝、颂,在花丛中生活,在天空中飞翔。紧那罗——天乐神的使命是在佛教的净土里为佛、菩萨、神灵、天堂奏乐、跳舞,住在天宫里,不能在云端飞翔。后来,干圩坡和紧那罗的功能混合在一起:干圩坡也演奏乐器,唱歌跳舞;紧那罗也冲出了天宫,飞上了天空。甘露婆和紧那罗,不分性别,合二为一,成为后世佛教艺术中的飞天。西魏时期,莫高窟内就有干瘪的妇女拿着乐器载歌载舞。隋朝以后,甘露坡和紧那罗合而为一,分不清了。只是在乐舞圈写文章的时候,为了和音乐人区分,把天庭早期玩音乐的紧那罗取名为天宫越吉,把后来乐舞融合的天妃越吉取名为天妃越吉。

从艺术形象上看,敦煌飞天不是一个文化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体。虽然天妃的故乡在印度,但敦煌的天妃是由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与中国道教羽侠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一飞西域,一飞中原,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它没有翅膀,没有羽毛,也没有头灯。借助彩云而不是依靠彩云,主要靠飘动的衣裙和飘动的飘带在空中飞翔。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有才华的创作之一,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敦煌天妃时代的特征

敦煌壁画中的飞翔与石窟的创造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朝,历时千余年。直到元末,随着敦煌石窟建设的中止而消失。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更替、政权转移、经济发展繁荣、中西文化频繁交流,天妃的形象、姿态、意境、风格都在不断变化,其演变历史与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致一致,分为四个阶段。

1.上升期。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366 ~ 535),大约用了170年。这一时期的敦煌飞行深受印度和西域飞行的影响,总体上是西域飞行。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行特点也略有不同。

莫高窟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绘于窟顶、窟顶藻井装饰、壁龛上缘及本生灯故事画中主要人物头像。其造型和艺术特征是:圆头、鹅蛋脸、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环带环、头上挽发髻、或头戴花藤、或头戴印度五宝冠,身材矮小,半裸上身,长裙裹腰,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手法的颜色变化,变成了白鼻子白眼睛,无论是造型、脸型、体态、色彩、绘画技巧,都与西域龟兹等洞穴中的天妃极为相似。莫高窟初建时,敦煌地区的画家对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并不熟悉,处于模仿阶段,用笔大胆,用色大胆,显得粗糙简单。如在莫高窟北梁275、272窟飞行。

莫高窟北魏天妃绘画的范围有所扩大。不仅画在洞顶平棋、洞顶藻井、故事画、佛龛上,还画在叙事图、佛龛内外。总的来说,北魏的飞天形象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在一些石窟中,飞天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向中国转变。天妃的脸从丰满变成了修长,眉清目秀,鼻子丰腴,嘴巴小巧,五官匀称和谐。有一个圆头,或戴五个珠宝冠,或一个发髻。身体比例逐渐修长,有的腿相当于腰的两倍。还有各种各样的飞行姿态,有的在太空中遨游,有的用手臂翱翔,有的用手飞翔,豪迈大方,犹如飞云鹤。上下飞舞,香花飘落,颇有诗意。比如莫高窟第251窟的天妃和北魏第260窟。

4.著名学者余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你同意吗?为什么?同意。

长城是在暴力统治下强行完成的,最初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保证秦朝的统一。

都江堰是水利工程,初衷是造福于民,是为民的工程。